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人皮庙,雍正帝的养廉银,古代帝王治理贪腐还有啥手段?

乔羽寻史 2023-03-11 11:55:58

反腐倡廉,是国家近些年政务与法制工作的主题之一。

中国古代皇朝,贪腐也是贯穿始终的,为了国家发展和吏治考量,所以历朝历代皇帝都下了许多功夫,去治理贪污腐败,也因此,有许多的反贪腐手段,以及君王治腐的典故流传下来。

这些君王,有的是开国皇帝,有的是中兴之君,有的创开国盛世,有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一而足。

而这些古代皇朝的统治者们,在反腐倡廉的具体途径上,手段也是各有千秋,各有特色,有的行酷烈手段,以杀止贪;有的则善用人治,以理服人。

总之,虽然反腐工作重在日常,千秋万代,腐败始终治之不尽、隔绝不完,但是不得不说,古代皇帝在治贪止贪这件事上,确实是尽力了,而他们治理贪腐的手段,其利其弊,也给我们后人以许多启发与思考。

这一章,我们就来讲讲古代君王如何治理贪腐的问题,推古及今,查漏自省,得其善者而从之。

朱元璋的“人皮庙”

唐宋元明清,中国中古时期最大的五个皇朝,明朝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地位比较特殊。

尤其特殊之处在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这五代皇朝五个开国之君中,唯一一个出身农民,靠起义斗争不断发展,成为开国之君的平民皇帝。

特殊的出身,造就了特殊的皇帝,因为朱元璋的起义,反抗的是元朝的暴政,所以朱元治国,尤其是吏治方面,手段比较简单粗暴,堪称明朝最大的暴力者。

朱元璋穷苦农民出身,小时候家里被元朝的官吏逼到基本死绝,所以尤其痛恨搜刮民膏,把百姓的血喝干的贪官污吏,和不法臣子,所以,朱元璋治理贪污腐败,只有一个字,杀。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明告天下诸臣工,建国伊始,民生凋敝,百姓不易,要像对待初生的雏鸟那样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发芽的树干那样,轻盈地执政。

为此,朱元璋不仅免徭役,免赋税还下令奖励农耕,鼓励生产。

但是朱元璋的和颜悦色,并没有换来贪官污吏的谅解和慎重,这些官员都是畏威不畏德,哪怕老皇爷朱元璋三令五申,要百官夹起尾巴,但依然有人止不住贪欲,顶风作案。

洪武十八年,有地方官吏勾结中枢官员,上下打点,倒卖官粮,一车粮食不仅掺杂砂石,而且还过三遍秤,虚报漏报严重,借此获利大笔银钱。

百姓叫苦连天,农民义旗堪堪举起,朱元璋盛怒之下,令锦衣卫监察院一查到底,最后直接查到了朝廷中枢,查到了户部侍郎郭恒的身上。

这就是明初著名的四大案件之一的“郭恒案”。

朱元璋最恨贪官,于是下令,把六部侍郎以下贪官都拉去砍头,贪赃严重的,扒皮充草,建人皮庙,点天灯……

其中最凶狠的惩治就是扒皮充草置人皮庙,朱元璋命人把贪墨最重的贪官活剥皮,然后在风干的人皮里充斥干草,做成草人,然后集体放在专门建立的人皮庙里。

传说,人皮庙就在应天(南京)府衙的正对门,一溜的人皮草人站在墙根,空洞的眼睛就直直看着官府。

更有传说,朱元璋下令,把贪官的皮做成坐垫,让官员升堂时坐在屁股下边办案,以此震慑官吏。

这样的手段,太过残暴,成了明朝官员头上的梦魇。

朱元璋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农民皇帝,杀起人来根本不顾那么多,只想着以此法震慑贪官污吏。

乱世用重典,这话没毛病,但是也要掌握分寸与程度,像是李世民那样,开国之初戒严一时,国疑过后,则恢复正常,是正该当时的正确举动。

但像明太祖朱元璋这样大开杀戒,六部侍郎以下官员,无论官职大小,无论有错没错,直接一杆子打死完,结果一下子牵连了两三万人,实在是矫枉过正了。

因为屠刀提起来以后,这就不单再是吏治的问题了,因为皇帝一张嘴,官吏们的具体执行,会不由自主地跑偏。

比如锦衣卫,作为天子鹰犬,锦衣卫办事,简单粗暴,一通杀完,其中攀咬纠葛,错杀殃及,数不胜数。

结果屠刀一开,人头滚滚。

不止贪官污吏杀完了,无辜的朝臣也杀完了,连带着朝臣的家人、族人、亲故,也一并杀完了,其中无辜者至少一半,本为肃清吏治,结果收效多少,根本没数。

到最后,情势愈演愈烈,朱元璋都不得不把行刑官杀了以慰官怨,朱元璋自己更是感叹,“朕才疏德薄,控御之道竭矣。”

