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外透露,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从2013年开始进行持续发掘,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墓道、墓室和3座车马陪葬坑的发掘,取得重大考古收获。
当看到这个新闻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们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秦始皇陵全部发掘完成吗?
位于西安临潼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奇特,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风霜。从1974年兵马俑被偶然发现、国家开始考古发掘,到今年正好50年之久,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还没有完成发掘,特别是充满了神秘感的地宫。
如今公众能参观的兵马俑可以说是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也是秦始皇陵的重要部分,人们在参观兵马俑时都无不被其气势所震撼。它们能够重现世间,经过了考古队数十年的辛勤劳作,队员都换了几批。
考古发掘是一项专业技术性极高的工作,一向都带着一种神秘感,特别是对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更是吸引着我们想一探究竟:这么多年来考古队是如何工作的?这么数量庞大的兵马俑是如何发掘并修复的?从它们身上发现了什么?从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秦始皇时代历史文明?……
多年前的一部经典电视剧《寻秦记》,让我们跟随着男主角项少龙穿越回秦朝,经历种种历史事件,至今印象深刻。
这本《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同样带领我们进入考古现场,穿越回秦朝,了解秦兵马俑的前世今生。
秦兵马俑和咸阳城遗址领队许卫红从1989年参与三号坑的考古发掘开始,就跟秦始皇陵结下了紧密的纽带,掌握了大量详实的一手资料。
本书是许卫红和她的女儿申珅共同合作,在专业的基础上,以面向大众科普读物为出发点,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并结合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和考古学知识进行解读,了解兵马俑背后的故事,揭开秦始皇陵的神秘面纱。
在书中可以看到,由于规模庞大,加上在历史上遭遇多次的盗墓破坏,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环境十分杂乱,因此对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很艰难。
考古队员们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要一点点地清理墓坑的土和木炭,将破碎的陶俑一件件地清理出来并拍照,还要一厘米一厘米地测量坐标,绘制分布平面图,严谨地做好记录。
将大量陶俑残片一件件地重新拼接和修复,更是一项考验专业技术、耐性和想象力的工作。1974年一号坑第一次发掘出来的1000多件陶俑,如今基本拼齐和修复的不过700多件,还有许多残片也仍然没有找齐。
除了发掘现场和相关成果,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丰富的秦朝历史文化知识,对考古学有进一步的理解。
通过实证的发掘和验证,考古可以确认远古时代的种种传说是否是真实存在。秦始皇嬴政的姓氏历史悠久,源于老祖柏翳,为舜帝所赐,而这只是嬴姓之一,后来衍生了赵氏,在陕西一带居住,为周天子养马。再向前推可以溯至神话人物少昊和黄帝,考试实证大汶口文化晚期有“昊”族兴起。
从许多出土文物可以还原秦朝时期的政治、经济、风俗等情况。比如一块秦“二十六年”铜诏版的文字记录,显示了当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公告,立号为皇帝,与臣子开会商讨朝政,仍然按旧的秩序使用年号。
兵马俑不同的姿势造型和队形编制以及兵器类型,也反映了秦朝的军队、政治、礼制和社会生产情况。
如此大规模陶俑的制作和成品,与秦朝的徭戍制度有关,即对民众的徭役计算工程量,安排徭役的人数和时间调配等,这样才能让陶业工匠完成制陶工作,但质量也很参差。
有一批站立的陶俑制作精良,是高级军吏俑,俗称为将军俑,只出土了10件,应该是由中央官署技术高超的工师制作。
从这些丰富多样、栩栩如生的兵马俑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两千多年前雄霸中原的秦朝帝国重新在眼前展现。
这本书还配套有一本考古现场手记,展现了考古发掘工作的种种情形。另外还赠送了兵马俑主题的明信片和藏书票,很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