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2日,淮海大战硝烟刚刚散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陈毅,终于有机会赶回驻在贾汪的华野司令部,倾奉军委命令,主持华野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重要工作,军队中的人事安排历来都大事,尤其是在野战军编制将有重大调整的情况下,非德高望重的陈老总坐镇不行!
(陈毅夫妇))
最重要的编制调整,是整编后的第三野战军,要新增四个正式的兵团级建制,而之前华野因战场形势所需组建的四个兵团,基本是临时性质,且属于分兵作战期间,如今野战军要实现高度整合,兵团司令员的选拔尤为敏感,毕竟原纵队司令员一级的猛将如云。
自1947年7月“七月分兵”开始,整个华东野战军分拆逐渐形成三个兵团级单位,在中原战场和山东战场对敌作战,分别是粟裕兼司令员的华野一兵团、许(世友)谭(震林)领导的“山东兵团”、陈(士榘)唐(亮)率领的“陈唐兵团”。
说明一下,原在苏北坚持作战的华野第11纵队和第12纵队,自华东野战军成立始,便直接归属华东军区(华东局)指挥,只是部队番号挂了“华野”而已。及至第2纵队自山东南下,与11纵、12纵会师组建“苏北兵团”,隶属关系仍未变化。
华东野战军真正实现全军大集中,是在淮海战役发起前,甚至在济南战役中,苏北兵团也只以主力归建,仍有部分部队留驻根据地,这段军史较为复杂。
淮海战前,华野又组建了鲁中南纵队、渤海纵队等新晋主力,如果加上特种兵纵队和两广纵队,纵队级番号已多达16个。
而淮海战后,华野又补充了大批武器装备和“解放战士”,另行改编起义部队数万人,部队数量猛增10余万人,因此实施大规模的部队整编,已是势在必行。
一、八位兵团司令和政委均来自山东军区
经过认真酝酿和研究,1949年2月9日,鉴于陈老总已经返回渡江战役总前委工作,粟裕代为签发了第三野战军整编命令,其中公布的四个兵团司令员名单,全部来自曾经的山东军区或者“山东野战军”(这两个单位在行政上是上下级关系):
第七兵团司令员 王建安
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将领,1942年8月起,担任八路军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区所属之鲁中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的1947年起,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山东兵团副司令员,他是在司令员许世友调往山东军区工作后,转正成为兵团司令员。
第八兵团司令员 陈士榘
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1940年起担任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山东军区所属之滨海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爆发起,历任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唐兵团”司令员等职务。
(王建安)
第九兵团司令员 宋时轮
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抗战胜利后派往山东工作,历任津浦前线指挥部参谋长、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山东军区所属之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等职务,淮海战役期间曾统一指挥三个纵队,实施了著名的徐东阻击战。
第十兵团司令员 叶飞
南方红军游击队出身的将领,1941年起担任新四军第1师副师长、师长及苏浙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务;解放战争爆发后,担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粟裕(第一)兵团副司令员等职务。
可以发现,上述四大兵团的司令员全部来自山东军区或者山东野战军,也就是原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的直接下级,而来自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的将领,无一人出任兵团首长,包括四大兵团的政委也是如此:
(陈士榘)
第七兵团政委 谭启龙:南方红军游击队出身的将领,解放战争初期,曾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后任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政委。
第八兵团政委 袁仲贤: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黄埔一期生,解放战争初期,曾任山东军区副参谋长、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务。
第九兵团政委 郭化若: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黄埔四期生,解放战争初期,曾任山东军区所属之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政委等职务。
第十兵团政委 韦国清:红一方面军出身的将领,解放战争初期曾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苏北兵团司令员等职务。
(宋时轮)
二、山东野战军并非以八路军为主体
如此出现了貌似不太公平的现象,众所周知,华东野战军是于1947年初,由陈毅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合并而成,那么在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时,全部兵团级首长都来自原山东军区,陈老总是否有偏向的嫌疑呢?
