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秋25毛岸青妻子(邵华)的父亲——陈振亚

大肥肥文史说 2024-12-15 22:02:50

陈振亚

陈振亚,原名陈甦,1903年12月13日出生于商溪河畔黄龙岗村一个雇农家庭,靠哥哥陈嘉秋做铁匠维持生计。陈振亚一家6口,只有破屋两间,山坡地一小块,没有稻田。祖父母年事已高,父母又体弱多病,生活主要靠大哥做铁匠活挣钱维持。

12岁那年,祖母和母亲相继去世。为了求生糊口,他到地主家当了3年放牛娃和4年长工,利用侍读地主家少爷的机会,勤奋学习和练字,学会了诗文、算盘、记账。

在多年牧牛的苦难生活磨炼下,陈振亚渐渐懂得了团结的力量。他联合了一批出身贫苦的青少年在自己周围,把自己学得的一点文化教给他们。在他15岁那年的收获季节,有一天,乌云密布,雷声隆隆,暴雨即将来临。村里的地主焦急万分,连忙催赶雇工去稻场上,将晒的稻谷收回。可那些青少年雇工们,不是找不到人影,就是人虽到了稻场上却不干活,跑到一边去躲雨。这是陈振亚事先和大家商量好的统一行动。

大雨倾盆时,谷场上没有一个人收谷,稻谷被雨水冲到河里,穷孩子们跑到河的下游,捞起稻谷,兴高采烈地满载而归。陈振亚和他的伙伴们从胜利中看到了穷苦农民团结斗争的力量。不久,地主知道了这次“罢工”是陈振亚组织的,就把他关了起来。后经亲族作保,才将他释放。此后,他又过了4年的长工生活。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新思想、新文化开始在石门传播。陈振亚受到影响,到处寻找、阅读进步书刊,积极组织农友抗缴租税,反对剥削压迫。碰到地主、豪绅欺压农民的事,他总是愤愤不平,有时就挺身而出,帮助农友同地主进行说理斗争。这些行动引起了地主的仇视,终于在1922年将他辞退。

陈振亚被解雇后,到所市街上铁匠铺去找他的哥哥。经哥哥介绍,他到一家打铁制锅的小手工作坊里,当了学徒工。在这里,他又体验到工人的痛苦生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陈振亚的思想不断受到新的启发。他积极寻找共产党,寻找革命出路。1923年,他离开家乡,到湘军第2师当了3年兵。

1926年7月12日,北伐军攻克长沙后,陈振亚所在的湘军第2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8军第1师。他在1师当班长,参加攻打武汉的战斗。这时候,他认识了在1师3团任连长的黄公略。黄公略与士兵同甘共苦,待人态度和蔼可亲,作战又身先士卒,勇猛顽强,深为士兵爱戴。陈振亚与黄公略都是湖南人,经过多次接触和交谈,彼此感到志同道合,成为知心好友。

此后,第1师又拨归第35军指挥。陈振亚调入黄公略连,担任了排长,随部队经孝感、花园,到宜昌一带驻防。

1928年春,由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1师改编成的湖南独立第5师,驻扎在湖南南县,部队中已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该师第1团团长彭德怀就是在南县加入共产党的。黄公略一年前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军事科学习,在广州时参加共产党,此时毕业回队,任师随营学校校长。独立第5师的中共秘密组织,在部队中做了大量革命工作,并领导外围组织秘密士兵会,利用各种合法和非法手段,同5师中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陈振亚拥护共产党的主张,积极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各种斗争。

6月,独立第5师奉命由南县开往平江“剿共”。开拔前,陈振亚参加了由士兵会秘密发动的闹饷活动,迫使师长周磐同意发还了5个月的欠饷。独立第5师开抵平江不久,7月18日,黄公略的共产党员身份暴露,时在长沙的周磐密电副师长李慧根立即逮捕黄公略。

