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木匠张有成,撒谎智救伟人,建国后主席给了他一项特殊任务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22 20:24:39

韶山木匠张有成,撒谎智救伟人,建国后主席给了他一项特殊任务

1923年的韶山,一个平凡的木匠在自家工坊里专心做着手上的活计。突然,一个身影闯入了他的院子。这个不速之客竟是他儿时的玩伴,如今已成为当地革命领袖的毛泽东。那一刻,木匠张有成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是将这个被通缉的人交给当局领取重赏,还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救助旧友?一个谎言,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多年后,当新中国成立,这位普通的木匠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南海的信。信中除了邀请他北上做客,还提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这个任务不仅关系到他个人,更与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有关。为什么时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会对一个普通木匠如此重视?那封信里的特殊任务又是什么?

一、童年之谊

十九世纪末的韶山冲,大坪村的张家是当地有名的木匠世家。张有成的父亲张茂林精通木工技艺,常年在韶山一带承接各类木工活计。那时的张有成年方十岁,便跟着父亲学习木工手艺。

1892年的一天,张茂林带着年幼的张有成前往唐家托接活。这一天,张有成第一次见到了比自己小两岁的毛泽东。当时毛泽东正在外婆家小住,因为他的母亲文七妹常常带他来看望外婆。

唐家托地处韶山山脚,四周青山环绕,溪流淙淙。每当张茂林在文家干活时,张有成便和毛泽东一起去放牛。两个孩子常常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玩耍。毛泽东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展现出过人的才智。他会给张有成讲述从私塾先生那里学来的《三字经》和《千字文》的故事。

在那个年代,放牛是韶山农村孩子们最常见的活动。毛泽东和张有成常常将牛赶到山坡上,然后坐在大石头上,一边看牛吃草,一边谈天说地。有时他们会去溪边摸鱼,或者上山采野果。张有成发现这个小伙伴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样,他不爱打闹嬉戏,却喜欢问这问那。

1893年的夏天,一件事让张有成对这个小伙伴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村里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在欺负一个贫苦佃户家的孩子,年仅九岁的毛泽东见状立即站了出来。他不顾对方家境显赫,大声斥责其不当行为。这一幕被正在帮忙干活的张有成看在眼里。

随着时间推移,张茂林在文家的活计也渐渐完工。两个孩子见面的机会开始减少。1894年,毛泽东开始在韶山私塾读书。虽然来往不再频繁,但每逢年节,张有成还是会去唐家托看望这个小伙伴。

1898年,十六岁的张有成正式接手父亲的部分木工活计。这一年,毛泽东也开始在村塾跟随叔父毛翰林系统学习。两人的生活轨迹开始渐行渐远,但那段放牛的时光,却在两人心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

后来,张有成通过乡邻得知,毛泽东考入了岳麓书院,又转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每当听闻故友的消息,张有成都为他感到高兴。这个当年和自己一起放牛的伙伴,正在走上一条与普通农家子弟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二、命悬一线的救助

1923年的韶山,局势日趋紧张。自从毛泽东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以来,当地的地主乡绅对他的革命活动深感不安。他们多次向湖南军阀赵恒惕告密,声称毛泽东在韶山煽动农民闹事,破坏地方治安。

这一年的深秋,赵恒惕派出多支武装队伍,在韶山一带展开大规模搜捕。他们在各个村口设卡盘查,悬赏通缉毛泽东。一时间,韶山地区风声鹤唳。

10月的一天傍晚,毛泽东正在韶山冲的一处农民夜校讲课。突然,一名信任的农民匆匆跑来报信,说有一支武装队伍正向这里包抄而来。毛泽东立即从后门离开,但刚走出不远,就发现前方山路上也有人举着火把搜寻。

形势危急,毛泽东只得转向大坪村方向。这里地形他很熟悉,小时候常来此放牛。当他跑到张有成家的木工坊外时,发现院子里还亮着油灯。

张有成正在加工一批订单的门窗。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抬头一看,竟是多年未见的毛泽东。此时的毛泽东衣衫沾满露水,显然已经奔波许久。

