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布赖特:犹太国务卿,南斯拉夫曾救过她,多年后却用轰炸报恩

史在没有弦 2024-11-13 07:22: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国务卿玛德琳·科贝尔·奥尔布赖特,以其铁腕政治手段和果敢决策著称。作为犹太难民,她的童年充满了逃亡与失去,而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她无畏的个性。然而她对南斯拉夫的“报复”,仿佛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这个曾在她家族最危险时伸出援手的国家,竟成了她战火中的牺牲品。那么,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奥尔布赖特的冷酷与坚决?她的历史角色该如何评判?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探讨奥尔布赖特与南斯拉夫的历史纠葛之前,还是得先了解一下这位女主是怎么逆袭的,玛德琳·奥尔布赖特并非美国本土出生,而是捷克斯洛伐克犹太人后裔,甚至与前第一夫人梅拉尼亚·特朗普有着相同的家乡背景。她的父亲是捷克的职业外交官,曾担任捷克驻南斯拉夫的大使。

在二战爆发之前,德国纳粹迅速吞并了东欧的多个小国,捷克便是其中之一。1938年,德国迫使英法等西方大国在慕尼黑签订协议,划分了捷克的领土,迫使捷克政府在毫无参与的情况下割让了苏台德地区,1939年德国发动全面侵略,将捷克完全占领。

当时年仅两岁的奥尔布赖特,随父母前往了南斯拉夫,而奥尔布赖特家族的许多亲戚不幸被送进了集中营,其中大多数人最终死于纳粹的暴虐手段。对于这些苦难的回忆,奥尔布赖特在成年后写了一本书,回忆了她在二战期间失去亲人的经历,这些都成为她日后对犹太人遭遇不公深刻反思的源泉。

奥尔布赖特的家庭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仅停留了两周,便在当地好心人的帮助下继续踏上逃亡的旅程。接着他们前往希腊,然后又辗转去了英国。父亲对于英国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认为正是英国与德国的联合导致捷克在二战前夕的命运悲剧,这一观点也深深影响了奥尔布赖特对英国的看法,使他们最终得以逃脱战火的威胁。

随着战后局势的变化,奥尔布赖特的家庭再度回到南斯拉夫,父亲在战后的冷战时期再次担任捷克驻南斯拉夫的外交职务,这一次奥尔布赖特并未像家人一样顺应苏联阵营的立场,反而对苏联的专制政权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她最终决定与家人一起移居美国,寻求新的生活和政治自由。

1949年,奥尔布赖特一家人成功移民美国,并获得了美国国籍。她的父亲凭借在外交领域的丰富经验,在美国丹佛大学的政治系担任教授,后来还成为国际学院的院长。正是在这个学术环境中,奥尔布赖特结识了许多未来的政治精英,其中包括日后担任美国国务卿的康多莉扎·赖斯。

奥尔布赖特自己也进入了美国的名校卫斯理学院,后又考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尽管她来自一个难民家庭,但凭借其父亲的学术背景和犹太裔的身份,奥尔布赖特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的上层精英圈层。在美国的学习与生活中,奥尔布赖特逐渐展现出她对政治的浓厚兴趣。在她看来犹太人曾经在欧洲遭遇的屠杀与不公,是她日后投身公共事务的重要动因之一。

完成学业后,奥尔布赖特为一位缅因州的民主党参议员效力,负责该参议员的政治筹款工作及其他相关事务。在这个职位上,奥尔布赖特承担了日常的资金管理,还频繁参与政策分析和立法提案的讨论,逐渐积累了自己的政治资本。她的聪明才智和果断的工作态度很快得到了这位参议员的赏识,成为他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奥尔布赖特的影响力逐步扩展,她的才干也引起了更大政治人物的注意。她曾为吉米·卡特政府工作,并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担任要职,期间表现优异,广受好评。

1984年,作为一位资深政治顾问,奥尔布赖特加入了杰罗丁·费拉罗的竞选团队,担任外交政策顾问;四年后她再次成为迈克尔·杜卡基斯总统竞选团队的重要成员,负责战略规划和外交政策事务。在这些政治活动中,奥尔布赖特展现出超强的决策能力和直觉,她的冷静与果敢让所有人都对她刮目相看。

奥尔布赖特的政治才能与强势个性使她与克林顿夫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克林顿在日常交流中,逐渐意识到奥尔布赖特在国际事务中的独到见解,尤其是她对复杂局势的判断总能一针见血。在克林顿当选总统后他决定任命奥尔布赖特为美国常驻联合国大使。

担任联合国大使期间,奥尔布赖特无疑让全世界见识到了她作为一名典型美国政客的强硬、直接和无所畏惧。她的外交风格可以用“雷厉风行”来形容,面对国际事务,她从不拖泥带水,总是坚持己见,并且不容忍任何挑战。

