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前,秘密给女秘书写了3句话,42年后竟卖出612万天价!

史在没有弦 2024-11-12 02:37: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1975年5月,北大中文系的芦荻接到一项突如其来的任务——被中央通知即刻返校。她不曾想这一召唤竟然源自毛主席的机要秘书谢静宜,而她的任务,是到中南海为毛主席读书。毛主席晚年健康欠佳,视力衰退,因此需要有人为他朗读古文诗词。

于是芦荻成为这项特殊工作的候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看似普通的经历,却为芦荻的后代带来了不可思议的财富。那份毛主席亲笔留下的手稿,究竟是怎样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74年春,毛主席突然感到视力日渐模糊,终于被确诊为老年性白内障。这对一位长期依赖文字和文件批阅、对文学情有独钟的领导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为了替毛主席分担这一困境,机要秘书张玉凤肩负起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每天为毛主席朗读文件、书籍和报纸。

起初张玉凤并未完全意识到这项工作背后的复杂性,直到需要读起那些充满古文典籍的书籍时,她才深刻体会到这项工作并非易事。古书中大量晦涩难懂的词句和生僻字,对张玉凤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

尤其是那些需要流畅传达的文学作品,张玉凤在朗读时常显得笨拙,不仅无法准确传达文意,还常常无法将书中的韵味和情感表露出来。她的朗读有时缺乏应有的节奏和抑扬顿挫,读得更像是庙中和尚背诵经文,生硬且缺乏感情。

毛主席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文学的独到见解,让他及时发现了张玉凤的不足。在日复一日的朗读中毛主席不断为张玉凤纠正错字和读音,还耐心地指导她如何更好地诠释每一篇文章。

毛主席常常强调,朗读时应当投入感情,做到“声情并茂”,而不是机械式地念出文字。每当张玉凤在读某些文章时有所停顿,毛主席便会为她示范,自己背诵其中的诗句或段落。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玉凤渐渐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开始能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不过毛主席的视力逐渐恶化,张玉凤的朗读工作也越来越频繁。毛主席原本可以凭借丰富的记忆和对文学的理解来判断书籍内容,但随着病情的加重,他已经无法像以前那样自由地翻阅书籍和文件。

为此毛主席决定委托中央办公厅,帮助他寻找一位“侍讲学士”,替他读书、讲解,并与他深入讨论文章内容。此时毛主席的亲信汪东兴和张耀祠便将目光投向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他们相信北大中文系定能提供合适的候选人。为此谢静宜在短时间内将几位中文系教师的档案递交给了张玉凤。每一份资料都被一一审阅,毛主席耐心地倾听张玉凤的讲解。当他听到芦荻的资料时,似乎有了某种直觉,立即做出了决定:“就让芦荻来试试看吧!

芦荻自幼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母亲是一位通晓古今的知识女性,经常在家中诵读诗词、吟咏古文。受母亲影响她从小便沉浸在文学的氛围中。九岁那年芦荻便能熟读《唐诗三百首》,其过人的记忆力和对诗文的理解力为她日后的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愈发浓厚,开始深入学习经典之作,逐渐发展出对文学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

进入大学后芦荻选择了蒋介石设立的东北中文大学。在这里,她不仅接受了传统的文学教育,还与地下党发生了联系。她与一群年轻学生一同参与了地下党的活动,四处散发传单,组织合唱和宣传活动,逐渐成为地下党的一名外围成员。她的勇敢与坚韧,令她在动荡的年代中脱颖而出,并为后来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局的变化,芦荻和她的同学们开始引起国民党的注意,因此他们被迫转移,前往解放区继续学习。1948年石家庄解放,芦荻来到了这个新兴的革命基地。在那里,她学习了几个月,直到天津解放,随部队进入天津,参与到成立华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工作中。

作为大学的初期成员,她与其他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招收了许多有志于学习新知识的学生,大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知识的渴望,肩负起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

在中国解放的高潮中,芦荻的命运再次与历史交织。随着组织的安排,她返回北京,参与了开国大典。那一天天安门前人山人海,而芦荻则站在天安门西南角的探照灯旁,聆听着毛主席的声音响彻云霄,宣布新中国的诞生。

那一刻芦荻激动得热泪盈眶,心中涌动的是无比的自豪与激动。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亲身见证新中国的诞生。随后芦荻被安排到俄文大队担任团委书记。在这个岗位上,她开始了漫长的俄语学习过程。

她克服了语言的障碍取得了优秀的学习成绩,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芦荻深感国家的需要,她毅然写下了血书,表达自己参战的决心和责任。她的领导是王若飞的夫人李培之,李女士送给了她一本笔记本,里面记载了许多人对她的叮嘱和鼓励,给了她巨大的力量。

战争结束后芦荻选择了转业,并在一位诗人朋友的建议下,决定进入人民大学任教。她开始在人民大学担任教学工作,培养了大批新一代的文化人才,她也参与了人民大学的学术出版工作,其中一本名为《历代文选》的书籍,在出版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本书中收录了她精心选注的几篇文章,展示了她扎实的文学功底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正是由于她在这方面的突出表现,毛主席注意到了她,并决定选中她担任“侍讲学士”,为毛主席的文化和思想工作提供支持。

