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天启元年,明熹宗朱由校以不进兵收复失地为由,罢免辽东经略熊廷弼,换成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
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明史·袁应泰传》
得知老对头离职的努尔哈赤立马出兵包围辽东重镇沈阳。
袁应泰急调军队支援。
援军主要由辽兵、川兵和浙兵组成。
川兵和浙兵先行,不到一天时间便抵达了离沈阳不远的浑河。
在这里,他们接到了一个很不好的消息:
沈阳沦陷了!
02
沈阳陷落之快大大出乎了川浙军团的主帅陈策的意料。
事实上,沈阳的城防极为坚固,抵抗努尔哈赤绰绰有余。
只可惜城防虽然坚固,守将贺世贤却是个十足的莽夫。
不仅莽,还好酒,一喝就不知道自己姓啥的那种。
努尔哈赤仅用了几十个侦察兵,就把酩酊大醉的贺世贤从沈阳城里骗了出来。
然后在城外将其合围。
贺世贤拼死杀出重围,夺路逃到城西门。
偏偏这会儿城里还出了奸细。
之前蒙古的一些部落闹饥荒,很多蒙古人游荡到辽东祈求明朝政府收留。
袁应泰担心蒙古人投靠努尔哈赤,因此主张接纳他们,分别安置在辽阳、沈阳。
熟料蒙古人进城后死性不改,偷盗奸淫,为非作歹。
等到努尔哈赤进攻沈阳,明军出城迎战,蒙古人以怨报德,竟然砍断吊桥,放努尔哈赤进城!
此时的贺世贤已经身负重伤。
部下劝他突围离开。
可贺世贤拒绝了。
他说,我作为守将却守不住城池,有什么面目去见袁经略呢?
遂转身重回战场,最终战死。
大清兵佯败,世贤乘锐进。倏精骑四合,世贤战且却,抵西门,身被十四矢。城中闻世贤败,各鸟兽窜,而降丁复叛,断城外吊桥。或劝世贤走辽阳,曰:“吾为大将,不能存城,何面目见袁经略乎!”挥铁鞭驰突围中,击杀数人,中矢坠马而死。——《明史·贺世贤传》
03
沈阳失陷,援军已经失去了救援的对象,按理说应该撤回。
但川浙军团的将士们都不肯走。
因为大家的心中都有一个朴素的执念:
老子可是功勋部队,怎么能如此窝窝囊囊的离开?
前几期说过,浙兵是戚家军的亲传
川兵的来头也不小。他们是女将秦良玉的部下,因为人手一根用白蜡木制成的奇怪武器,因此号曰“白杆兵”
白杆兵在云南,跟随秦良玉伐叛乱、震蛮夷,立下赫赫战功。
对于两支功勋部队来说,一枪不发就悄悄溜走,属实是有些侮辱人格了!
要走,也得薅努尔哈赤几根胡子再走!
已,闻沈阳陷,诸将皆愤曰:“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明史·陈策传》
抛开荣誉感不谈,这时候撤退,也确实是很危险的事情。
如果努尔哈赤尾随而来,利用骑兵将明军冲散,各自为战的明军很容易就会被努尔哈赤分别击破。
如此,则明军危矣!
川浙军团主将陈策久经沙场,知道撤退的风险,也清楚手下到底有怎样的实力。
在发现有后金骑兵向他们冲过来后,陈策当机立断,就地摆开阵势防御。浑河之战就此开打!
04
在浑河之战中,陈策做了一个令后世诟病很久的部署。
他命令周敦吉、秦邦屏率领白杆兵渡河,在浑河对岸摆阵。
自己则和童仲揆、戚金、张名世率领浙兵在原地构筑车营。
后人很多都不理解,在己方人数明显少于对方的情况下,老将陈策为何分兵作战。
实际上,如果了解浙兵的车营就会明白,车营是自成体系的,不需要白杆兵配合。
(戚家军车营)
相反,由于车营的准备时间较长,在准备阶段相对脆弱,容易遭到骑兵袭击,因此需要阻滞骑兵的冲击,为车营争取时间。
孱弱的浑河明显无法担当此等重任。
那么,就只能白杆兵去了。
此外,分兵还有一个不好明说的缘由。
浙兵和白杆兵都是功勋部队,两强相争是难免的事情。
在辽阳的时候,双方就因为几坛酒爆发了激烈的械斗,大伤和气。
在内部出现裂痕的情况下,想让他们协同作战也是强人所难了。
与其内讧互相拆台,那还不如分兵,各打各的互不干扰。
好在白杆兵还是有大局观的,为了胜利,也不介意去给浙兵当盾牌。
后金这边,最先出击的是正白旗。
正白旗在后金中也算是比较凶狠善战的。
只可惜遇上了更善战的白杆兵,也只能是一拉到底了。
面对凶悍的正白旗,白杆兵有条不紊地列阵,将手里的武器对准了侵略者。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武器,具体长这样:
在交战中,上方的钩子可以钩住冲来的骑兵,下方的枪刺立刻捅上去。后金兵要么被攮死,要么就是马被刺倒,从马上摔下来后被腰刀剁死。
白杆兵一顿训练有素的猛戳猛刺,正白旗人仰马翻,即使后来换成了努尔哈赤亲自领导的正黄旗,也无济于事。
短短几次交锋,后金就伤亡了两三千人!
