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有时候必须得用,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例

野话说文化 2025-03-20 18:29:40

繁简之争

繁简是非

汉字繁简争论颇多,主张恢复繁体字的网友和坚持简体字的网友各陈利弊,各执一端,争论不休,到底何者能胜,一时恐怕也分不出伯仲。

但是,撇开以上争论不谈,我觉得在某些地方真的需要使用繁体字,而且应该立即施行。

我呼吁,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们学习的“古文”应该立刻转成繁体字,至于其他现代文章仍继续沿用简体字即可。

“后,後”引发的困惑

为什么呢?试举一例以说明。

比如,以我们熟知的一句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例,因为使用了简体字,非常容易产生误解,这个“后”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来这句话就不明所以,再加上这个“后”字也令人糊涂,到底是哪个“后”呢?

我们都知道,简体的“后”一般代表了两个意思,一个用在“皇后”一词,代表皇帝正妃。一个代表“后面”,指方。可是在古代汉字里,这两个意思分别是两个字:

后,皇后

後,後面

这就是简体字无端带来的困惑,命名可以区分的两个字,合成一个简体字,结果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凭空增加了更多百思不得其解的东西?

因为,众所周知, 现代简体的“后”字古已有之,不过上古时期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帝王、首领”,比如我们可能读到过“后羿射日”,就是“首领羿射日”的意思,还有后稷(周人的始祖,意思是“首领稷”)。而古人要表达“後面,後代”用的是“後”字。

那么,这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文里到底是哪个“后,後”呢?

学习古文,还是应该使用繁体字

其实,古书里用的都是繁体字,这句话中真正的hou写的是“後”,如图:

古典文献原文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当时孟子说“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很明显,原文中使用的是“后代”的“後”,如果学习这段古文,为避免歧义就应该直接使用繁体字,省得凭空增加胡乱猜测。

(注:当然,仅就这段话而言,其义理仍然不明,争论不休,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通常字面上人们对这句话释读成:孔子说,不孝有三种,其中没有后代是最大的不孝。舜这个人,不禀告父母擅自娶妻,就是无后啊(没有后代)。

很显然,这句话有逻辑问题,即使翻译成白话文也令人困惑,不禀告父母擅自娶妻,怎么就没有后代呢?

学者,有识之士对此有多种解释,比如有把“後”通假成“后”的,说是“無後”就是“無后”,就是目中无人(父母),狂妄自大,这显然就是不孝啊。对这些解释,我不做评价。

大胆释读孟子这句常遭误解的话(此段可以不读)

最后,也说说我对这段话的试读:

古人的礼制(虽然孔子集大成,但是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上古礼制应该早就萌芽了)中婚、丧、祭等都是“大礼”,是头等大事,甚至后来在尊儒之后更是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如此一来:

(或许,也许,大概,可能吧)古人可能认为不禀告父母娶妻,就不是“明媒正娶”,到现在有些地方孩子娶妻子,还是像一个家族娶媳妇一样,媳妇也叫新妇,新妇是嫁到这个家族,而不是新郎官个人的事情。

不禀告父母,往往娶(买)的是“妾”,古代在结婚之前,有很多是先娶(买)妾,后来才娶正妻。

而非“明媒正娶”的所谓妻子,生的孩子也不能正式算自己的孩子,而是叫“庶出”,这样的孩子既不能在后代中排行,也不能继承任何家族财产,只能算是平民,甚至是奴隶。

而孟子这句话,很可能是说,舜不禀告父母擅自娶妻,就不能算是“正妻”,所生的孩子也不是“嫡出”,或者家族根本无法接受,生的孩子再多也没用,所以就“没有后代”。

因此,孟子说舜娶妻不合礼制,没有(正式,嫡出)后代,没有后人继承家族血脉、荣耀、财产,更没有人能为家族主持(接续)祭祀。

综上所述,个人强烈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古代文献”的学习,还是应该使用“繁体字”,既然你们已经声称那是“古文”了,当然应该使用“规范的古字”了。

当然,不必会写,一般程度的会认读即可(方法很多,比如旁边注上简体字),否则,孩子们学习了三年后,看真正的古书连字都不认得。

婚轿

0 阅读:0
野话说文化

野话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