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进封魏王,刘备自称汉中王,他俩封王是否合法?还是刘邦高明

陈海青沧桑史 2025-01-07 14:08:42

世人皆知三国群雄逐鹿,却鲜有人知其中还藏着一段关于"称王"的秘辛。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在许都登上魏王之位,汉献帝亲自为其加冕。两年后,刘备在汉中自立为王,群臣欢呼,山呼万岁。表面上看,一个是皇帝加封,一个是群臣拥立,似乎曹操的称王更显正统。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出人意料,当我们掀开历史的面纱,透过那个动荡的年代,细究这两位枭雄的称王过程,却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渊源,让这两次称王都成了一个难解的谜题?为何说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反而更显高明?

一、汉献帝与曹操的权力博弈

建安十三年的那个深秋,许都城内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董承密谋造反,意图谋害丞相!

这个消息震惊朝野,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密谋竟然牵扯出了一封"衣带诏"。原来,汉献帝早已对曹操的专权不满,暗中将诏书缝在董承女儿董贵人的衣带中,密令董承等人联合各路势力,除掉曹操。

然而事情很快就败露了。曹操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抓捕董承等人。董承被捕后,供出了参与密谋的王服、吴硕等人。更令人震惊的是,连汉献帝的皇后伏氏也牵涉其中。

董承被斩,但这还不是结束。怀有身孕的董贵人跪在宫门外求饶,汉献帝多次出面请求曹操网开一面,但曹操却置若罔闻。最终,董贵人母子俱亡。

从此,汉献帝与曹操的关系彻底破裂。但曹操的雷霆手段并未就此停止。建安十八年,又一场风波在宫中掀起。伏皇后因写信给其父伏完,请求诛杀曹操的事情败露,曹操再次震怒。

一个寒冷的清晨,御史大夫郗虑和尚书令华歆带兵闯入皇宫。伏皇后被从墙壁夹层中拖出,披头散发地走过外殿。汉献帝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发生。伏皇后泣声问道:"陛下就不能救我一命吗?"汉献帝只是无奈地说:"朕连自己的命运都不知道在何方啊!"

不久后,伏皇后被幽禁而死,她的两个皇子也被毒杀。更令人胆寒的是,伏氏一族上下百余人都被处死,其母亲等十九人被流放到涿郡。

朝廷大事早已不是汉献帝能够做主。每当朝会之时,文武百官都是先向曹操行礼,然后才向汉献帝施礼。甚至连皇帝的起居饮食,都要经过曹操的同意。曹操在许都建起了铜雀台,其气势竟然不亚于皇宫。

建安十九年,曹操设下七十二座疑冢,声称是为自己修建陵墓。这些疑冢遍布邺城,无人知道哪一座才是真正的陵寝。这一举动不仅显示了曹操的权势,更暗示着他已不将自己看作臣子。

就这样,通过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手段,曹操彻底掌控了朝廷大权。汉献帝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子,实际上却成了一个傀儡。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建安二十一年,群臣上表请求册封曹操为魏王的那一天...

二、魏王之位的来龙去脉

建安二十一年正月,许都城内一片喧嚣。原来是司空荀彧、尚书令华歆等人联名上表,请求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王。这一天,许都城的街道上挤满了百姓,都在议论这个轰动朝野的大事。

事情还要从两个月前说起。那时,曹操刚刚率军击败了孙权的水师,威望达到顶峰。一日,荀彧在朝会上突然提出:"丞相军功盖世,应当受到朝廷最高的褒奖!"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附和之声。

而早在这之前,华歆就已经开始暗中串联朝中大臣。此人是个老练的政治家,他深谙权力更替之道。华歆先是拜访了一批位高权重的大臣,然后又联络了地方上的州牧太守,让他们纷纷上书朝廷,为曹操请封魏王。

这一天,汉献帝刚刚走进崇德殿,就看到满朝文武整齐地跪在地上,手捧请愿书。为首的是大将军曹丕,他高声宣读了上表:"丞相曹操北破乌桓,南定荆州,功勋卓著,应当享有王爵!"

