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3年后天降正义,被雷劈中活活烧死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23 20:20:47

此人是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3年后天降正义,被雷劈中活活烧死

世人皆知火烧圆明园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却鲜有人知这场浩劫的主谋者额尔金,最终落得一个凄惨的下场。这位英国贵族,不仅是圆明园的掠夺者,更是下令付之一炬的罪魁祸首。然而,天理昭昭,报应不爽。就在他得意洋洋地享受着战利品的时候,老天爷给了他最讽刺的惩罚。1862年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贵族,在印度达兰萨拉遭遇雷击,活活被烧死在自己的寝室中。这是巧合吗?为何偏偏是被雷劈又被烧死?这位英国贵族在圆明园之战中,又扮演了怎样邪恶的角色?

一、贵族子弟的傲慢

詹姆斯·布鲁斯,即后来的第八代额尔金伯爵,1811年生于伦敦市区一处贵族府邸。作为苏格兰古老贵族家族的嫡长子,他从小就接受着最严格的贵族教育。在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的求学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丰富的学识,也让他沾染上了典型的英国贵族习气。

1841年,年仅30岁的额尔金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不同于其他贵族子弟,他并未满足于单纯享受祖业带来的荣华富贵。凭借着在牛津大学期间结识的政治圈人脉,他开始谋求更大的政治抱负。在担任皇家专员和牙买加总督期间,他展现出了强硬的殖民统治手腕,这让他在英国政坛声名鹊起。

1857年,英国政府任命额尔金为驻华全权大臣。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外交任务,因为当时的英国正在寻求打开中国市场的机会。然而,额尔金对这份任命却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热情。在他写给妹妹的信中提到:"东方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处女地,而我将成为开启这片处女地的钥匙。"

在出使中国之前,额尔金特意研究了他父亲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谈判的经历。这段研究不仅没有让他理解东方文明,反而强化了他对东方的偏见。他认为只有用武力才能让这个"落后的东方帝国"屈服。

1858年,额尔金抵达中国。与前任驻华使节不同,他一来就摆出了咄咄逼人的姿态。在与清政府的第一次会晤中,他就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条件:要求清政府在北京设立英国使馆、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自由进出内地等。这些要求显然超出了清政府的承受范围。

在与清朝官员的交涉过程中,额尔金经常表现出极度的傲慢。他不仅拒绝遵守清朝的外交礼仪,还多次威胁要使用武力。一位清朝官员在奏折中描述道:"英使傲慢无礼,每每以兵威相胁,实为历任夷使所未有。"

1860年,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额尔金终于露出了他真实的面目。他不顾法军统帅蒙托邦的反对,执意要对圆明园采取军事行动。在他看来,只有摧毁这座代表清朝权力与文明的象征,才能真正打击清政府的统治威信。

二、圆明园浩劫中的罪恶之手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外,额尔金立即派遣一支由400名英军士兵组成的先遣部队前往圆明园。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是他的亲信,格兰特上校。格兰特率部队进入圆明园后,立即开始了有计划的掠夺行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圆明园内发生的一切令人发指。英军士兵不仅洗劫了园内的珍宝,还肆意破坏建筑设施。据当时在场的法国军官福布斯记载:"英国士兵就像一群疯狗,他们砸碎花瓶,撕毁字画,甚至连门窗上的金饰都被撬下。整个过程中,额尔金始终在场督导。"

10月7日,额尔金亲自来到圆明园视察。他对掠夺的战利品进行了详细的清点和分类。根据当时随军记者的记载,仅第一天就搜刮了价值数百万英镑的珍宝。其中包括玉器、瓷器、金银器皿、珠宝首饰等无数稀世珍品。这些文物中,很多都被额尔金以"个人收藏"的名义占为己有。

10月18日,在完成了为期近两周的掠夺后,额尔金下达了焚烧圆明园的命令。他声称这是对清政府扣押英国使节的报复,但实际上这个决定早在掠夺开始前就已经做出。他选择了一个风势较大的日子,调集了3000多名英军,分批在圆明园的不同位置同时点火。

火势从早上开始,一直燃烧了整整三天三夜。当时的情景被一位英国军官这样描述:"烈火冲天,浓烟遮蔽了整个北京城的上空。那些精美的建筑在火焰中扭曲变形,最后化为灰烬。空气中弥漫着焦糊的气味,夹杂着珍贵木材和漆器燃烧的刺鼻气味。"

