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是清朝酷刑之一,披甲人到底是何方神圣?

小岛知风 2025-02-15 16:17:31

在众多清宫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句令人胆寒的判决:“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无尽的痛苦与绝望,堪称清朝刑罚体系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流放宁古塔”,意味着要远离熟悉的家乡,奔赴那遥远而苦寒的东北边陲;而 “与披甲人为奴”,更是将犯人置于社会的最底层,任人驱使、受尽折磨。

这一刑罚,对于那些曾经生活在繁华都市、养尊处优的人来说,无疑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它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打击,让人不禁好奇,这神秘的 “披甲人” 究竟是何身份,为何会让清朝的犯人如此恐惧?

在清朝被誉为“地狱之门”的宁古塔

宁古塔是清朝的东北边境地区,也是极为苦寒的地区,宁古塔又分为新旧两城,旧城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派人兴建,其地理位置在现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代管的海林市境内。

而宁古塔新城始建于康熙五年(1666年),是辅政大臣鳌拜下令在古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的遗址上兴建,其地理位置位于现今牡丹江市代管的宁安市境内。

由于宁古塔地处东北边陲,与清朝都城北京相距数千里,是当时重要的流放之地。这里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且多雨。

明末清初的文人吴兆骞曾受诬陷被流放宁古塔,他到了宁古塔之后就记载下了宁古塔的气候有多么恶劣: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按照吴兆骞的描述,宁古塔的冬季气温经常降至零下 30 摄氏度以下,漫天的风雪似乎没有停歇的时候 ,整个冬季几乎长达九个月。这样的严寒,对于像吴兆骞这样习惯了中原和江南地区温暖气候的清朝囚犯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身心考验。

除了严寒,宁古塔的土地也十分荒芜,五谷不长,生存条件极为艰苦。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前往宁古塔的旅途更是漫长而危险。被发配的罪犯没有享受骑马或乘车的权利,只能靠双脚一步步走,前往流放之地,而这一走几乎就是大半年才能到达。

而且清朝的犯人要从北京步行到宁古塔近两千公里的路程,路上他们还要带着沉重的铁枷镣链,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吃不饱睡不暖,发配地还那么苦寒,因此许多犯人甚至会选择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在清朝人心目中宁古塔简直堪称为“地狱之门”,是人间炼狱,而发配宁古塔也成为清朝律法中仅次于死刑的严峻酷刑。

披甲人其实是驻防宁古塔的军户

披甲人这一称呼在外人看来似乎像是神秘的群体,其实他们在清朝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他们的身份背景颇为复杂,并非单一民族或阶层。

自努尔哈赤兴建宁古塔城之后,努尔哈赤就在宁古塔设立了总管(后改为宁古塔将军)来管理该地区,由于当时女真人的人数并不多,驻防宁古塔的女真人多数以努尔哈赤收复的当地比较野蛮的生女真。

这些生女真本身人数就比较少还比较粗莽,光靠他们很难驻防宁古塔,此后努尔哈赤又收服了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以及投降过来的朝鲜族和汉族降兵,于是努尔哈赤就整编了一部分多民族联军去帮助生女真驻守宁古塔,这些生女真和多民族联军在清朝就被称为披甲人。

所以披甲人多是指清初时期受降后披甲上阵为清朝统领部族征战讨伐的人 ,其民族构成十分多元。

清朝的八旗制度逐渐完善之后,披甲人也就成了八旗制度中的三种身份之一,在八旗制度中,身份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普通旗丁也就是普通八旗士兵,二就是披甲人,三是阿哈也就是包衣奴才。

在这三种身份中,包衣奴才身份最低微,而披甲人则是介于包衣奴才与普通旗丁身份之间的身份,其身份地位比包衣奴才高一些,比普通旗丁又低些。

披甲人常年驻防在宁古塔等清朝在东北的龙兴之地,他们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其性质类似于明朝的军户。

清朝入关之后,披甲人既要肩负驻防东北边境地区的任务,还要负责开垦东北地区,清朝政府按照身份等级给他们划分了大量土地让他们开垦,所以他们是具有军户性质的军队。

披甲人与被发配者的关系

军户性质本身就注定了披甲人都是世袭制度,披甲人的传承是父亲老了之后,儿子接班顶替,父子相传,子子孙孙永远替清朝镇守东北边境。

既然如此,那么清朝肯定不会亏待披甲人,因此清朝统一天下之后,清朝给予了披甲人非常优厚的待遇,甚至披甲人的待遇要比一般八旗士兵还高一些。

由于宁古塔地区地广人稀,披甲人都能分得很多田地开垦,可是披甲人根本开垦不过来。清朝统一天下后,为了提升披甲人的耕种积极性,就决定把犯罪的犯人发配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进而助其开垦。

一旦犯人被发配到宁古塔,成为披甲人的奴隶,他们的命运便被彻底改写。在这种主奴关系中,犯人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遭受着无尽的苦难。他们被迫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如耕种、挖矿、砍柴等。这些劳动不仅强度大,而且时间长,犯人每天都要从早到晚地劳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在宁古塔的土地上,犯人需要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东北的气候条件恶劣,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多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犯人别无选择,他们只能在这片土地上拼命劳作,以满足披甲人的需求。

除了体力劳动,犯人还要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他们居住的房屋简陋不堪,无法抵御严寒和风雨的侵袭。在寒冷的冬季,犯人常常在冰冷的炕上瑟瑟发抖,难以入睡。饮食方面,他们只能吃到粗糙的食物,如黑面饼、野菜等,根本无法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许多犯人因此而身体虚弱,疾病缠身。

更惨的是,犯人还会遭受披甲人的打骂和虐待。在披甲人眼中,犯人只是他们的财产,可以随意处置。稍有不顺心,披甲人就会对犯人拳脚相加,甚至使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折磨他们。

女犯人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她们不仅要承受与男犯人相同的劳动和折磨,还要面临被披甲人凌辱的危险。一旦被披甲人看中,女犯人就会成为他们的玩物,遭受非人的待遇。许多女犯人不堪受辱,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不过随着清朝坐稳江山,清朝开始推行汉化,披甲人也悄然出现了转变,开始逐渐吸纳流放发配过来的犯人,有头脑的犯人被披甲人安排去经商,有文化的犯人则被安排从事文化教育,总之有一技之长的犯人到了这里都会受到尊重和量才而用,只有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会被安排去开垦干重体力活。

披甲人的改变主要还源自于清初名将萨布素将军,他就是祖辈世袭的披甲人首领后裔。康熙时期他出任宁古塔将军(后来宁古塔将军职位改分为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清朝历史上首任黑龙江将军),在任期间他非常重视宁古塔地区的文化、经济、教育发展,也是从他开始披甲人知道量才而用发配过来的犯人改造吉林和黑龙江地区。

自萨布素之后,历任的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都知道重视利用有才能的犯人发展黑吉两地,可以说披甲人在促进黑龙江和吉林两地汉化和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直到乾隆中后期新疆被收服,而当时的黑龙江和吉林地区的发展已经算不错了,这时候清朝才逐渐不再往宁古塔地区流放发配犯人了,而开始改为往新疆伊犁流放发配犯人。

写在最后

可以说“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 这一刑罚制度,是清朝历史的一个缩影,深刻地反映了吉林和黑龙江地区逐渐被汉化和发展的过程。

0 阅读:816
小岛知风

小岛知风

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