紧接着,太尉钟繇站了出来:"臣请陛下参照周朝分封制度,将魏郡、赵国、卫国十七县之地,封给丞相为魏王之国!"

汉献帝听完这些奏请,沉默良久。这时,尚书仆射杨修忽然抬头说道:"陛下,古有周公摄政,今有魏王辅政,此乃天意!"

就这样,汉献帝下诏,正式册封曹操为魏王。诏书中写道:"魏王享有天子旌旗,出行时有车骑五十乘护卫,设立王国官属,享有祭祀特权。"这些待遇,在东汉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册封大典就在许都举行。那天,曹操身着赤红色王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群臣的簇拥下步入太极殿。汉献帝亲自为他加冕,赐予玉玺、王印。

魏王国很快就建立起来了。曹操在邺城设立了相国府,任命荀攸为国相,钟繇为太傅。王国设立九卿,各部官员加起来多达数千人。这些官员的品级待遇,居然与朝廷官员平起平坐。

更令人瞩目的是,曹操开始在魏国推行新政。他废除了旧有的井田制,实行占田制;招募流民屯田,建立军屯制度;整顿吏治,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些措施使得魏国很快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又在邺城举行了魏王即位大典。他登上高台,接受群臣朝拜。台下文武百官整齐地呼喊:"万岁!万岁!"这一幕,与皇帝登基仪式何其相似...

三、汉中之战后的政治变局

建安二十四年的成都,一场秘密的政治会议正在进行。诸葛亮坐在首位,马超、法正等人围坐两旁。这场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让刘备称王?

就在两个月前,刘备刚刚在定军山大败曹操大将夏侯渊,一举夺取汉中。这场胜利不仅打通了入主中原的咽喉要道,更为刘备称王创造了绝佳时机。

"丞相,"法正拱手说道,"如今主公已得汉中,威震华夏,不如效仿曹操,自立为王如何?"诸葛亮轻摇羽扇,提醒众人:"曹操称魏王时,好歹还有汉献帝的诏书。我们若要让主公称王,总得有个说法才是。"

就在这时,许靖站了出来:"不如我们以群臣的名义上表劝进,就说曹操祸乱朝纲,杀害皇后,而我们主公乃汉室宗亲,匡扶汉室才是正道!"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庞统补充道:"我们还可以效仿当年窦融的故事。窦融在西域称帝,后来归降光武帝,不也被封为侯了吗?"

于是,一封长达数千字的上表开始起草。马超、许靖、庞羽、射援、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赖恭、法正、李严等十一人轮番在上面签名。这封表文虽然名义上是给汉献帝的,但实际上根本不会送到许都。

上表中先是列举了曹操的种种罪状:逼死董贵人、杀害伏皇后、专权乱政。接着又说刘备乃中山靖王之后,匡扶汉室是分内之事。最后提议: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等郡为封地,加封刘备为汉中王。

同时,诸葛亮还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民意测试。他让几名士子走上街头,向百姓询问:"主公若称王,诸位以为如何?"百姓们纷纷叫好:"刘将军本就是汉室宗亲,称王理所应当!"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在成都的武担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刘备身着王服,头戴王冠,在群臣的朝贺声中登上大殿。这一刻,蜀汉政权终于有了自己的王。

当天晚上,成都城内张灯结彩,普天同庆。百姓们扶老携幼,走上街头观看花灯。有人唱起了新编的民谣:"汉中王,真英豪,定军山上立战功。曹贼退,天下和,蜀汉江山换新天!"

称王仪式过后,刘备立即开始筹建王国机构。他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同时,在成都设立了九卿,各部官员加起来近万人。这些举措表明,蜀汉已经开始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准备...

四、两汉封王制度探究

要说这两汉封王制度的来龙去脉,还得从汉高祖刘邦说起。那是公元前201年,刘邦刚刚统一天下,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功臣们都想要封王!

