作者:宋家婷
不只苦内卷,更要出良策。
2025年,中国车市还将怎么卷?
在经过了又一年的惨烈竞争后,这个问题也迫切地摆到了桌面上。的的确确,从2023年的卷技术、卷配置,到2024年的卷价格、卷营销,主流车企们招数用尽,却总是事倍功半,与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驰。
汽车行业曾有共识,卷在某种程度上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但过犹不及——当过半车企依旧无法盈利之际,是时候反思并改变策略了。
2024年年末,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实际上,今年7月中央会议就已经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从防止到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中央会议关切点也恰恰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那么,这是否会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深刻的改变?
“沉默的大多数”卷不动了
“今年不太卷,明年会卷死。”2024年末再回味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两年前说的这句话,实话也是实话,扎心也是扎心。
我们有理由相信,该不该卷从主流车企到新势力们应该都有了自己的答案。但是,身体力行上却不敢懈怠,因为在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历史时刻,稍有懈怠就意味着彻底出局。
然而,有人要留在牌桌,就有人要牺牲——放眼望去,如果说2023年还是企业之间尚有士气的搏杀,那么2024年就是整个产业链要撑不住了。
我们先来看企业几件有风向标意义的大事。
一是今年重庆论坛上,从广汽、吉利到长安汽车,车企老总们开始集体思辨内卷式竞争的得失,并明确了企业目的是盈利,为社会提供就业、为国家纳税,没有效益企业无法生存。
二是传统车企集体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收缩。这其中,吉利动作最大,可以说将旗下数个品牌都整合了一遍。其次是长城,后者早在2022年就开始子品牌整合。
今年前三季度的财报解释了上述车企的焦虑来自何处。中国主流车企里,除了比亚迪、吉利、长城实现正增长,上汽、广汽、长安汽车净利润都是断崖式的暴跌。
新势力同样无法幸免。从年初的恒大清盘、高合危机,到年末的哪吒闹剧、极越巨变,甚至蔚来也再次被爆出售传闻。在成立十周年之际,蔚来创始人李斌直言接下来两年生死攸关不容有失。
从供应链上来说,年末曝光的比亚迪与供应商的矛盾也并非个案,而是降本压力下的行业常态,但是与过往不同的是,前几年供应商还能硬撑,2024年随着账期的进一步拉长,很多供应商特别是中小车企的供应商资金链已经濒临崩溃。
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明年会怎样?可以预判的是,2025年将迎来真正的大洗牌,这无关乎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卷不动只能被迫出局。
但是,这是我们要的吗?
“共生共荣”才是良策
2025年,需要改变打法。因为,内外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且多变。
从国际市场来看,过去几年我们还有海外市场可以依仗。2021年至今,中国汽车出口持续暴增,今年前十一个月整体出口量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包括上汽、奇瑞出口量已经超过了百万辆规模。
但是这个形势可持续吗?从2023年起欧美就开始对中国汽车出口竖起高墙,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的最大进口地区——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高关税来看,中国电动汽车出海未来并不乐观。
就国内市场而言,根据乘联会数据:
今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6%,远低于工业平均水平6.1%。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国内汽车行业当期利润率从8.99%下滑至5.0%。
这说明什么?大多数企业已经卷不动了。卷,也不再是推动技术革新的最大动力。当务之急,中国汽车应重新树立整个产业链的信心,要让上下游企业都有合理的利润,都能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潮下实现转型赢得发展。
目前来看,主流车企在反内卷上达成了共识。比如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就认为,一个强大而健康的供应链是推动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认为,主机厂如何与供应商共同推进降本增效、实现共生共荣——这将是中国主流车企未来一年的重要课题。
就这一点,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今年表态称,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过去纯粹的买卖关系已经被颠覆,现在从早期的产品定义、开发、升级迭代,供应链和主机厂都在一起联合开发、联合创新、联合分工,这是一种新型供应链关系,核心在于专业的事儿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主机厂与供应链的关系应该进一步密切和深化,而不是主机厂什么都自己做。
相较于吉利、奇瑞们对外整合供应链,上汽集团则可以视为集团内部供应链的垂直整合。上汽总裁贾健旭在2024 年年中干部大会上强调,在从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压力之下,上汽集团要实现整零协同,既要降低看得见的成本,也要降低看不见的成本,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毫无疑问,一个足够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这也是中国汽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科技平权之后争什么?
事实上,即便中国主流车企们什么都不做,也没有什么可以卷了。过去四年时间里,可以说中国汽车该卷的都卷了,包括这两年风口上的科技平权——可以说,2024年智电化已经成为主流车企的标配。
以鸿蒙智行为例,这两年车企含华量直线上升,鸿蒙智行已经成为与车企合作最全面、最紧密以及最深入的模式。今年下半年,包括上汽、广汽等车企集团,也由原来恐惧失去灵魂转变为积极牵手,合资品牌里东风日产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与华为签订了深度合作协议。
好的一面,这加快了中国汽车市场智电化的进一步发展,行业受益消费者也受益。但这也意味着,科技的同质化将进一步加剧。面对一样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智舱智驾,消费者可能更加难以取悦。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科技平权之后,汽车制造商下一步竞争的筹码是什么?
恐怕还得是品牌和营销。
营销层面,虽然今年从中国本土车企集团到合资车企都加入了直播间竞争,但是传统车企如何突破新势力们带来的流量营销天花板是个难题。截至目前,传统车企只破圈了一个长城汽车,其它车企流量营销效果尚不明显。
品牌层面,我们依旧坚持流量时代需要品牌建设的观点。原因无他,流量是短暂的,品牌影响力是持久的。
“品牌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它可以让消费者产生共鸣和认同感。”正如“现代品牌营销之父”戴维·阿克所言,品牌不仅是一个标志或商标,更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声誉和信誉的体现,换言之,品牌才是一个企业真正的灵魂。
当然,品牌的塑造并非易事。虽然我们今天对于BBA们多少有点怒其不争,然而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在品牌力上依旧有其短期内无法颠覆的护城河。
从这一点而言,品牌打造也体现着企业的基本功。成功的路上从来没有捷径——无论致力于做百年品牌,还是只满足于做时代先锋,都跳不过这一步。
而在2025年的生死之战中,无论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无论中国品牌还是跨国品牌,谁能在时代的漩涡中坚守定力持续打磨品牌影响力,谁就能争得新一轮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