就在两人说话间,远处传来了搜捕队伍的脚步声和火把的光亮。张有成立即将毛泽东领到后院的木料堆后躲藏。这时,一队荷枪实弹的士兵闯入院子。

为首的军官厉声质问张有成是否见过可疑人员。张有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方才确实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但已经往山那边跑去了。他还特意指明了一个与毛泽东实际躲藏方向相反的路线。

军官将信将疑,命令士兵搜查院子。张有成镇定地继续手中的活计,一边干活一边与士兵攀谈,说自己是本地有名的木匠,近来在给里长家做家具。他熟稔的态度和专注的工作状态,让搜查的士兵渐渐放松了警惕。

搜查队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异常。临走前,那名军官还特意叮嘱张有成,如果再见到可疑人员要立即报告。张有成连连应是,还主动送他们出了院子。

等到搜捕队伍走远,张有成找来一套自己的衣服给毛泽东换上。他又取出准备给里长家做家具的板车,用木料将毛泽东遮掩起来,推着板车向山外走去。途中几次遇到盘查,张有成都说是给人送货,就这样平安通过了岗哨。

到了安全地带,毛泽东与张有成分别。这一夜的机智相助,不仅让一位革命者化险为夷,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一段患难见真情的佳话。

三、默默坚守的岁月

在那次惊险的救助之后,张有成依然过着平凡的木匠生活。他继承了父亲的手艺,在韶山一带承接各类木工活计。凭借精湛的技艺,他的名声逐渐在当地传开。从普通农户的门窗,到祠堂的房梁,但凡需要木工活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1925年,韶山冲的文氏宗祠需要整修。张有成接下了这份工程。他带领几名徒弟,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将这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建筑修缮一新。他特别注意保留了建筑原有的风格特色,连房梁上的雕花都是按照旧时的样式重新制作。

1927年,当地一些地主得知张有成与毛泽东的关系后,曾多次找上门来,想打探革命队伍的消息。张有成始终以"只管做木工,不懂其他"为由回绝。即便是在白色恐怖最严重的时期,他也从未向任何人提起那次相助的经历。

1930年代初,张有成的木工坊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当地一位老人请他修缮一间旧屋,这间屋子正是毛泽东少年时期读书的私塾。张有成发现,屋内的书桌和板凳都已残破不堪。他主动提出要按照原样制作新的课桌,并将原物小心收藏起来。

1935年,张有成在修缮一座老宅时,发现了一些早期农民运动的传单和文件。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被他悄悄保存在自己的工具箱底部。为了确保这些文物的安全,他特制了一个暗格,将它们妥善收藏。

1940年代,韶山地区多次遭遇战乱。张有成的木工坊也几经搬迁,但他始终没有离开韶山。在这期间,他还培养了多名徒弟,将木工技艺传承下去。其中不少徒弟后来都成为了当地知名的木匠。

张有成经常提醒徒弟们,做木工要细心谨慎,既要保持传统工艺的精髓,又要懂得与时俱进。他常说,一件好的木器,不仅要看外表,更要注重内里的结构。正是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使他的作品经久耐用,深受乡邻信赖。

1945年,当地一些旧式建筑遭到破坏。张有成主动请缨,参与了多处建筑的修缮工作。他不但维修了受损的部分,还绘制了详细的结构图,为以后的保护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

在这些年里,张有成始终保持着木匠的本分。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从未利用与毛泽东的旧交谋取私利。他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木工技艺,用双手默默地为乡亲们服务。这种坚守,使他在韶山地区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四、特殊的邀请

1950年春天,一封来自北京中南海的信件送到了韶山冲张有成的木工坊。这封信是毛泽东亲笔所写,邀请这位昔日救命恩人到北京做客。信中特别提到,希望张有成能将当年在韶山保存的革命文物带上。