她曾自豪地表示,她很理解联合国中其他国家男性代表的困惑和无奈,尤其是在面对她时,作为女性的身份反而成为了她的一种独特优势,让她在外交谈判中屡屡占据上风。

1993年,克林顿任命她为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就在她任职期间,1994年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卢旺达大屠杀,这场屠杀造成了约100万人死亡,占卢旺达总人口的八分之一。面对这一人道灾难,奥尔布赖特的反应并未如预期中的强烈。

她坚决反对联合国对卢旺达进行军事干预,这一立场使她与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加利主张通过联合国行动来制止屠杀,但奥尔布赖特却以“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的名义,坚决阻止了这一决策。

如果当时国际社会,特别是奥尔布赖特能够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措施,或许卢旺达的悲剧就能得到有效遏制,许多无辜生命或许能够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尽管奥尔布赖特后来对此事件表示过懊悔,但她的冷漠态度和对军事干预的谨慎,使得她在此事中承担了巨大的道德责任。

1997年,玛德琳·奥尔布赖特正式走马上任,成为克林顿政府的国务卿。这一任命标志着她在美国政坛的顶峰时刻,也让她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然而她的任期并非仅仅以“突破性”来定义,更因她在国际事务中的强硬立场而备受争议。

1999年3月24日,北约在美国的主导下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即著名的科索沃战争。这时的南斯拉夫,已经不是原本的模样。原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解体,曾经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和马其顿组成的国家在战争与政治动荡中瓦解。科索沃战争爆发时,剩下的南联盟只包括了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连续78天的空袭,这一系列轰炸目标包括了南联盟的大规模军事设施,甚至还波及了中国驻南联盟的大使馆。此时的奥尔布赖特表现出了她一贯的强硬立场,主张对南联盟进行“更大规模的打击”,她认为,单纯的普通导弹远不足以迫使南联盟屈服,必须使用更具毁灭性的“战斧”巡航导弹。

事实上在这场战争中,联合国和北约的军事行动给南联盟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尤其是美英两国联手发射了超过1000枚的巡航导弹,令战火不断蔓延,局势愈发复杂。

1999年5月8日中国驻南斯拉夫的大使馆不幸被美国战机误炸,造成了3名中国公民的死亡,20多人受伤。尽管奥尔布赖特在事件发生后,迅速赶到中国驻美大使馆,亲自向中国政府表示道歉,然而这一道歉并未能平息外界的愤怒。

尤其是中国及其他国家的指责更加猛烈,奥尔布赖特成为了全世界谴责的焦点。美国国内的媒体也没有放过她,《新闻周刊》称她为“冬日母狮”以及“战争女人”,这两个标签形象地描绘了她在外交领域的硬朗与决绝。

奥尔布赖特的强硬立场和行动,也让人感到疑惑。她曾经与家人一起生活在南斯拉夫,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和她的家人曾在南斯拉夫得到过避难与庇护,这段经历应该让她对这片土地有所情感。

面对科索沃问题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轰炸,以此逼迫南联盟政府作出让步。这种冷酷无情的决策,令人无法不联想到“农夫与蛇”的故事,令人困惑的是,作为一个曾经在南斯拉夫避难的犹太人,奥尔布赖特为何能如此轻松地做出将轰炸带到曾经庇护过自己的土地的决定?

她的铁血手腕,无论是在科索沃战争,还是在处理其他国际争端时,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所倡导的以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政策,始终贯穿于她的外交生涯。奥尔布赖特的名字,常常与美国在全球推行的军事干预政策紧密相连,而这一政策也因此让她成为了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

2020年3月23日,奥尔布赖特因癌症去世,享年84岁。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比尔·克林顿和希拉里·克林顿表达了对这位亲密朋友和盟友的深深悲痛,称“很少有领导人能如此与他们所服务的时代相契合”。他们还特别提到,奥尔布赖特的离世对于他们个人以及全世界而言,都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

克林顿夫妇在声明中进一步表达了他们的悼念之情,表示:“在我们最需要她的智慧和人生经验时,她的去世让我们感到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我们知道,她的精神和遗产将通过她在乔治敦大学教授的无数学生继续传承下去。

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外交舞台上的地位可以说是“鹰派”中的代表,她的外交理念简洁明了:如果美国有意做某件事,那就去做,不需要过多的犹豫和妥协。在她的任期内,美国的全球影响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扩展,但也为国际社会带来了诸多反感和抵制。

随着她的离世,奥尔布赖特的政治生涯也宣告了终结。尽管她在美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她的遗产更多的是围绕着这些争议决策展开的,尤其是她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国际冲突的应对方式。在全球政治和外交历史的长河中,她可能永远都不会被视为和平的使者,更多的是一个以果断和强硬著称的政治人物。

0 阅读:33
评论列表
  • 2024-11-13 18:37

    滴水之恩,涌毒泉相报[得瑟]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