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中国股价暴涨,潘石屹跑路?背后原因值得所有房企借鉴

环环有房 2020-03-12 21:00:53

回顾过往,潘石屹在海南成功逃亡后,也属于地产行业造就的一批富豪。而且,潘石屹更凭借其精明,成为开发商中的明星,时常在公众视野曝光,有着不小的知名度。

在2012年的时候,SOHO中国曾取得近106亿元的净利润,位于百强房企的行列。然而,潘石屹没有料到,那竟是SOHO中国的巅峰时刻。当无数房企一路狂飙,向千亿,甚至万亿俱乐部迈进的时候,SOHO中国却开始走下坡路。

在2013~2018年,SOHO中国的总营收分别是149.24亿元、63.60亿元、14.04亿元、19.62亿元、22.82亿元、20.89亿元,在一路下滑的路上,谁也挡不住SOHO中国的步伐。

而SOHO中国之所以业绩下滑,与其转型之路密不可分。

曾经,潘石屹被成为业内的“营销奇才”,他擅长制造话题新闻,引起媒体的关注,从而让媒体去报道。譬如,他把SOHO产品打造成“衍生品”——一个时尚标签、一个流行趋势、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是某类人群的代名词,这些概念足以引起人们对强关注度。他曾推出对“0元起拍”犹如一颗炸弹,叫好伴随着做秀质疑纷至沓来。

然而,在SOHO中国的业绩巅峰时刻,也就是2012年,潘石屹却放弃了自己在卖房子方面对天赋,宣布公司业务模式将从开发销售型物业,转型为自持型物业租赁。也就是说,公司的收入将从建房卖房,变成自持物业收租。

从那之后,曾经的百强房企SOHO中国,逐渐从每年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房地产榜单中消失了,代之的是物业不断出售的新闻。

据澎湃新闻报道,自从2014年以来,SOHO中国就已经开始出售在中国的资产了。2014年,SOHO中国以82.8亿元的价格出售了上海的SOHO海伦广场,SOHO静安广场以及凌空SOHO近一半的物业......以此计算,SOHO中国在近5年的时间内,一共累计出售资产套现约293.41亿元。

而在今年对3月10日10点50分,SOHO中国终于好不容易以股价飙升的消息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当天,传黑石集团正与SOHO中国就后者私有化进行谈判,交易价值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8亿元,331亿港元)。消息出来之后,SOHO中国直线拉升,涨37.58%后紧急停牌。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虽然这么多年SOHO中国终于稍雪前耻,但潘石屹本人却人设崩塌。

那么,在SOHO中国股价暴涨,以及潘石屹跑路的事件背后,可以给房企提供那些可资借鉴的教训呢?

第一,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开发商应该具有家国情怀。

由于房地产开发的特性,在这个行业中,产生了诸多的富豪。在胡润全球富豪榜上,房地产富豪人数是仅次于科技的,而“富而思进”的开发商应该具备家国情怀,在这方面,李嘉诚是个反面的案例。

李嘉诚说过,“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哪里有回报,我就去哪里投资。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清仓。”

在这种认知的指导下,李嘉诚近年来的行为屡屡引起非议,他在内地套现之后将资产大额转入海外,尤其是在英国,投资了电力、电信、码头等等。

对于李嘉诚的做法,为房地产操碎心的“玻璃大王”曹德旺这样评价过:“李嘉诚在这件事情上带了个坏头。作为一个中国人,就算是国内经济不好,也不应该撤离。这里是你的祖国。你应该与祖国共存亡。”

而潘石屹也由于近年来频繁出售内地的资产,被称为“李嘉诚第二”。

第二,有责任的企业家,应该能平衡好社会责任与财富的关系,开发商尤其如此。

2008年汶川地震,王石的行为虽然其初衷是为员工考虑,不想让慈善成为负担,但却引起轩然大波。王石本人也承认,汶川地震时是他的至暗时刻,不仅其本人受到网友的严厉指责,万科的名誉也受到冲击。

而在疫情中,潘石屹不仅一毛不拔,而且其子潘瑞还在微博发文称:“口罩都发不明白,还想碰我钱?”并指责某会在抗疫过程中行动迟缓。

或许会有网友说,这是逼捐。诚然,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财富的自由,但财富的充盈,让企业有了参与并引领时代转变的可能,因此必须得有社会责任担当,这是所有人公认的结果。

所以,当个人或者企业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时候,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第三,当房地产格局发生改变时,转型成为房企当必然选择,但如何转却是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当年,SOHO中国之所以做出转型的决定,是因为潘石屹认为,2012年开启的楼市调控已是史上最严,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是必然的趋势。所以,他认为,“自持物业比持有人民币更好”,因而选择了做“包租公”。然而,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策,使SOHO中国逐渐离开了百强房企的行业。

如今,当调控步步紧逼的时刻,房地产再也不可能保持以往的增幅、高利润和营收增长,房企转型成为必然的趋势,但有SOHO中国的前车之鉴,如何避免转型过程中的坑是房企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0 阅读:1

环环有房

简介:个性角度解读地产,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