这个认识误区,来源于不了解山东军区的序列变化,抗战胜利时,罗荣桓领导的山东军区部队,全部属于由115师和山东纵队发展起来的“八路军系统”,下辖五个较大的二级军区,同时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又整合组建了八个野战师。
山东军区当时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共计27万人,占八路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很快,罗帅就接到了率精锐部队挺进东北的战略任务,因此从1945年10月起,山东军区精锐尽出。
包括司令部的主要机构、八个野战师中的六个、以及所属各军区的精锐地方部队一部共6万余人,在罗帅的率领下“闯关东”,逐渐演变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换句话说,八路军山东军区的精锐力量,已经基本调往东北。
(叶飞)
1945年9月19日,主持中央工作的少奇同志,特别在《关于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中指出:“将山东局改为华东局,陈、饶到山东工作。将现在的华中局改为分局,受华东局指挥,其人员另行分配”。
这个指示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由陈毅接替罗荣桓的职务,率新四军军部和精锐主力北移,重新组建了“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毕竟山东的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必须填补罗荣桓和山东主力离开后的空缺。
其二更要注意,华东局的性质是中央局,是“华中分局”的上级单位,因此新的山东军区在级别上,也要高于华中军区,而不是完全对等的平级关系,这有助于理解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后,双方将领的职务安排(后合并组建为华东军区)。
此时的山东军区,实际是八路军+新四军混编的状态,可以描述为“新四军的精锐和山东八路军的一部”,而不再是单一的八路军成分,因此山东军区和山东野战军的主要干部,有不少其实来自新四军。
(陈老总)
1945年的晚些时候,当敌人企图沿津浦铁路北上“摘桃子”之时,陈毅奉命组建了“津浦前线野战军”,次年初改称“山东野战军”共7万余人,以陈毅为司令员、黎玉任政委,野战军的战斗序列如下:
第1纵队:随陈毅北上的原新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这支部队其实就是粟裕的基本部队,由新四军第1师发展而来;
第2纵队:随陈毅北上的原新四军第2纵队,司令员罗炳辉,罗司令不幸病逝后由韦国清接任,其前身是新四军第2师主力;
第7师:随陈毅北上的原新四军第7师,师长谭希林;
第8师:原八路军山东军区留下来的第8师,师长何以祥。
不难看出,未来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主体,确实是新四军系统的三个主力师,原山东八路军的成分已然不多了,反倒是地方部队和后来的补充兵员居多,既然山东野战军的主体是新四军主力部队,那么该部将领在合并以后,军职当然普遍略高于华中野战军将领。
三、陈毅充分考虑了华中野战军的情况
那么粟裕为什么没有北上呢?当时是以邓子恢、谭震林负责筹建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考虑到军事指挥的需要,华中留下来的新四军部队,必须有重量级将领来坐镇。
于是张云逸(新四军代军长)等首长主动提出,粟裕应留下来协助邓、谭负责军事指挥,粟裕遂出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野战军司令员,故没有随陈毅和军部北上。
换言之,由张鼎丞任司令员的华中军区、粟裕任司令员的华中野战军,是新四军原地留下来的部队,无论是兵力和战力,其实都稍逊于陈毅带走的那部分,最初野战军每个纵队不过1万余人。
有一点还需注意,那就是华东局、陈粟等首长在研究干部名单时,对于来自八路军的高级将领,还是特别予以尊重的,毕竟八路军才是当年的红军主力,而新四军是南方红军游击队发展起来的,
比如陈士榘、宋时轮、王建安、袁仲贤、郭化若、韦国清等兵团首长,都是延安派往山东军区的干部,不仅资历深厚,“山头”的代表性也很强,某种意义上,重用这些干部,也是对延安的尊重。
(粟裕)
不仅如此,在三野的整编过程中,陈老总也充分考虑了原“华中野战军”主要首长们的职务,虽然在四个兵团的军政主官名单中,没有来自华中野战军的干部,但也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了安排,那便是集中在三野总部机关。
原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被任命为三野副司令员、第二副政委;
原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被任命为三野第一副政委;
原华中野战军9纵司令员兼政委张震,被任命为三野参谋长;
原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被任命为三野政治部副主任;
原华中分局民运部长刘瑞龙,被任命为三野后勤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
(陈士榘)
原华中野战军的其他主要首长,也纷纷被任命了重要军职,1945年10月华中野战军组建时,下辖第6、第7、第8、第9共四个纵队,除前文所述的9纵司令员张震外:
原第6纵队司令员王必成,出任三野第24军军长(原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至当年9月,再晋升为第七兵团副司令员.。
原第7纵队司令员“吉洛”(姬鹏飞),被任命为三野第七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第8纵队司令员陶勇,则被任命为三野第23军军长(原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
因此,陈老总在主持第三野战军的整编过程中,实际上充分考虑了新四军众将领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之前调往山东的干部,还是留在华中的干部,都给予了妥善安排,不存在有“偏向”的问题。
当然,在如此大规模的人事调整中,尤其是兵团级首长的任命,出现一些杂音也是正常的,个别将领表示不服气不满意,找到陈粟首长闹意见,但是陈老总以其巨大的威望和耐心的思想工作,最终圆满解决了问题。
1949年3月起,完成整编和整补的第三野战军,以四个兵团十六个军58万大军的强大兵力,分批开始拔营南下,即将饮马长江参加轰轰烈烈的渡江战役!
(三野解放上海)
清风
华中分局华中野本来就是山东局下属分支机构!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