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的亲族避讳是如何形成的?裘增寿避世的嘉庆太守

菊兰说历史 2023-04-27 23:00:47

全文共239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所载的清廷政治制度,在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特色,“亲族避亲”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的亲族避讳,就是一个人为官之后,在同省之中,碰到一个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就要根据这个避讳的原理,对自己的职位进行适当的调整。

除“亲族回避”外,还有“近邻回避”,“师生回避”,“科场回避”,“审案回避”等。

这里面牵扯到了很多政治因素,虽然表面上是不同的事情,但实际上都是有关联的。

这是个人的事情,家族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这就叫“避让”,说白了,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权衡,一种舍己为人,一种取舍。

从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个人的一种牺牲。

避讳制度既是对皇室权力的一种保护,又是对国家长期发展的一种保障。

在清史上,回避现象十分常见,本文将以裘增寿“亲族回避”为个案,对清廷的回避制度及其具体操作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力图从本质上说明清廷对这一制度的影响。

裘增寿是江西人,清乾隆年间为官,十七岁以举人身份入朝。

裘增寿当官之时,因为能力出众,所以得到了官府的重用,而且还一口气提升了好几个级别,裘增寿的仕途也是远超常人。

但是,在清朝,裘增寿的仕途因“亲族回避”而受到一定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此外,裘增寿的辞官均发生在嘉庆时期,这一现象与裘增寿的叔父裘行简有着密切的关系。

裘增寿一家,也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其叔父裘行简,不仅在朝为官,其祖父裘曰修,更是在朝为官,曾任兵部主事。

所以,裘增寿在朝为官时,遇到“亲族回避”现象,尤其是其叔父,现为直隶总督的裘行简,绝非偶然。

从裘增寿的履历看,其履历清晰,条理清晰,记载:「乾隆四十二年辛丑举人,授四库,授四库。」自此,裘增寿正式开始工作。

“乾隆六甲年5月,委暑泉州府厦门,同为海防官员的裘增寿,其仕途一向不错,由此可以看出,裘增寿因其临危受命,在朝中的声望极高。

但在嘉庆时期,裘增寿的仕途出现了一些转折,其两届任职均受到“亲族回避”的影响。

裘增寿现在还被朝廷看重,可是他的职业生涯却已经改变,这就造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空白,这对于裘增寿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史载:"嘉庆10年12月12日,奉旨调任南阳河南,4月因直隶正定府失司失职,降为从三品,奉旨加恩改降日"

“嘉庆十二年三月,正定直隶王丽南与其他官员一起,假造印鉴,降为四品,奉旨革除官职。

而这两次的降职,从内容上看来,都与他的大伯裘行简有关,换言之,都是“亲族回避”的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此之前,裘增寿的事业是一帆风顺的,而且深得皇上的青睐。

但裘增寿在嘉靖年间屡遭贬谪,其原因不难发现,与他叔父裘行简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次发生在一八○五年嘉庆10年,当时裘增寿任漳州县令,但其叔父恰巧出任福建总督一职。

这也就意味着,一个宗门,根本不可能有什么重要的职位,如此一来,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自然就会变得稀少起来。

但是,根据历史资料,裘行简到福建仅廿七个月,就功成身退,而裘增寿却被贬到漳州府。

第二次为嘉庆十二年,由裘增寿之叔裘行简出任巡抚,依例,“凡有刑名,有钱粮,有考验者,有纠察者,或远或近,得免,应免官之职,得由总督治下之邻省酌情调换。”

于是,裘增寿再次因为“亲族回避”而改弦更张,这两次回避看似无关紧要,但是裘增寿的影响不可忽视,更重要的是,裘增寿从此在朝堂上丢掉了一席之位。

不过,裘增寿在逃亡期间,也曾数次调动,而且大多都是以“冲繁疲难”为主题,由此可见,裘增寿的确是有真本事,而且这种人才,对于朝廷来说,也是非常需要的。

但是,裘增寿却因为“亲族回避”而被降职、调离。

好在裘增寿只是躲过两次,后面就没再发生这种事情,可这一次,他还是没能完全避开。

“亲族回避”制度对于下级官员有不公平之处,清廷为了弥补这一制度对下级官员的不利影响,也对下级官员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以裘增寿为例,他曾经两次被降职,但是由于“亲族回避”,他获得了很多的利益。

如乾隆七年规定:“总督兼两省三省,其所辖两省及所辖地区之官吏,如有需要,得由该省自行决定。”

因此,裘增寿最初的离任,通常是这样写的:“待浙江省有适当的知县,或干脆调离。”

可当时,裘增寿却被朝廷提拔为直隶正定。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朝廷对于裘增寿的恩宠,使得裘增寿对于朝廷是非常感恩的。我这一脉,祖父,兄弟,叔侄,都是受过国家恩惠的。”

裘增寿再一次避而不见,按常理来说,裘增寿应当说一句“应当不能”,是要去抽签,还是要和邻省官员互换位置?

其实,他是受人指使,到河南南阳当知县。

从两次“避亲”中,我们可以看到“亲族回避”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项必要的制度,但在当时,由于对人才的看重,裘增寿先后两次得到委任。

这不仅显示了裘增寿本人的卓越才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人才的重视。

“亲族回避”,一个是针对群臣,一个是针对朝堂,这对于群臣而言,无疑是不利的。

第一点,他的仕途充满了变数,就拿裘增寿来说,原本裘增寿在位期间,他可以将“八年知府”的差事做得很好,但是因为其家人的反对,差事也就没能做好。

这才是最坏的结果,对他们的仕途,也有很大的影响。

要是碰到了自己的亲人,自己怕是要被贬下去,或者是调离,都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但是,站在朝廷的角度,亲族的让步,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因为它不仅能保证政治上的稳定,而且还能更好地对当地的制度与发展进行管理,同时也能维持国家的统一。

因为,清代的政治体制是“家天下”,所以,所谓“家天下”,也就成了一个难题。

因此,朝堂上不得不从个人、宗族、国家三个层面进行考量,而要达到均衡,最好的办法就是回避。

所以,虽然回避制度并未真正体现出对个人利益的保障,但事实上却是一项合理而有利的制度。

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家庭和国家的利益却是被最大化的,虽然这个最大化是建立在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的。

那么,在这件事上,就会得到许多的好处,比如,为自己着想,在别的事情上,尽最大的努力去弥补。

参考文献:《论清代人事回避制度》

0 阅读:5
菊兰说历史

菊兰说历史

观古今中外,望未来孜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