彭德怀截获了周磐的电报,当即与1团的共产党员和恰在这时到达的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滕代远等商量,决定于7月22日举行武装起义,并将这一决定告知了驻在嘉义的3团3营营长黄公略。黄公略准备起义的活动,被反动团长刘济仁的侄子、3营一个连长察知。为防不测,黄公略率3营提前一天于7月21日起义,取道周方、恩溪、钟洞开往平江城,与彭德怀部汇合。

途中,9连受反动连长欺骗,不少人脱离了起义部队,只留下一部分比较坚定的分子,陈振亚就是其中的一个。起义的第二天,黄公略介绍陈振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多年来的追求和夙愿实现了。

7月24日,几万军民在乎江召开了盛大的庆祝大会。彭德怀、滕代远在会上讲了话,宣布成立平江县工农民主政府,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13师,彭德怀任军长兼师长,滕代远任军党代表,下辖1、4、7三个团,黄公略任4团党代表,陈振亚任4团5连连长,8月间又任党支部副书记。

平江起义后,陈振亚随红5军在平江、修水、铜鼓、万载之间与敌周旋。部队在纸坊休整时,将原来三个团整编为5个大队,陈振亚编入黄公略的第2大队。为了避开湘鄂赣三省敌人的“会剿”,第2大队奉命在平(江)浏(阳)万(载)边境活动。

9月上旬,红5军各部队在黄金洞、台庄一带集结休整。10月,红5军与地方工农游击队混编为5个纵队,黄公略被任命为第2纵队队长,陈振亚为2纵队第6大队副大队长兼中队长。根据5军军委和湘鄂赣边特委的指示,陈振亚所部在黄公略指挥下,留在湘鄂赣边区坚持游击战争,掩护彭德怀和滕代远率领5军主力向井冈山进军。

11月,红5军主力转往井冈山地区后,留在湘鄂赣边的红5军第1、2、3纵队,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的斗争。这期间,陈振亚率领2纵队第6大队,按照黄公略化整为零的部署,在浏阳东乡地区秘密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捐、抗税、抗债、抗粮斗争,进行隐蔽的革命活动。

时值隆冬严寒,陈振亚和战士们经常出没于崇山峻岭之中,吃的是红薯丝,喝的是冰雪水,很多同志没有御寒的冬衣,仍然穿着短裤、草鞋,生活极为艰难。但大家不叫苦,没怨言,坚信严冬将会过去,春天必将来临。他们紧紧依靠当地群众和游击队,采取“旋磨打圈”的游击战术,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坚持与敌人斗争。凶狠的敌军非但没有把这支工农武装“剿”光,反而被红军搞得胆战心惊。

1929年初,蒋介石和桂系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驻湘鄂赣边的一部分敌军被调走,形势发生了有利于红军的变化。陈振亚根据黄公略将红军三个纵队迅速集零为整的命令,在浏阳狠狠打击地主豪绅的挨户团和反动军队,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为保卫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4月中旬,中共湘鄂赣边区特委召开扩大会议,根据中共湖南省委指示,将湘鄂赣边特委改为湘鄂赣边境特委,王首道为书记。为统一边区赤色武装,特委扩大会议决定成立湘鄂赣边境支队,黄公略任支队长;下辖三个纵队,陈振亚任第3纵队第7大队大队长,兼铜(鼓)万(载)高(安)临时游击总指挥。支队交给第3纵队的任务是:以修(水)、铜(鼓)、平(江)边境地区为中心,相机深入修水,向武宁、通山游击,与鄂南革命武装取得联系。陈振亚率领7大队,与兄弟部队配合,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不久,大约在6、7月间,湘鄂赣三省敌军五个团,联合平、浏、修、铜、万、萍、醴七县反动武装,向革命根据地疯狂反扑,使刚刚复兴的苏区又一次遭到严重打击。面对险恶的形势,陈振亚领导的第7大队,遵照边境支队和黄公略的指示,再一次将部队化整为零,采取“彼集我散,彼散我集,昼伏夜出,避实就虚”等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为保卫和恢复苏区积极战斗。