1975年7月14日的夜晚,毛主席再次辗转难眠。那晚他依旧让芦荻为他朗读文人王粲的《登楼赋》。芦荻读了两遍,主席静静地听着,似乎被这篇古文深深吸引,心境变得十分沉静。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突然轻声说道:

“人对自己的童年、故乡、朋友,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难以忘怀,尤其是到了老年,记忆更容易回到过去,那些时光常常浮现在眼前,无法摆脱。”他说着,眼神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遥远的韶山,“写《到韶山》时,就是回忆三十二年前的往事,那是我对故乡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毛主席的话语不紧不慢,似乎带着些许的感伤。他继续说道:“当我写答友人时,提到‘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其实是在怀念杨开慧。她就是我常说的‘霞姑’啊。可是时至今日,有些人对这些诗句的解释却并不符合我的真实想法。”他轻轻叹息了一声,似乎那段时光,虽然已成往事,但依然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

杨开慧是毛主席生命中的一个特殊存在,早已离开人世长达46年,她在毛主席心中的位置,始终无法被任何人或事替代。对于毛主席而言,杨开慧是他的挚爱,三个子女的母亲,更是他在革命道路上不离不弃的伴侣。无论毛主席如何经历无数的生离死别,杨开慧始终占据着一个无法撼动的特殊位置。

尽管毛主席的一生充满了斗争与变革,他的生命中依然有一些人,始终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里,无法忘却。许多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从他的生命中消失——萧子升、萧旭东、陶毅等人,渐渐成了他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他们曾共同走过多少路,最终都各自走向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唯有杨开慧,与毛主席的命运紧密相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她始终是他内心深处一个无法抹去的存在。

在1975年的夜晚,毛主席因病语音模糊,难以清晰表达思想。芦荻和他一起讨论诗歌时,毛主席用铅笔写下了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尽管毛主席的字迹因为病痛而显得有些凌乱,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这首诗的喜爱和敬意。

随后毛主席提到了白居易,写下了“座中泣下谁最多”这句诗,虽然字迹非常潦草,难以辨认,但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白居易作品中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的赞赏,毛主席也指出,尽管杜甫和白居易同样写了许多描写农民疾苦的诗作,但他并不认为这些作品能够真正打动人心。“他们的诗歌表达了痛苦,却少了力量,”毛主席说道,“相比之下聂夷中的《二月卖新丝》以及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更具生动和力量。

芦荻则趁机将毛主席的这些言论用铅笔抄在了纸上,这一举动后来的确为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财富。聂夷中的诗《二月卖新丝》是一首直指贫困与农民困境的诗作,毛主席特别提到这首诗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刻画,远比其他文人写的诗来得更接地气、更具力量。

而在讨论杜甫时,毛主席又写下了两行挽联:“世上疮痍,诗中圣贤;人间疾苦,笔底波澜。”虽然字迹凌乱,语意却异常深刻。这副挽联体现了毛主席对杜甫诗歌的高度评价,认为杜甫的诗歌既反映了社会的病态,又揭示了人民的疾苦。芦荻将这些草稿悉心保存,并在她去世后,这些珍贵的文献被她的后代发现。

在中南海的一次闲谈中,毛主席随口提到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芦荻的内心。他对芦荻说道:“不要伤害中南海的小鸟,它们也应该有一个家。”那一瞬间,芦荻感到震惊与感动。她从未想过连这些微不足道的小鸟,毛主席那一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他对生命的敬畏与仁慈。对于芦荻而言这句话揭示了毛主席超越人类的生命情怀。

芦荻开始认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她渐渐意识到,毛主席的一生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关爱,毛主席所说的“不要伤害小鸟”,其实不仅仅是对小鸟的保护,更是对所有弱小生命的宽容与同情。

他的这种生命意识,反映出他对广阔世界的深切关注,也反映出他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怀不久后毛主席因手术恢复了视力,芦荻的工作也将迎来变动。按照原计划,她该回到人民大学继续讲授文学。

离开毛主席的身边,芦荻内心充满了不舍。在毛主席的身旁,她不仅和这位伟大的政治家讨论历史与文学,收获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她在这段时间里与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毛主席的教诲与关怀,让芦荻感到无比温暖。在和毛主席的交流中,芦荻逐渐把他当作父亲一般的存在,而她自己也常常因毛主席的言谈而感动落泪。

2015年,芦荻的后代将这些手稿带到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经过专业鉴定,2017年7月11日,这批毛主席的手稿在伦敦成功拍卖,起初估价为6万到8万英镑,最终以70.4万英镑成交,折合人民币约628万元。

这笔突如其来的财富,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谁能想到当年毛主席在与芦荻讨论文学时写下的那几段简单的文字,竟会以如此惊人的价格拍卖出去。

参考资料:

芦荻谈陪读毛主席往事(上) 澎湃网 2015-05-03

芦荻谈陪读毛主席往事(中) 澎湃网 2015-05-03

芦荻谈陪读毛主席往事(下) 澎湃网 2015-05-03

毛泽东古籍助读芦荻谈遗稿:我到主席身边工作的经过 澎湃网 2015-10-11

毛泽东1975年手稿伦敦拍卖 成交价超70万英镑 人民政协网 2017-07-13

0 阅读:14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