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848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五千年的时间,中国有过辉煌,有过风风雨雨,也有过许多的磨难,也有许多的经典之作,但是,在这五千年的岁月中,世人所关注的,无非就是三类人,一类是古代的英雄豪杰,二类是文人雅士,三类则是古代的帝王!
宋国,纵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但也在历史之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特别是其中的两位大帝,以及两位大帝的传奇事迹,更是被无数人所熟知!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便是赵光义这位非“泾渭分明”的角色,对宋太宗的行为及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首先,什么是“清晰”?古代有两条大江,一条是水很清的渭河;另外一条河流叫泾河,它的水质相对较差;这两条河流一碰面,就能看出来,这两条河流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界限,非常好区分!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君主,从登基那一刻开始,就极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一国之主!
其次,根据历史记载,赵光义是在对辽国战败之后,与大军失散,被群臣认定是不可能再回来了。
本来是想扶持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谁知赵光义平安归来,赵光义非但不死心,还借着赵德昭的心理优势,狠狠地打击了他一顿。
赵光义对继位志在必得,还以为赵德昭要跟他争这个位置,所以才说,待赵德昭登基,必有重赏!回到家中,赵德昭自尽而亡。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赵光义堂堂一国之主,为何连泾渭分明都做不到!
第三点,赵光义作为一国之主,心中所想都是大宋的兴衰,对他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是非,而是有没有人能够帮助他稳固江山,即使这个人不分青红皂白,也在所不惜!所以,他首先考虑的,却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而是帝国的利益问题!
1,一统中原,一统天下
赵匡胤于960年称“大宋”,不过宋国并非真正一统中原,只不过是代替了北周,占领了原来的领土而已,赵匡胤虽在各地征伐,但也没能一统天下。
直到宋太宗赵光义在公元九百七十六年,将五代十国余孽一网打尽,最终以赵光义之手,统一中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争。故而赵光义继位之后,为宋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大宋人民一个相对安稳的日子,完成中原统一。
2,修筑水长城,与辽交战
从979年开始,宋太宗赵光义就一直与辽开战,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而宋太宗麾下的“静塞军”,原本与辽国铁骑势均力敌,但最终还是败在了战马之上。
因此,在面对辽国的时候,宋军不得不采取守势,燕云十六州又不属于他们的长城,因此,他们便借着地利之便,大兴土木,在何承矩的提议之下,修筑了一道四百五十里长的堤坝,名为“水长城”!
而宋太宗正是凭借着集思广益,在众多文武官员的建议之下,成功地建立起了“水长城”,使得北宋在这一段时间里,可以说宋太宗对于大宋的第二大贡献!
3,论进谏制度和登闻鼓制度
第一,此乃通达天下之道,帝王之道,在于其言出必行,其言必行,而其言必信,其人必信。
因此,赵光义在这一领域的改革,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将所有的谏官都提拔上去,以此显示出帝王对于言词的看重,于是宋太宗便将左、右两个补阙的位置,改为左、中、右三个补阙,再由左、右二个补阙名,再由右、左两个补阙号,改为左侍郎,。
宋太宗一向以宽待臣民,很少处罚臣民,就拿寇准未当丞相的时候,就曾硬生生的挡住赵光义的去路,赵光义不但不处罚赵光义,还对寇准大加赏识!
因此,赵光义对谏制所进行的系统改革和他自己的实践,为宋朝之后更完善的谏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宗又命人在皇宫门口立了一座大鼓,供大臣敲锣打鼓,祈求宽恕。
后来“大鼓”蒙受不白之冤,宋太宗才得以面见皇帝,于是便专门为“大鼓”一案而做了一些工作,结果一名当地的官员,竟然举报到了曹翰这个国父身上,虽然后来查明事实,但宋太宗还是没有将曹翰处以极刑,而是考虑到他的功劳,直接革除了他的官职,放逐了他!
4,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健全
自隋朝以后,科举制度便成了封建制度下,最主要的一种选材方式,而到了宋朝,由于没有了贵族的阻挠,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皇帝做主,所以,这一次的选材,便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宋朝,“君臣共治”的政治体制下,这一次的选材,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赵光义还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一是扩大招生人数和范围,由于真才实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通过大量的招生,才能发现其中的真才实学;
第二,在殿试之后,所有参加殿试的人,都会在殿试中留下自己的姓名,这是为了防止殿试中人以权谋私,也是为了保证殿试中人的公正。
5,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宋太宗即位之后,对农业极为重视,对那些因为战乱而流亡各地的流民,多次颁布法令,要求他们选择合适的地方定居,不得在未开垦之地开垦,并明令禁止朝中官员收取任何税收,宋太宗时期,其所拥有的田地数量,比宋太祖时期,足足多出十七万多顷。
宋太宗又派人到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保证农田水利,极大地促进了宋朝农业经济的发展。
1,北伐失败,辽对大宋的打压持续了很长时间
宋太宗与赵光义一统中原后,他却野心勃勃,认为自己就是唐太宗,与秦皇开战,打了好几年。
但七年下来,他始终无法取得优势,于是便自信满满地发起了一场大反攻,可惜最后还是惨败而归,要不是宋太宗初立,麾下兵马精锐,指挥精明,恐怕早就被“南宋”了。
宋太宗的强攻,使得宋朝在这一战中,始终处于下风,最后宋真宗不得不与之签署“澶渊之盟”,缴纳“岁币”,以及其他各种资源,才导致了如今“积贫积弱”的局面。
2,公务员集团的再一次政治化
宋太宗打着宋太祖的旗号,大肆打压武将,这才让宋朝的文官实力大增,再加上赵光义这一招,更是让宋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发展之路举步维艰,举步维艰!
赵光义对于将领的打压,第一就是任用“亲信”,这些人大都是宋太宗和晋王府的旧部,其中有真本事的寥寥无几,其余都是些溜须拍马之徒,若是让这些人在军中身居要职,只怕大宋的大军就要垮了。
第二,出征的将军必须携带宋太宗与赵光义制定的战略,并必须在战场上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一旦出现了特殊的情况,必须要有人到京城,向他汇报,才能得到他的处置。
在这位大帅的旁边,还配有一位监军,这位监军大多都是文官,也有不少太监,负责监察大帅,地位还在大帅之上。如此荒谬的行径,又岂是大宋军能够成功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宋的帝王都是非常孝顺的,他们遵循着老祖宗定下的规则,一旦发生改变,反而会给军方带来更多的压力。
3,对宋朝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点,就是因为宋太宗的顽固,还有宋太宗修筑的长城,让辽人觉得,虽然宋朝的军事实力不怎么样,但也绝对不是他们可以抗衡的,这也是为什么宋真宗时期,他们会选择与宋朝结盟的原因,如果不是这样,宋朝早已经一蹶不振,哪里还有现在的太平盛世!
宋国之所以能有百年的经济繁荣,就是靠着这个“耻辱条约”。
第二是因为它的军事力量比较薄弱,但是它的经济力量比较强大,而且它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民间组织的支援,这就是它的经济发展。
菊兰说历史结语总之,宋太宗赵光义自即位以来,就一直在造谣,而且他后来的行事风格,也注定了他无法做到“泾渭分明”;
虽然他对于大宋的发展和延续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使大宋的政治生态趋于极端化,最终造成了大宋王朝的“积贫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