沈阳城头的努尔哈赤急的直跳脚。
不仅努尔哈赤急,有一个人比他更急。
这人就是明末大汉奸李永芳。
李永芳着急的原因很朴素。
他原是抚顺守将,后来投降了后金。
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就是采纳了此人“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大败杨镐杜松李如柏率领的20万精锐明军。
努尔哈赤要是败了,可能还能远遁逃命,但李永芳就不好说了。
虽说很受努尔哈赤欣赏,但到底是汉人,受满人贵族排挤。不排除哪天会有贵族劝努尔哈赤把他捆吧捆吧送给明廷当做求和的礼物,那等待李永芳的至少也得是剥皮抽筋点天灯!
面对不利的战局,李永芳猛然发现,如果用火炮,可以从沈阳城头炮击白杆兵!
惊喜万分的李永芳立刻找来被俘的明军炮手,许以重赏,要求他们向白杆兵开炮!
这帮丘八们也都是些老兵痞了,一听说能活命还有钱拿,连想都不想,直接将大炮对准了一心救援他们的四川同袍!
火炮声在沈阳城头轰鸣。
白杆兵死活都没想到自己人会帮助后金用火炮轰击自己,阵营一下大乱,炸死炸伤一大片!
后金兵趁机猛攻。
最终,在双重夹击下,白杆兵覆没,首领周敦吉、秦邦屏战死,只有少数士兵活着渡河逃回了浙兵的车营。
“时川兵营甚坚。李永芳得中国炮手,亲释其缚,人赏千金,即用以攻川兵,无不立碎者。”
——《明史纪事本末》
05
虽然解决了顽强的白杆兵,但努尔哈赤的麻烦并没有因此结束。
因为如果说打败白杆兵的难度是传说级,那打败浙兵的车营难度就得是炼狱级了。
作为一名骑兵,想要攻克车营有多难?
答案是很难。
即使把金人的铁浮图找来,也无事于补。
(金朝重装骑兵铁浮图)
(后金骑兵,《绣春刀》剧照)
先不说能不能通过大口径火炮织成的火力网,就算命大能冲到车营跟前,也就只有两种可能:
一、被火铳火枪和小口径虎蹲炮射死!
二、被狼宪挡住然后被长枪手捅死!
(狼宪,突出的竹枝起挂挡作用)
此外,戚继光在蓟州和少数民族打交道时,摸索出被称为“火铳三叠阵”的阵法。
简单来说,就是一排士兵射完火铳后退往队尾重新装药,后面一排士兵接替射击,循环往复。
如此一来,火力根本不带停的。
凭借着车营,戚继光在蓟州,把董狐狸和他哥哥长秃收拾的服服帖帖,董狐狸宁可穷得在关外载歌载舞也不敢再来找事。
如今,轮到努尔哈赤尝尝车营的威力了。
后金兵轮番进攻车营,死伤无数,却连浙兵一根毛都没碰到。
努尔哈赤立刻改变了战略,命士兵推出了楯车。
(后金楯车)
楯车由东北地区皮糙肉厚的松木板制成,可以有效抵御明军的轻火器射击。
于是,楯车在前,后金兵猫着腰躲后面,一点点向车营靠近。
楯车虽然保护了后金兵不被轻火器杀伤,
但这么个笨重玩意也严重阻碍了后金兵的视线。
因此,躲在楯车后面的后金兵完全没注意到车营的一角出现了一个缺口。
下一秒,几十匹拉车的挽马从缺口冲出!
这种拉大车的挽马体型大,力量足。
马群冲入楯车组成的阵列中,将后金兵撞得四分五裂。
浙兵跟在后面,将撞得七荤八素的后金兵一个一个宰。
场面就像是饥饿的猴子面对带刺的栗子,虽然很想把对方吃下去,但却找不到下嘴的地方。
眼瞅着努尔哈赤已经想要收兵回府了。
战场形式却发生了有利于后金的变化。
06
就在浑河之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增援的辽军也在离沈阳不远的白塔铺一带击退了二百名后金斥候。
辽军的出现令努尔哈赤倍感紧张。
从白塔铺到沈阳,不过十几里,辽军很快就能冲过来。
此时大部分后金兵都被浙兵拖延在浑河,如果辽军趁机发动突然袭击,很可能会造成后金兵的大溃败!