就在这时,彭德怀率领红5军主力由井冈山返回湘鄂赣边,参加了粉碎敌军“会剿”的作战,于8月底同湘鄂赣边支队会合。根据湖南省委指示,两支部队合并,仍称红5军,彭德怀任军长,黄公略任副军长,陈振亚也回到红5军任职,此后,他随5军军部直接指挥的第1、2、3纵队,在平浏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大大鼓舞了湘鄂赣边人民粉碎敌人“会剿”,恢复和巩固苏区的信心。

1929年底,陈振亚随军转战到湘赣边的永新、遂川一带。1930年1月18日,中共湘赣边特委、赣南特委同红5军军委,在遂川于田举行联席会议,根据两特委的要求,决定把江西红军独立第2、第3、第4、第5团和赣南、赣西、湘赣苏区的部分赤卫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黄公略任军长,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兼任政治委员。会议还决定从红5军中抽调一批骨干,充实加强红6军的领导。这批骨干中,就有陈振亚。

彭德怀在《自述》中,回忆红6军的组成时写道:“赣南特委和湘赣边特委要求组织第6军,派黄公略任军长,另派一批干部。当时湘赣边特委书记是朱昌偕,王怀、周高潮等为常委。上述要求是他们亲自前来提出的。五军军委满足了他们这个要求,除派黄公略外,还派了一些高级干部如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

红6军成立之初,部队成分比较复杂,装备也很差,没有统一的服装,枪支弹药奇缺,战斗员缺乏必要的军事、政治训练,不少人农民意识、地方观念、游击主义习气相当严重。陈振亚在黄公略等的领导下,为训练这支队伍、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呕尽了心血。

他们一方面以红4军、红5军为榜样,严格要求部队;另一方面从红6军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例对广大指战员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思想。由于红6军军委的坚强领导和包括陈振亚等人在内的广大干部的苦心教育,使这支部队很快成为一支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好部队。

1930年2月,红6军在攻占吉水之后,在吉安的富田、东固一带与再次进入江西的红4军会合。2月24日,陈振亚参加了红4军、红6军在水南、值夏一带全歼敌独立15旅的战斗。此后,他随军在赣西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

6月,红6军改为红3军。此时,根据中央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关于“各地红军分别组成军团”的决定,红3军与红4军、红12军合编为工农红军第1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从此,陈振亚及其所在的红3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直接指挥下作战。

红1军团成立后,为配合江西工农群众夺取九江、南昌,从闽西北上。7月下旬,部队抵达南昌近郊时,发现南昌城守备严密,不易攻取,毛泽东、朱德遂下令放弃攻打南昌计划,转进至高安、奉新、安义等地。此时,前委获悉,自长沙撤至浏阳、平江地区的红3军团遭敌何健部攻击。红1军团为支持红3军团,并求得打开湘鄂赣边的局面,遂令部队向湖南方向挺进。在这次行动中,陈振亚的左腿负了重伤。

陈振亚在两年来的战斗岁月中,曾先后负伤三次。第一次是在1928年长寿街战役时,伤的是左手;第二次是在浏阳白沙战斗中,伤了右腰。但前两次受伤都较轻,很快就好了。这次是被弹片炸伤了左腿,筋断骨碎,以致他不得不离开部队,在湘鄂赣军区医院躺了将近三年。

当伤口好转能够起床时,他便要求工作。领导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于1933年1月,任命他为湘鄂赣军区医院政委,让他一面治疗,一面工作。当时,苏区的粮食、药品和经济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医院里的伤病员一天只能喝两次少量的稀粥。陈振亚受命后,带着医护人员一面找粮食,解决吃饭问题;一面想方设法找药品,采中药,为伤病员进行治疗。

由于过度劳累,他那并未痊愈的腿伤又加重了,不时发炎、溃烂,稍一活动,便钻心地痛。为了不使工作受影响,他向省委和总政治部请假。得到批准后,他又被组织上送到湘赣医院治疗。不久,医生们为了他的生命安全,将他的左腿截去了。

