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固收+,一些好的变化正在发生

觅荷谈商业 2025-04-04 14:02:10

应该都发现了,我最近写固收+,有点频繁。无他,固收+最近那一波陡峭的斜率,确实是把我迷住了。

过去的两三年里,固收+的日子确实很不好过,在权益市场低迷的赛季,很多固收+做成了固收-。

真正翻身还是在2024年,这一年九成以上固收+取得正收益。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偏债基金这三类固收+的代表产品,2024年正收益概率都超过了94%,平均收益率大致在5%附近。

数据来源:choice

今年,固收+再接再厉,又打出了不错的收益。就观察到的现象来看,2025年,就算是ETF大厂,也在加快布局固收+,从整个公募业务布局来看,指数基金、REITs、“固收+”成为今年最为明确的方向。

一、公募固收+整体都在迭代

固收+这个名字,其实是有点隐含预期收益的,所有人的理解应该是在固定收益的基础上,增加收益,那么大部分人考虑的问题,都是从收益的角度出发的,即解决“债券的收益不够覆盖负债成本,如何通过其他资产来增厚收益?”

那么1.0版本的固收+,是很简单粗暴的从股票上获取。

但市场最大的确定就是不确定,这种单纯靠股票来增厚收益的方式,一旦遇上股债双杀的极端行情或者股票熊市,固收+分分钟就变成权益-。

所以2022-2023固收+是经历过阵痛的。

这波毒打后,机构是吃一堑长一智,至少都知道了如果还只是单纯把固收+理解为股债二八策略,或者抱着“债券打底、权益增强”的传统思路,很难打造出真正的好产品。

必须求变,必须顺应市场。

所以去年开始,很多基金公司在慢慢改变打法,一些基金公司不把债券当底仓,而是通过债券交易来增厚收益、一些基金公司则是通过团队明确分工来做多资产,还有一些则是以组合思维+定量手段来做。

这个周末闲着突发奇想,想挖掘一些有潜力的黑马基金。怎么挖呢?我想到了一个思路,从业绩持续改善的固收+着手:

1、拉取固收+基金近一年、两年、三年同类排名百分比;

2、筛选近一年排名高于近两年;

3、筛选近两年排名高于近三年;

4、今年排名同类前1/2。

主要逻辑就是:如果业绩持续改善,受近端业绩推动,基金近期排名要好于远期。

按这个思路,还真是挑选出了符合条件的21只二级债基,其中业绩改善最为明显的是银华增强收益债券这只基金,近一年收益达10.01%,同类排名在前8.22%。

抱着好奇,我去查阅了他的季报和年报,还和机构的小伙伴打听了一下,这只基最近还真有点特色。

二、什么才是“主动求变、适应市场”的固收+?

这只基金近一年收益率10.01%,净值是创了新高,期间最大回撤-3.62%,这个收益回撤比还算可以,虽然称不上惊艳,真正吸引我的,是最近半年这一波陡峭的拉升曲线,其力度超出了过往五年间任何时候。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5.3.28

事出必有因。

我打探了一下,银华增强收益债券,非常显著的特点是在权益部分。

他的权益部分不是前两年爆款固收+基金选择的红利资产,他们权益部分是70%量化指数增强+30%的主动选股组合。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市场脉络,银华增强收益的这个股票配置策略应该是踩中了9.24行情以来的风格。

量化指增+主动补充这种投资策略你们可以想象成两种不同的开店模式。

量化增强策略你们就理解成为标准化连锁店模式,这一步相当于用一套标准评分系统,靠科学计算的整体优势赚钱,相当于"用大数据选址开连锁奶茶店";

主动选股策略相当于是精品私房菜模式,老板亲自探店,找到几家特别看好的店铺,虽然门店数量少但投入大,赚的是老板独到眼光的溢价收益。

配合起来使用就是可以在连锁店系统漏掉某些隐藏好店时,私房菜策略及时补上,而连锁店的稳定收入又能平衡私房菜偶尔看走眼的风险。

不过他们对于风险敞口还是有些控制的,比如在整个股票组合层面,是围绕基准指数对市值、行业等维度的偏离进行适当控制。

所以量化为主+主动为辅的选股思路,让基金权益部分持仓均衡分散,突出策略整体的选股逻辑。

以2024年报重仓股为例,前10重仓股分属9个申万一级行业,而且集中度低,可以说把“均衡+分散”玩明白了。

数据来源:基金年报、choice,截至2024.12.31

另外他们的可转债策略,也是加入了量化,核心逻辑和选股逻辑差不多,先量化筛出"性价比货架"——既不太贵(溢价合理)又有潜力(正股可能上涨)的标的,然后借助转债研究团队的力量在核心券池基础上进一步去粗取精,进行主动增强。

而固收部分,则主要采取久期策略与利差轮动。感觉固收部分,各家基金公司在交易部分,确实要卷上天了。

其实银华增强收益债券一开始是倾向于通过股债配比来做固收+的,但近几年的变化还挺大,特别是24年,似乎整个投资策略都上了一个台阶,这就是典型的通过积极求变的基金。

现在银华增强收益债券的目标定位也挺清晰的---即定位于“中高波固收+”,核心策略是通过大类资产配置与多策略叠加实现收益增强,其投资框架可概括为“固收打底+权益增厚+转债优化”的三层结构。

当一只固收+产品定位逐步清晰且业绩变好后,资金自然就来了。这只基金机构持有比例居高不下,连续3年都高于75%。可能专业机构对这只基还蛮认可的。

现在债券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其实我一直是建议大家多关注下固收+的。

几年前固收+大火的时候,其实不论投资者还是机构,都没有能够很成熟,不少忽视了特殊环境下“股债双杀”和市场风格切换的风险,也给了基民不好的持有体验。

但是从23年开始,固收+产品很多改变,都在细微中发生,也给固收+打开了新格局,这是好事。

时势造英雄,就看哪些基金公司能脱颖而出了。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个人分享,不做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25
觅荷谈商业

觅荷谈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