当时,第一个提出要封王的是功臣韩信。韩信曾在齐地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向刘邦讨要齐王之位。刘邦左右为难,丞相萧何进言道:"陛下,天下初定,不如暂且答应。"于是,韩信成了汉朝第一位异姓王。

紧接着,英布、彭越等功臣也纷纷要求封王。一时间,西汉初年竟然出现了七位异姓诸侯王。然而好景不长,这些功臣们一个接一个地造反,最终只有长沙王吴芮得以善终。

从此以后,"异姓不得封王"成了两汉的铁律。但刘邦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开创了一个新的制度:大封同姓诸侯王。

就拿刘邦的儿子们来说,刘肥被封为齐王,刘恢被封为梁王,刘友被封为淮南王。不仅如此,刘邦还把侄子、堂兄弟都封了王。一时间,大汉江山俨然成了刘氏的天下。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汉景帝时期,同姓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有的甚至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汉景帝七年,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人起兵造反,一度闹得天下大乱。

经过这次教训,汉武帝时期推出了"推恩令"。这是个什么制度呢?简单说就是:诸侯王的儿子们分家,一人分一块地盘,但爵位要降一级。比如王的儿子们只能做侯,侯的儿子们只能做乡侯。这一招可真是高明,几代人下来,那些诸侯王的后人基本上就成了平民百姓。

到了东汉,封王制度更加严格。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后,只封了自己的儿子们为王。比如太子刘庄被封为潁川王,刘英被封为楚王。但这些王都不能干政,只能在自己的封地上收收租税,过过富贵日子。

说到这里,有趣的是刘备的身世。他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但到他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按照"推恩令",刘备的祖上早就从王降到侯,又从侯降到民了。

东汉末年,曹操和刘备争相称王,却都没有遵循这套制度。曹操是异姓,按理说不能封王;刘备虽然是刘氏子孙,但已经不在封王的序列之中。更有意思的是,这两次称王都没有经过汉献帝的真正许可。一个是被迫同意,一个干脆就是自封。这在两汉的历史上,还真是头一遭...

五、历史启示与深层思考

建安二十一年的那个冬天,许都城外飘起了鹅毛大雪。曹操站在铜雀台上,遥望着漫天飞雪。就在前一天,他刚刚接受了魏王的封号。这一刻,不知他是否想起了当年在兖州起兵时的誓言:"吾志在匡扶汉室!"

事实上,曹操称王的过程充满了政治智慧。他先是通过军功立威,接着控制朝廷大权,最后由群臣"自发"请愿。这一套组合拳打得可谓是滴水不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保留了汉献帝这个"正统"符号,既不废帝,又不篡位,而是以魏王的身份行使着超越皇权的权力。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安二十四年称汉中王的刘备。他虽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却完全无视了汉献帝的存在,直接在西川自立为王。这种做法,在当时看来可谓是惊世骇俗。

不过,细究起来,刘备的做法也有其独特之处。他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立为王,既抓住了"天下姓刘"的正统性,又在实际上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更巧妙的是,他选择的"汉中王"这个称号,暗含着"中兴汉室"的寓意。

再往前追溯,汉高祖刘邦的做法可谓高明至极。当初他允许异姓功臣封王,看似是权力的让渡,实则是给这些功臣戴上了"紧箍咒"。等到这些功臣陆续造反,他便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铲除他们。之后推行的"同姓封王"政策,更是确立了刘氏一族的统治地位。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则体现了更深层的政治智慧。这个看似"仁慈"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和平的方式下瓦解诸侯王的势力。几代人之后,那些显赫一时的王族后裔,都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平民百姓之中。

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在邺城病逝。临终前,他对曹丕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天下才数千里耳,惟有德者居之!"这句话似乎暗示着:称王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真正的关键在于实际掌控的力量。

同年冬,刘备在成都大宴群臣。席间,有人问起汉中王的封号由来。刘备举起酒杯,意味深长地说:"王者,乃民之望也!"

这两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却道出了称王这件事的本质:无论是曹操的步步为营,还是刘备的迂回进取,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终极目标:天下!

就在两年后,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又过了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仍然叫"汉"。这一切,似乎都在他们称王时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0 阅读:8
陈海青沧桑史

陈海青沧桑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