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50讲第34讲:无共识,不执行!

王式华知行韬略 2024-03-24 13:49:17
临近岁末,又到了企业制定明年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的时刻,近期陆续给若干企业实施战略规划和战略解码的咨询与培训,发现了一个典型现象——企业普遍欠缺战略共识。 企业往往在制定战略时动静很大,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反复来回进行信息传递、目标确认以及策略研讨,最终成稿后还要召开战略宣贯会议,发布精美的战略规划文件,群情激昂,人心振奋,仿佛宣贯完成,战略就能达成,但之后的执行过程却如泥牛入海,杳无声息,待到年底,再重复上一年的喧哗与热闹,感觉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甚至更多的情况是“三拍”现象:定战略目标时“拍脑袋”放卫星,目标分解时“拍胸脯”保证,年底绩效评价时“拍屁股”推卸责任。 战略执行不力的核心原因是缺乏战略共识,对企业战略不能产生认同,从而在战略执行方面出现各种问题,为什么战略共识很重要?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战略共识,会产生哪些问题? 问题1:战略不能理解 战略如果不经过解释和宣贯,组织成员对战略的理解就会产生不一致,最终结果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达成共识,那么,战略执行就是四处出击,无法形成真正的合力。 问题2:战略缺少路径 战略通常会浓缩为精炼的方向和目标,如果没有共识,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就无法统一,没有路径,战略目标再远大,再宏伟,再具有感召力,最终都无法落地执行。 问题3:战略欠缺导向 战略若要落地执行,必须要和绩效激励制度挂钩,按照对战略执行的贡献大小“论功行赏”,如果没有共识,那就无法输出战略执行关键KPI和重点任务,绩效激励缺乏战略导向,沦落为日常管理工具,价值和意义会大为逊色。 问题4:战略无法协同 战略执行是系统工程,遵循“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基本原则,并不是某个部门自己的事情,需要组织中各业务和职能领域倾力合作,共达目标。如果缺乏共识,各领域对组织目标及部门目标的理解不到位,无法统一在同一个目标下,很容易陷入各自为战,效率低下,不能协同的混乱局面。 问题5:战略没有倾向 组织资源是有限的,有限资源自然要发挥最大的效用,战略在哪里,资源的匹配就会在哪里,这样的投入产出才能做到最大化。如果没有共识,那就不能导出组织的关键任务,资源就不知道向何处倾斜。资源配置最忌讳“撒胡椒面”和“雨露均沾”,平均用力是最不战略的行为。 企业如何才能形成战略共识? 哈佛商学院教授卡普兰与其合作者诺顿在他们的研究成果《平衡计分卡》中有一句著名的论断:战略如果不能描述,那么就不能衡量;如果不能衡量,那么就不能管理。这句话道出了战略共识如何达成的精髓。 举例来说,假如笔者的战略目标是:明天上午10点从住处准时到达天安门广场。如果战略只有目标,就会产生很多疑问:怎么去天安门广场?是开车,坐网约车,乘坐公交车,地铁,还是骑行?战略如果不做进一步的描述,大家很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就无法达成统一的共识。 假如路径是准备乘坐地铁去天安门广场,是不是可以了呢?还是不行,上午10点到达只是最终结果,为了保证最终结果的实现,必须要进行过程管控,比如从住处到天安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住处到地铁站、乘坐地铁、下地铁步行到天安门,这样就可以做执行过程的监督:若要10点到达天安门,那么,8点半要到达地铁站,9点45分下地铁,10分钟步行,这样就能保证10点到达天安门,所以,只有将战略描述清晰化,才能用过程目标进行衡量和监督。 有了衡量指标,接下来就要做行动规划:若要8点半到达地铁站,要考虑几点起床,几点出门,怎么到地铁站,如何规划地铁线路,下了地铁如何走才能最快达到目的地等具体行动,也就是说,最终结果无法管理,只有过程中的行动才能管理。 这个案例形象的说明了达成共识的三个步骤:第一,作战地图,如何到目的地;第二,战略KPI,衡量是否到目的地和过程地点的关键指标;第三,重点任务,针对如何到目的地的关键动作。 企业要解决组织的共识问题,同样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战略共识。也就是组织成员要对战略的理解达成一致,否则一执行就是错,其载体就是战略地图,地图是最具战略感的工具,在哪里,去哪里,一目了然。 第二,责任共识。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每个业务或职能领域,乃至每个组织成员要承担什么执行责任,其载体就是战略KPI,通过战略KPI的导出与分解,营造“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的战斗氛围。 第三,行动共识。达成战略目标的关键支撑有哪些,这些支撑如何落实成为行动计划,其载体就是重点任务,重点任务完成,战略目标大概率可以实现,否则就是靠天吃饭,战略执行依然是凭运气。 无共识,不执行!
0 阅读:0

王式华知行韬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