在焚烧过程中,额尔金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冷酷。他不仅拒绝了清政府官员的求情,还下令阻止当地百姓的救火行动。一位法国军官在日记中写道:"看到这般暴行,我不禁对英国人的野蛮感到羞愧。这不是战争,而是纯粹的破坏。"

圆明园的大火不仅摧毁了无数珍贵的建筑和文物,还烧毁了大量记载着中国古代科技、艺术、建筑等领域成就的文献资料。据统计,仅建筑面积就达到16万平方米,园中收藏的珍品更是不计其数。这场大火,将积累了数代皇帝的心血付之一炬。

火灭之后,额尔金命人将剩余的建筑物彻底拆毁。那些来不及搬走的大型石雕、铜器等,都被他下令砸碎。他要确保圆明园永远无法恢复原貌。在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必须给这个傲慢的帝国一个深刻的教训,让他们明白与大英帝国为敌的代价。"

三、洗劫圆明园后的骄奢淫逸

火烧圆明园后,额尔金带着大量掠夺来的珍宝返回英国。1861年初,他在伦敦布罗姆普顿路的私人府邸举办了一场"东方珍宝展"。据当时《泰晤士报》的报道,展览持续了整整一周,吸引了包括王室成员在内的众多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参观。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来自乾隆时期的玉玺。这枚玉玺通体碧绿,上面镌刻着精美的龙纹图案。额尔金将其摆放在展厅的正中央,用水晶罩子特别保护起来。此外,还有大量的瓷器、玉器、金银器皿等珍品。其中一套清代官窑青花瓷器,被他作为餐具日常使用。

在伦敦的上流社会,额尔金经常举办"东方风格"的宴会。他让仆人穿着从圆明园掠夺来的清朝宫廷服饰,使用圆明园的珍贵餐具招待宾客。宴会上,他总是津津乐道自己在中国的"功绩"。一位参加过宴会的英国贵族在日记中记载:"额尔金伯爵展示了一套镶嵌着红宝石的金杯,声称这是从永和宫中找到的。他用这套杯子向宾客敬酒,举止间尽显炫耀之态。"

不仅如此,额尔金还将部分珍宝改装成英式装饰品。例如,他将一对清代的玉如意改造成了壁炉装饰,把乾隆年间的御用香炉改装成了烟灰缸。这种对中国文物的亵渎行为,即便在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中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1861年夏,额尔金被任命为印度总督。临行前,他将部分文物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但保留了最珍贵的部分带往印度。在加尔各答的总督府,他专门辟出一个房间存放这些战利品。据他的私人秘书记载,每到休息时间,他就会在这个房间里待上很长时间。

在印度期间,额尔金依然保持着奢靡的生活方式。他用圆明园掠夺来的珍宝装饰总督府,甚至将一座原本属于圆明园的铜鎏金佛像放在自己的卧室里。当地的英国官员们都说,从未见过如此豪华的总督府。

1862年初,额尔金又开始筹划在印度举办一场规模更大的"东方艺术展"。他派人将存放在英国的部分藏品运往印度,还邀请了多位英国的收藏家参展。然而,就在展览筹备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打断了他的计划。

这些年来,额尔金在印度的行为同样引起争议。他不仅挪用公款修建奢华的私人别墅,还将总督府改造成了一座类似宫殿的建筑。当地的英国报纸称他为"东方的暴发户"。就连同为英国贵族的同僚们也对他的行为感到不满,认为他有辱贵族的身份。

四、达兰萨拉的雷霆之火

1862年11月20日,印度达兰萨拉地区迎来了一场罕见的暴雨。这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小城,通常在这个季节应该是晴朗干燥的。然而这一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当晚,额尔金正在他位于达兰萨拉的别墅中准备就寝。这座别墅是他特意选在山腰修建的,不仅可以俯瞰整个山谷,还特意模仿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使用了大量从中国运来的建筑材料。别墅的主卧室里,摆放着他最得意的战利品:一尊纯金打造的佛像和一对翡翠龙凤烛台。

