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e366ba5bf94fb1ba2d5e55fa40071cb.jpg)
妒忌与愤怒
1、在《神曲》的“炼狱篇”中,妒忌(第二露台)和愤怒(第三露台)是相邻的,这可能是因为妒忌常常引发愤怒,而愤怒也常源于嫉恨。然而,妒忌并非愤怒的唯一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愤怒不仅在“炼狱篇”中出现,还在“地狱篇”中出现,而妒忌则仅出现在“炼狱篇”中。
2、在地狱里,从第六到第九层是特别严重的罪孽,愤怒在第五层,不算是最严重的。“地狱篇”的第15首里有对愤怒惩罚的详细描述:
靠近一条沸腾、倾泻的水泉,顺沿着被这泉水冲成的沟壑。这水与其说是黝黑,莫如说是浑浊;而我们,在这灰黑色的水浪伴随下,沿着一条陡峭的道路进入下层断崖。这条惨淡的水道流入一个沼泽地,它的名字叫斯提克斯,那黑水往下流淌,流到昏暗而险峻的断崖脚下。我这时注目观定,看到浸泡在泥沼中满身泥污的人,他们都赤身露体,满脸怒容。他们不仅用手相打,而且还用头相撞,用脚相踢,用胸相碰。他们用牙齿把彼此的肉一块块咬下,咬得遍体伤痕。善良的老师(上帝)对但丁说道:“孩子,现在你可以看到那些被怒火战胜的人的魂灵;我还想让你确信:在这水下还有一些哀叹之人,他们使这水面咕噜咕噜地冒着气泡,正如你的眼睛不论转到何处,都会告诉你这般情景。他们没入这泥泞当中,言道:‘我们在那阳光普照的温和空气里,曾是那么抑郁寡欢,因为我们把郁怒的烟雾带到里面;现在,我们就该在这黑水污泥当中自艾自怨。’他们的喉咙里咕哝着这赞歌似的怨言。因为他们无法把话讲清说全。”
3、在“炼狱篇”的第17首中,也描述了对愤怒的惩罚场景。虽然具体细节不多,但描绘了一个充满浓雾、潮湿阴冷且阳光微弱的环境。这个地方暗无天日,空气稀薄,令人难以呼吸,太阳的光线透过浓密的水气显得非常柔弱,垂暮的阳光低垂在海滩上。整体氛围压抑且令人不适。
4、但丁在《神曲》中将妒忌和愤怒视为需要在地狱中受罚的罪孽,这种观点源于宗教理解。然而,在现代社会,除了在神学或哲学领域,这种宗教理解已较少被接受。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将妒忌和愤怒视为“情绪”而非罪孽。
5、例如,法国心理学家弗朗索瓦·勒洛尔和克里斯托弗·安德烈在《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中讨论了包括愤怒、羡慕、快乐、悲伤、羞耻、妒忌、恐惧和爱在内的多种情绪。现代情绪研究不仅关注情绪的负面作用,也探讨其正面作用,这与《神曲》中仅强调其负面和恶的一面形成鲜明对比。
6、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妒忌通常也被描绘为一种负面情绪,强调其对人类品质的败坏和造成的性格缺陷。例如,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指出妒忌是所有罪恶中最恶的,因为它反对所有的美德和好的东西。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展示了奥赛罗因妒忌而自毁的故事,普希金的《莫扎特与萨列里》则描述了萨列里因妒忌而毒杀莫扎特的情节。这些文学作品普遍认为妒忌没有正面价值,而是带来痛苦和悲惨。
7、然而,进化心理学认为妒忌并非完全负面,它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研究表明,人们对于妒忌的对象和事件会有更深刻的记忆,并且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
8、例如,女性更容易对外貌出众的同性产生妒忌,这与进化心理学中关于外貌对女性繁衍后代重要性的理论相符。在古代,男人繁衍后代的重要因素也许是身体强健,而在现代社会中,男人繁衍后代更重要的因素是财富和地位。因此,妒忌别人的财富和地位在心理进化上是可以得到科学解释的。
9、在《神曲》中,“envy”和“jealousy”没有明确区分,但现代心理学和哲学对这两种情感进行了区分。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指出,妒忌(jealousy)是想要保持自己已有的东西,而嫉妒(envy)则是想要得到别人拥有的东西。例如,小孩会妒忌弟弟妹妹得到父母的爱,而嫉妒邻居小孩有自己没有的脚踏车。
10、心理学家劳拉·格雷罗和彼得·安德森在《妒忌和嫉妒的阴暗一面》一文中进一步区分了这两种情感:妒忌的人认为自己拥有某种有价值的关系,并感到这种关系受到威胁,如妻子妒忌第三者;而嫉妒的人则没有这种关系,却渴望得到或占有它,如第三者嫉妒妻子。
11、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学对愤怒的认识比但丁时期更为深入和复杂。愤怒可能导致理智丧失和仇恨加深,有时会引发暴力行为,如私人报复或阶级斗争。然而,愤怒有时也是正当的,因为它包含对正邪、是非的道德判断,而不仅仅是情绪冲动。
12、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讨论了愤怒在人际交流中的作用,指出愤怒的影响力源于背后的正义感,即对不公平的不满和抵制。这种正义感使人们对不正当行为有共同看法。亚里士多德区分了“愤怒”和“愤慨”,认为愤怒是由不应遭受的轻慢引起的,包含不痛快和报复的欲望。
13、道德习俗虽然提倡人们控制愤怒,但也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愤怒是正当的。当人们自己或看到他人遭受背叛、欺骗、愚弄、践踏、无视和欺压时,即使有很好的制怒修养,也难以控制愤怒。
14、愤慨是一种情绪,通常因为看到不道德的人获得财富、权力等“好东西”而产生。这种情绪反映了人们对“正当性”的意识,即认为这些“好东西”应该由好人获得。愤慨不同于对正直、勇敢等美德的反应,它直接关联于对不公的感知。
15、能够感到愤慨的人通常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雄心的人,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得到这些“好东西”。因此,能愤慨、会愤怒的公众其实是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的,而他们带有怒意的公众意见也是值得听取和重视的。一个不会愤怒的社会是一个麻木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永远不会有所变革,永远不会有所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