1934年2月,陈振亚截肢后的伤口已经愈合,湘赣军区政治部任命他担任湘赣医院政治处主任。当时的环境相当艰苦。但即使在这种条件下,陈振亚也不忘记提高大家的政治文化水平,创办了医院职工政治训练班。他伏在床上写教材,架着双拐去上课,经常为同志们批改作业到深夜,深受职工们的爱戴。

同年秋,王明的“左”倾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这时,敌军陶广部进攻湘赣苏区,包围了湘赣医院驻地江西莲花县牛田区。陈振亚组织医护人员带着伤病员突围,自己却因行动不便,被敌人俘去。

陈振亚被敌人俘后,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机智地保护了红军转移的去向和党的机密。他伪称自己是张辉瓒部队的士兵,在参加第一次“围剿”红军时负伤,被红军俘虏的。敌人找不到证据,对他的供词将信将疑,便将他押解到莲花县政府,后又由莲花县政府辗转押回他的原籍湖南石门,历时半年之久,到石门,他被县政府关进牢里。一个多月后,经亲友保释,方得以出狱。

陈振亚被释放后,在亲友家住了几天,暗中托人到处打听红军踪迹,一心想返回部队。当这个愿望一再落空后,他便请亲友介绍到一家平民工厂做缝纫工,暂且栖身。

继中央红军主力出发长征后,原在湘鄂西活动的红3军和红6军团也转向贵州东北部,湘西北石门、大庸、桑植、澧县、沅陵等地的反革命势力和土豪劣绅卷土重来,残酷镇压革命人民。石门县黄龙乡的地主豪绅与国民党驻军勾结一起,残杀了大批红军家属,有的甚至全家被杀光。这个乡曾经担任过土地委员的陈硕教,被地主捉住后捆在板凳上,用烧红了的铁棍,从肛门直刺入腹内数尺致死,还要其母出钱赎尸。其母因无钱,被逼得自缢而亡。

陈振亚回到石门,听乡亲们讲起敌人这些惨绝人寰的暴行时,气愤得两眼冒火,决心在找不到党组织的情况下,自动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活动,替死难烈士报仇雪恨。他在平民工厂发展了杨锡成、覃事展、覃正果、林庆、陈典谟、徐林福6名党员,建立了秘密党支部,领导大家同敌人展开斗争。

10月24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领的红3军与王震、肖克率领的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的木黄会师,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此后,红2、6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从黔东出发,发动湘西攻势,先后占领了永顺、大庸和桑植的大部,控制了龙山、保靖、桃源、慈利、常绌等县之一部,有力地牵制了敌人,并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1935年的前8个月,红2、6军团与国民党纠集的湘鄂两省的11万“围剿”重兵进行了艰苦的征战,终于粉碎了敌军的进攻,并于8月下旬攻克了石门、澧州和津市等城。

急于找党的陈振亚,一直关心着红军在湘西的反“围剿”斗争。红军一攻占石门,他便找到了6军团司令部,会见了王震、夏曦、彭栋材等领导同志,向他们详细汇报了自己被俘的经过及在石门组织秘密党支部的经过。王震等领导同志对陈振亚在失掉党的联系,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仍忠于党的事业的作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他今后的工作作了指示,还留给他三两黄金作为开展革命活动的经费。

陈振亚了解到任弼时担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书记。于是,他又给任弼时写了一份书面报告,汇报自己的情况。任弼时对他坚持革命的斗争精神给予赞扬,勉励他继续为革命作出贡献,并指示红2军团第6师派员去看望他,两次给他送来了35块大洋的活动经费。陈振亚为找到党、找到红军而高兴,更为党的关怀而激动。他决心按照任弼时和王震等的指示,为革命更加努力地工作。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失败后,于1935年9月,又调集130多个团的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围剿”。红2、6军团在同强大敌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艰苦斗争后,按照省委和军分会的决定,主力于11月开始长征。