据当时在场的英国军医记载,大约在晚上十点半,一道巨大的闪电划破夜空,直接击中了别墅的主楼。闪电不偏不倚,正好击中额尔金的卧室。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雷声响彻山谷。闪电引发的火焰瞬间吞噬了整个房间。

火势来得突然而猛烈。别墅里的仆人们立即展开救援,但卧室的门被烧得变形,一时无法打开。等到他们最终破门而入时,发现额尔金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讽刺的是,他的尸体就倒在那尊从圆明园掠夺来的纯金佛像旁边。

火灾发生后,当地的印度人纷纷议论此事。一位德里的报纸记者这样写道:"那天晚上的闪电异常诡异,就像一把金色的利剑,直直地劈向那座充满赃物的别墅。"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场火灾的破坏范围极其有限。除了额尔金的卧室被烧毁外,别墅的其他部分几乎完好无损。他收藏的大部分圆明园文物也幸免于难,只有放在卧室的那些被烧毁了。当地一位英国官员在报告中写道:"这简直就像是一场针对性的惩罚。"

额尔金的死讯很快传遍了整个英属印度。在加尔各答,当地的中国商人举行了庆祝活动。一位英国记者在报道中写道:"华人们认为这是上天的惩罚,他们说这位伯爵大人最终也尝到了被火烧的滋味。"

死亡调查报告中记载,额尔金的死因是"雷击并烧伤致死"。验尸官特别注意到,他的胸口有一个明显的雷击痕迹,呈放射状扩散,就像一朵绽放的莲花。这个细节在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因为莲花在东方文化中象征着因果报应。

额尔金的遗体被运回英国安葬。在葬礼上,参加的人数远少于预期。就连他生前的许多"朋友"也都借故缺席。他的私人医生在日记中写道:"最后送别伯爵大人的,除了家人就只有几个仆人。那些曾经在他的宴会上觥筹交错的贵族们,此时都销声匿迹了。"

五、流散各地的圆明园珍宝

额尔金死后,他掠夺的圆明园文物开始了漫长的流散之路。1863年春,他的遗孀维多利亚·布鲁斯开始清理这些藏品。她将部分珍品移交给大英博物馆,其中包括一套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和数件玉器。但更多的珍宝则通过私下拍卖的方式流入了欧洲各地的收藏家手中。

在巴黎,一位名叫皮埃尔·杜邦的收藏家购得了一座纯金打造的香炉。这件香炉原本安放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内,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器物之一。杜邦将其摆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每天焚香。然而一个月后,他突然患上了严重的呼吸道疾病,不得不将香炉转售给了另一位收藏家。

1864年的一次拍卖会上,一对玉雕龙凤瓶引发了激烈竞价。这对玉瓶高约两尺,通体晶莹剔透,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最终,它们被一位俄罗斯贵族以高价购得。这位贵族将玉瓶带回圣彼得堡,放在自己的宫殿里。然而仅仅三个月后,一场大火烧毁了整座宫殿,两个玉瓶也在大火中化为碎片。

在伦敦,一位匿名的英国商人购买了一座铜鎏金佛像。这尊佛像原本供奉在圆明园内的万福园,是清朝皇帝礼佛时使用的法器。这位商人将佛像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准备转售,却在途中遭遇海难。船只沉没,佛像也永远沉入了印度洋底。

1865年,维多利亚·布鲁斯将最后一批藏品送往苏格兰爱丁堡拍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玉制的御座屏风。这件屏风高达六尺,由整块和田玉雕琢而成,是乾隆年间的御用之物。拍卖当天,一位德国男爵以天价将其买下。然而在运输过程中,屏风意外跌落,碎成了数块。

到了1866年,大部分能够追踪到的圆明园文物都已经流散到欧洲各地。有些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些则隐匿在私人收藏家的密室中。还有一些珍品的去向始终成谊。据说,在额尔金死前,他曾将一批最珍贵的文物秘密埋藏在达兰萨拉的别墅附近,但至今没有人能找到这些宝藏的下落。

1870年,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在调查圆明园文物流散情况时发现,那些流落到私人手中的珍品往往都遭遇不测。有的在火灾中损毁,有的在运输中破碎,有的则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这些文物的命运仿佛被一种诅咒所笼罩,它们要么毁灭,要么回归,却难以安稳地留在掠夺者手中。"

0 阅读:56
林格说历史文化

林格说历史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