努尔哈赤苦于短时间内无法召回在浑河边作战的后金兵,只能命皇太极率领几千人去防备辽军。
几千对三万,名为防御,实际上快和自杀差不多了。
只要辽军的三个总兵李秉承、朱万良、姜弼愿意,他们很容易就能突破皇太极。
可偏偏辽军的这三个总兵出了问题。
具体出问题的是朱万良和姜弼,这俩人是辽东系出身的,和浙兵有梁子。
因此,在救援浙兵方面,他们表现的很不积极,一直观望不前。
皇太极抓住辽军犹豫的机会,指挥后金兵向辽军进攻。
朱万良和姜弼马上带着手下跑路。
他们一走,李秉承撑死只剩一万士兵。
他就算有支援浙兵的心,也无能为力了。
当用兵渡河时,朱万良、姜弼之兵,去浑河不过数里,观望不敢动,及贼围浙兵,两将方领兵而前,一与贼迂,即披靡不支,军四分散,而贼乃得专攻浙营。——张铨《奏报辽危情形请督抚移镇疏》
姜弼不知道,但朱万良确实不是怕死之辈。
在后来的辽阳之战中,朱万良力战身亡,殁于辽阳城下。
可怜浙兵还在浑河边苦苦坚守,等着援军到来。
努尔哈赤也下了血本,就算把后金兵全部拼光,也不能放浙兵这群猛虎归山!
在努尔哈赤的强令下,后金兵采用不要命的饱和式攻击,一波又一波冲向车营。
惨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
浙兵精疲力尽,火药也已全部耗尽,火器无法发射!
失去火器的车营随之失去了抗敌的根本!
面对蜂拥而来的后金兵,浙兵只能摆出了看家本领鸳鸯阵。
但鸳鸯阵根本就不是用来对付骑兵的。
后金兵冲入车营中大肆砍杀。
已经七十岁的老将陈策依旧在苦苦支撑,指挥浙兵抗敌。
不料一个后金兵摸到他的身后,狠狠给了他一刀。
陈策倒下了,尸体被后金兵反复践踏。
眼见主将战死,童仲揆心生恐惧,想逃,却被戚金一把抓住。
在戚金的眼睛里,童仲揆看见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坚定。
他苦笑着叹了口气。
罢了,既然选择了当武将,就应该有为国捐躯的觉悟啊。
童仲揆留下了。
最终与戚金、张名世一同战死。
浑河之战,川浙军团全军覆没。
当然,后金也付出了空前惨重的代价。
07
我在写《1595,蓟州之变》那篇推文的时候,有朋友指出,说浙兵也是被李永芳收买的那批炮手炸死的。
对于这个说法,我至今也没找到出处,不知道是我漏查了,还是这位仁兄又从哪个自媒体里看来的。
在本文里,我采纳的是浙兵因为火药尽,被迫与后金兵肉搏才全军覆没的说法。
史料依据如下:
大清兵尽锐攻浙营。营中用火器,多杀伤。火药尽,短兵接,遂大溃。——《明史·陈策传》
建州兵追围之数重,浙兵用火器拒战,击死甚多,后火药尽,复接良久乃败。——《明史纪事本末》
初用火器击打,贼死者甚众,后火药已尽,复接战良久,乃败。——张铨《奏报辽危情形请督抚移镇疏》
明三营步兵未携弓箭,俱执丈五长枪及锋利大刀,身着盔甲,外披帛被,头戴棉盔,其厚如许,刀枪不入,然我兵冲入尽杀之。——《满文老档》
浑河之战,绝大多数浙兵牺牲,只有少数士兵突围。
士兵们回到辽阳,见到了辽东巡抚张铨。
张铨感念浙兵英勇抗敌,同意封几个突围的浙兵头功。
浙兵们跪在地上,留着眼泪说,我们不想要头功,我们只想给死去的战友报仇!
乃今已矣,其亡归残卒,有以首功来献者,即时照例给赏,乃痛哭阶前,愿不领赏,甘愿为主报仇。——张铨《奏报辽危情形请督抚移镇疏》
浙兵们的义举,令张铨不胜感慨,愤然写到:“使将士皆若此,何忧逆奴哉!”
后来,努尔哈赤攻破辽阳,张铨被执,不屈身死,以文人之躯殉国。
再后来,一直崇拜戚继光的登莱总兵张可大想要重建戚家军,继承戚继光的衣钵。
只是还未训练,便遭遇了孔有德叛乱,张可大和刚组建的浙营在叛乱中战死。
崇祯年间,义乌、宁波的地方官联名上疏皇帝,说由于浙兵善战,两地的青壮男子已失十之八九,希望暂停从两地招兵。
崇祯恩准了。
戚家军也自此彻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