可见,朱元璋虽然杀贪官杀得过瘾,但是也是看到了滥杀的后果,后悔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使朱元璋已经这样酷烈地杀贪了,但是他死后,大明的贪腐依然严重,子孙治理不力,大明最终在吏治崩坏中消亡了。

相比之下,同样是治理贪腐的,清朝雍正帝的反腐政策,就温和得多。

雍正帝的“养廉银”

养廉银政策,为清朝皇帝雍正所创的财政制度之一,主要针对官员。

朱元璋研究了前朝大元灭亡的原因,最终决定把防止贪腐放在吏治工作的第一位,因此大力打击贪腐,无独有偶,雍正皇帝也是个喜欢动脑筋的,他也研究前朝,并得出了与朱元璋如出一辙的结论。

贪腐误国。

只不过,虽然看法一致,但是雍正帝反贪的手段,不像朱元璋那样暴烈,反而充满着仁政之意味。

雍正帝的反贪法则,叫做“养廉银”。

雍正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接手的是乾隆帝手中的“康乾盛世”,但实际上,此时的“康乾盛世”已是日薄西山。

雍正帝不像他的前任康熙乾隆两帝那样有手腕,懂得强权治国,相反,雍正是有一些软弱的性格,这导致他继位之时,官员都欺负他,敷衍他,不好好办事,搞小动作。

此时,清朝的税收增速放缓,税银短缺,国库空虚,情况挺糟糕的。

但是雍正帝虽说治臣不怎么样,但是搞经济是一把好手,他励精图治,大力治国,经济情况好转,雍正转头就开始反腐。

雍正的反腐手段,主要有两手,一手叫“预防”,一手叫“养廉”。

雍正下令,官员任命、考核、升降,都要经由按察部门集中处理,定期考核,确保官员没有伸拿卡要的机会,预防腐败滋生。

其次就是“养廉”,雍正专门从国库中调集一笔银子,给官员们发银钱补贴,这是除了俸禄、补贴、恩尚之外,朝臣的又一种收入途径。

雍正认为,腐败之所以滋生,是因为环境给了腐败滋生的条件,而这种大环境就是,官员缺钱,缺乏合法收入,所以才会想办法捞不合法的钱。

说白了,雍正帝觉得清朝的官太穷,没有挣钱的途径,所以动歪脑子,因此他给了多一种途径的挣钱途径,希望官员们收敛一点,不要动歪脑子。

雍正帝的高薪养廉政策,不得不说,是在努力朝着廉政的根子上进行要素挖掘的。

只不过,雍正接手的清朝,毕竟是在走下坡路,而高薪养廉的负担,对于本就不健康的大清,无疑是一种拖累,不过百年左右,这个办法就不得不废止了,因为大清拖不起了。

不过这个廉政思路,是值得借鉴与思考的。

“戒奢崇俭”李世民

唐朝皇帝李世民,终其所治李唐一朝,反腐手段虽不如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皮庙”那般酷烈,也不如雍正帝的“养廉银”那样依赖国家财政,但是却更有效,更系统化。

李世民治贪腐,手段不多,只有两条,一是以廉用人,二是完善制度。

首先,以廉用人意思就是唐太宗任用官员,首要廉洁。

这个标准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二代皇帝,他十分善于思考,他仔细地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虽然也是明君,但是比较自大刚愎,喜欢唯我独尊,这样的皇帝,既不得臣子尊崇,亦会淆妄视听,自乱其政。

于是,李世民为了使自己的统治,能够有人指点着,往正确的方向走,便下令设弘文馆,举天下贤才为己所用。

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杨师道,魏征,褚遂良等,都是骨鲠直言的忠廉之臣,而且李世民不搞讳言忌听那一套,自己为政,哪里有错,官员们但说无妨。

比如皇帝花钱多了,可说可谏,百官贪污了,依法处理。

李世民治贪污,不见得使多大劲,但处处以身作则,垂贤下士,官员们见皇帝都这么正直廉洁,自然更不敢冒险贪污。

于是李世民治下,贪污官吏,算是少的,而由此吏治清明之基础,才有“贞观盛世”的景象。

结语

综上所述,除了明太祖朱元璋这个极端的个例以外,历朝历代皇帝基本都有各自的反贪法门。

这些方式,虽然各自存在弊端,但是亦不乏首创明举,为后世垂范,亦被后世借鉴,推古及今,查漏自省,得其善者而从之。

0 阅读:7
乔羽寻史

乔羽寻史

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