张有成收到信后,立即从工具箱的暗格中取出了那些保存了近二十年的文件。这些文物包括了早期农民运动的传单、会议记录,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为了安全运输这些文物,张有成特地用上等木料制作了一个精致的木匣。

1950年4月,张有成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离开湖南,也是第一次乘坐火车。在北京站,一位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将他接到了中南海。

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张有成。这次见面,两人谈起了当年在韶山的往事。张有成将保存的革命文物呈交给了相关部门,这些文物后来成为了研究早期革命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谈话中,毛泽东提出了一项特殊任务。他希望张有成能够参与韶山毛氏祠堂的修缮工作。这座建于清代的祠堂,不仅是毛氏家族的重要建筑,也见证了韶山地区的历史变迁。

张有成在北京逗留了一周。期间,他参观了故宫的古建筑,并与故宫的木工匠人进行了技艺交流。这次经历让他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回到韶山后,张有成立即着手准备修缮工作。他首先对毛氏祠堂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记录下每一处需要修缮的地方。他发现,祠堂的部分木构件已经出现腐朽,需要及时更换。

为了这项工作,张有成专门选用了上等的楠木。他根据原有构件的样式,一比一绘制了图纸,确保新做的部件与原物完全吻合。在更换腐朽构件时,他采用了传统的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铁钉。

修缮工作持续了三个月。张有成不仅修复了破损的部分,还对整个建筑进行了加固。他特别注意保护了祠堂内的木雕和彩绘,这些都是珍贵的民间艺术。

在修缮过程中,张有成还发现了一些历史文物,包括清代的族谱和一些重要文件。这些文物后来都被移交给了相关部门保管。他还将修缮过程中发现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老构件分类保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1950年底,毛氏祠堂的修缮工作完成。这座重获新生的建筑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更成为了韶山地区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张有成的匠心独运,为这座古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五、技艺传承的使命

1951年初,张有成在完成毛氏祠堂修缮工作后,开始系统整理自己数十年积累的木工技艺。他将各种传统工艺的要领、工具使用方法以及施工经验,记录在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这些手写的资料,包含了大量独特的技术诀窍和实践心得。

同年春天,韶山地区开展了传统工艺保护工作。张有成应邀担任了木工技艺传承的指导老师。他在自己的木工坊里设立了培训班,开始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木工匠人。

在教学过程中,张有成采用了"传帮带"的方式。每名学徒必须从最基础的工具使用开始学起。他要求学徒先学会辨别各种木材的性质,掌握不同木料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接着,再教授他们制作简单的家具,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

1952年秋,张有成收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韶山地区多处革命旧址需要修缮,其中包括几处早期农民运动的会址。他带领学徒们对这些建筑进行了细致的修复。在修缮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向年轻人讲解传统建筑的构造原理和历史价值。

1953年,张有成创新了一种榫卯结构的改良方法。这种改良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他将这一技术无偿地传授给了所有学徒,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继续改进。

1954年,张有成组织学徒们参与了韶山多个古建筑的测绘工作。他们详细记录了这些建筑的结构特点、装饰艺术和营造技法。这些珍贵的资料后来成为了地方建筑史研究的重要参考。

到了1955年,张有成的木工坊已经培养出了二十多名技艺精湛的木匠。这些学徒分布在韶山各地,有的开设了自己的木工坊,有的则在建筑工地上发挥才能。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传统木工技艺。

1956年,张有成开始编写《木工技艺手册》。这本手册不仅包含了基础的操作技巧,还记录了许多独特的工艺方法。他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心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了下来,配以详细的工具图解和施工步骤说明。

1957年,张有成的《木工技艺手册》完稿。这份手稿详细记录了传统木工技艺的方方面面,从工具使用到复杂的榫卯结构,从简单家具制作到大型建筑构件的施工,都有系统的说明。这本手册后来成为了韶山地区木工培训的重要教材。

在他晚年时期,张有成仍然坚持在木工坊里工作,指导年轻匠人。他经常说:"木工技艺是祖辈传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通过他的努力,韶山的传统木工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0 阅读:15

林格说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