部队出发时,陈振亚送了5名党员去参军,他自己也向军团领导人请求,要跟随部队西征。贺龙和关向应亲自同他谈话。因他左腿残废,不便跟随部队长途行军作战,又因为他在当地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便于开展工作,都劝他暂时留下坚持地下斗争。贺龙和关向应还说,等部队和中央红军汇合后,再派人来接他。陈振亚接受了这一决定,表示一定要努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红军在石门时,平民工厂的老板就对陈振亚的行迹有所怀疑;红军西征后,他们怕陈振亚的活动影响到他们的利益,便把陈振亚开除了。陈振亚回到家乡龙岗村,一面养病,一面继续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地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道理。直到1937年7月,他得知国共合作的消息,又接到了关向应的来信,才卖掉父亲的棺木作盘费,历尽艰辛,用一条腿千里迢迢地奔赴延安,重新回到了党的怀抱。

陈振亚到达延安后,中共中央军委原想立即给他分配工作,但他自己迫切地要求去学习。组织上满足了他的愿望,让他到抗大第3期2大队4队学习。这是一个红军高干队,李先念、王树声、苏振华、王宏坤、谢良等都编在这个队。2大队大队长是方正平,4队队长是李寿轩。

抗大的学习条件是十分艰苦的,睡的窑洞是学员们自己动手挖的,一个班12个人睡在一条大炕上,挤得晚上翻身都很困难。没有饭堂,吃饭时炊事员把一桶饭、一桶菜送到窑洞门口,大家拿着碗自己去打。没有教室,就在窑洞门外的小坪上上课,每人一个小马扎,以膝盖当书桌做笔记。

陈振亚因一条腿残废,坐下起立都很困难,但他以旺盛的求知欲和坚韧的毅力顽强地坚持着,从不误一堂课,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工工整整地记了好几大本。星期日,他常常架着双拐,跑十几里路去向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李卓然借书。有时书借得多,不好拿,就用绳子捆起来吊在脖子上拿回去读。他窑洞中的灯光,经常亮到天明。由于他在学习中肯刻苦钻研,成绩优异,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工农出身的知识分子”。

陈振亚在进抗大学习之前,经林伯渠介绍,认识了张文秋(时名张一平)。张文秋是湖北京山人,1919年在武昌女子师范学习时,便在董必武、陈潭秋的教导下参加了革命活动,并于192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京山县中共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她的前夫刘谦初,曾先后任中共福建和山东省委书记,1931年4月在济南英勇就义。

此后,张文秋带着女儿思齐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她也是1937年由中共中央调来延安的,在抗日军人家属学校任总务主任兼教员。在抗大学习期间,陈振亚和张文秋在交往中互相产生了爱慕之情,不久结成了革命伴侣。

1938年,陈振亚被分配到115师后方留守处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处最初设在陕西关中的云阳镇,下面有医院、残废院、疗养院、警卫连,中共陕西省委当时对外称留守处教育处,中央办的青训班也属留守处的编制,共有几千人。留守处后来迁到旬邑县看花宫,同已在那里的荣誉军人合编为八个大队,成立了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王群任校长,陈振亚任政治部主任。

陈振亚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陈振亚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经常深入到基层去,一边帮助同志们解决思想问题,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一边积极为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具体困难。

白天,他给荣誉军人上政治课和文化课;晚上,他架着双拐去查夜,提醒同志们不能放松警惕。他还常常坐上牛车、马车,到较远的边缘地区视察工作。他左腿断肢中,有弹片没有取出,伤口经常红肿发炎。但他忍着伤痛,照常工作,整天总是乐呵呵的,好像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疲倦和苦痛。陈振亚这种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英勇顽强的高尚品德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博得了所有荣誉军人的尊敬。

旬邑在陕甘宁边区南缘,经常遭受国民党军队的骚扰、进犯。每逢这种情况,陈振亚就带领同志们奋勇抵抗,反对国民党军对边区的蚕食和袭扰。1939年3月至12月,国民党军伙同地方武装,在边区周围制造了三次较大的摩擦事件,其中一次是“旬邑事件”。

1939年5月,国民党旬邑县保安队将八路军荣军学校一位采购员杀害,并劫去白洋千元。八路军派代表向国民党旬邑县政府要求验尸还款,查究凶犯。旬邑县县长非但不理八路军的正当要求,还下令向八路军代表射击,当场打死9人。接着又率队向驻旬邑的八路军独立第一营(其中大多是荣残军人)进攻。

陈振亚得知敌情后,架着双拐来到前沿阵地协助指挥,将敌军击退。事后,八路军方面向旬邑国民党当局提出抗议和和平解决事件的三个条件:

一,县长立即交出凶手;

二,交出劫去之公款;

三,公葬被害者,并由县长亲临致祭。

国民党当局对三个条件置之不理,又暗中调兵千余,连夜赶修工事,再次向八路军独立第一营进攻。八路军为避免事态扩大,最初只是自卫还击,据守阵地。但国民党军自恃兵多武器精良,竟向八路军阵地全力猛攻。独立第一营的战士忍无可忍,在陈振亚等的指挥下奋起还击。经过一场激烈战斗,毙伤敌军170余人,剩下的四散溃逃。这场战斗充分显示了八路军荣残军人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受到中共中央军委的嘉奖。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派一些荣军高级干部,到苏联去治疗伤病,陈振亚是其中的一个。组织上要他到苏联去治伤并安装假肢,还派他的爱人张文秋,携带思齐和少华两个女儿一道同去。没想到陈振亚一行在途经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市)时,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扣留下来,与陈潭秋、毛泽民、吉合等软禁在一起。

早在抗战初期,新疆边防督办盛世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做出“亲苏拥共”的姿态,在苏联及中共的影响下,制定了“反帝、联苏、平民、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曾一度表示愿意与中共合作抗日。中共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于1937年在新疆迪化市设立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苏联支援我国抗日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内地;国内外的一些重要领导人往返于苏联,也从这里路过。为了巩固抗战大后方,保证新疆作为中苏国际交通线的通畅,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这里的工作,曾先后委派陈云、邓发在新疆领导党的工作。同时,应盛世才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出大批干部,到新疆帮助工作,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盛世才疑忌越来越深,开始对中共限制、刁难。1939年秋开始,国际国内形势逆转。法西斯德国迅速占领欧洲大片领土,将战火引向苏联;我国抗战处于相持阶段。盛世才越来越背离其自己制定的六大政策,走上反苏反共的道路,加紧了对中共人员的排斥、打击和陷害。为了以后投蒋有资本,他以种种借口,把过往这里的共产党员羁留软禁起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疆的“土皇帝”盛世才日趋反动,暗中派人侦察监视八路军各驻地的活动,新疆的形势日益恶化。5月中旬的一天,在迪化的一部分共产党员,为了避开敌人耳目,研究对盛世才的斗争方法,以郊游为名,到野外商讨对策。

陈振亚拄着双拐,在一座小木桥上刚刚坐下,这座年久失修的小桥就倒塌下去,将他砸伤在河水中。同志们急忙把他救起来,送进医院。在张文秋昼夜护理下,陈振亚很快恢复了健康。就在陈振亚准备出院的时候,盛世才密令白俄医生把陪护的张文秋赶出医院,于1941年6月13日,给陈振亚注射了毒药针,将他害死于医院中。

陈振亚在弥留之际,陈潭秋赶到医院去看望。他紧紧握住陈潭秋的手,用尽最后的一点力气,倾吐出对党、对革命的无限依恋。他断断续续地说:我被敌人阴谋害死了,再不能和你一道工作了。我这一辈子是忠于党的,可惜我不能再为党做更多的工作了。我看不到革命的成功,真是终生遗憾。希望你照顾我的孩子们,教育他们好好学习,长大后为党、为革命出力!

陈振亚牺牲后,组织上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陈潭秋代表党组织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悼词中说:“烈士的一生,是历尽了战场上的出生入死,刑庭上的严刑拷打,敌占区的白色恐怖和伤病中的流血折磨……烈士对敌斗争是百折不挠,上阵冲锋是英勇顽强。因此,烈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

0 阅读:4
大肥肥文史说

大肥肥文史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