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线:汉语是世界语言活化石——从“阿房宫”到“阿弥陀佛”

野话说文化 2025-03-24 18:29:02

汉语神秘的“阿”

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有些词汇我们见怪不怪了,但是实际上,这些词却非常不简单。

比如,我们常常说的“阿姨”,你有没有想过叫“姨”不就行了吗?为啥还要加上个“阿”呢?

不仅仅是阿姨,头上有阿的词汇还很多,比如:

阿姨

阿爸

阿哥

阿妹

阿爹

阿娇

阿蒙

阿瞒

阿斗

阿三

阿谀奉承

阿房宫

还有不在词头的,比如:

山阿

刚正不阿

阿罗汉

阿弥陀佛

诸如此类的词汇还有很多,这些词汇还是正式进入标准语言的,要是方言也算,尤其是南方方言,上海话等,估计就更多了。

粗略观察:阿,是美好的意思?

词头上加个阿字,说汉语的人可能不以为然,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亲切,尤其是称呼亲属的时候。为了弄清楚原由,我们可以粗略观察一下,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加上 “阿”,听起来非常亲切。再看看阿姨、阿爸、阿妈这样的词汇,是不是加上阿就表示亲昵,美好呢?

阿哥和阿妹

呃……,先不要急着下结论,为慎重起见,我们再仔细看看学者是如何解释和运用“阿”的。

“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1)首先是金文(因为甲骨文没有),如下图

金文阿

这个金文也比较晚了,战国时期,大约公元前4世纪。

金文字形很明显,左边是一排山丘(一般大耳旁“阝”都表示山丘),右边显然是表示发音的“可”。上古“可”发音ko或ka,后转为a,这些都可以理解。金文的“阿”可能就是表示大山丘,这就是这个字的本意。

(2)到《说文解字》就已经是公元100年左右了,《说文》给的字形是篆体,如下:

《说文》的阿

《说文》的阿与金文相差无几,但是其解释挺有意思:

阿,大陵也。一曰曲也。从阜可聲(阜要去掉下面的“十”字)

(意思是:阿,就是大土山。也有说是弯曲的意思。阜旁(指大耳旁),发可的音。)

《说文》为“阿”字之义指明方向

《说文》的解释“大陵”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大土丘”。

所谓的陵,现在还有陵墓这样的词汇可以提示:陵就是大土丘的意思。至于“阿”,也有“山阿”这样的词汇。

但是,“一曰曲也”就很难理解了,阿怎么会是“曲”的意思呢?百思不得其解。

大丘:非尖顶,可翻越

插议: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说文》这部书。

《说文》产生的年代已经是东汉了,经过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又加上灭六国、焚书坑儒,整整500年的乱世,华夏文化遭到极大破坏,等到汉朝重新整理文化,对当时的人来说,“古”文化已经千疮百孔,关于文字的来龙去脉,即使是当时的大儒也模糊不清,难以明辨。《说文》就是这种情况,作者许慎在解释“阿”的时候,就已经不知道“阿”的具体意思了,只能模模糊糊记为“大陵”,又补充为“曲”。

但是,古人下笔,并不是胡乱猜测,必有依据。许慎把“阿”记为“大陵”,又记为“曲”,虽不解其义,但是记录的却事实。

正是许慎的这个记录,最后令人茅塞顿开。

揭开“阿”的面纱

开始划重点了!《说文》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如果循着许慎说的第一解,“阿”是大陵,很多词是说不通的,比如阿爸、阿姨,总不能说是“大丘爸、大丘姨”吧,太荒谬了。

(一)

其实,真相在第二解上,也就是“曲也”。

阿,本意是“弯曲,曲线”就一切解释的通了。

比如“山阿(音shan e)”,其实就是“阿山”,即弯曲的山,不是险峻的山峰,是弯曲的起伏不定的山。

比如大家更熟悉的“阿房宫”(原音:e pang gong,现音:a fang gong),不是同唱理解的“壮观美丽的宫殿”,而是“弯曲蜿蜒的宫殿”,阿房就是蜿蜒不绝的房子,言其多,言其曲美。刚正不阿,说的是非常正直不“弯曲”的意思。阿谀奉承,其实就是“阿语奉承”,说的是“曲言奉承”,用歪曲的语言来谄媚奉承。

(二)

还有一个问题:阿姨,阿爸,阿哥,是啥意思呢?

对啊,既然阿是“弯曲”的意思,总不能是“弯曲的姨、弯曲的爸爸、弯曲的哥哥吧”?

此时,“阿”字有了引申义,这个引申义也是从“弯曲”引申出来的,由“弯曲”引申为“非正、非正式、非直接、非直来直去”的意思。

阿姨,就是“非正式的姨”,就是非亲姨的意思。古代的姨,很可能是指妾之类的奴仆,非正式的姨就是非自家的,外家的姨。阿哥,就是“非正式的哥哥”,常用来指“无血缘关系的年轻男性”,尤其是怀有情愫的女孩称呼情郎用此称呼,“阿”由弯曲引申为非正式和委婉(曲里拐弯的意思)阿爸阿妈,则是另一种情况,同样引申自“弯曲”义,但是表达的是“非直来直去的,委婉的”意思。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或文化,直接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爸或妈”,总感觉太直接,特殊情况下甚至感觉不敬,就是因为太直接,不够亲昵,加上阿的作用就是表达“委婉、亲昵”,以孩子的口气来称呼最亲的长辈。阿斗,阿瞒,分别是刘禅、曹操的小名。这个阿,同样出自“弯曲”的引申义,即“非正式的,非成人的,还是小小的不成型的年纪的”意思。因此,阿斗,阿瞒,可以理解为“小”的含义。阿娇,也是如此,就是言其“小可爱”的意思。至于上海话“阿三”,是“红头阿三”的减省说法,专指西方殖民者从印度殖民地带到中国的奴仆杂役或保安、巡逻之类。因为这些印度人,并非“正式的白人sir”,只不过是些“假高等人”,因此“阿三”的“阿”引申为“非正式的,假的”,上海人蔑称为“a sir”就是“阿三”。吴下阿蒙:也是同样,本来指的就是“吴国小蒙”,指的是阿蒙还没长大成人的时候。汉语中读音为“a 或 e”的词,其实多来源于“阿”

汉语中有些异写的“阿”,比如“峨眉山”,其实表达的是“阿眉山”,也就是“这山像眉毛一样弯曲”,我没到过峨眉山,不知去过的朋友有没有发现彼山之形犹如“弯曲的眉毛”?

又比如“婀娜多姿”,其中的“婀”只是“阿”的异写而已,同样意思是“弯曲的”身段。

又比如“额头”,实际就是“阿头”,指的是眉毛之上,头发之下的“弯曲的”犹如土丘的脑袋瓜子。

再比如“嫦娥”,原来叫“姮娥”为避讳才改成“嫦娥”的,其中的“娥”同样是“阿”的异写而已,也是“弯曲的,曲线的美女”,因此嫦娥的意思就是“永恒的美女”。

其他同样发a或e音的汉字,皆源于“阿”的弯曲义,由弯曲引申为“非直接,非正式、非确定”,并继续引申为“非善、非正常、非正确”等。比如“恶、厄、讹、噩”等等。

延伸阅读(不必再读):“阿”的世界渊源深不可测

最早根据大语言学家王力的考证,最早用“阿”做词头的是汉代人: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这个“阿谁”就是“谁”,“阿”起到一个疑问的作用。

前文我们提到过,“阿”字,偏旁是阝,读音是“可”,而可古音是“ko或ka”,同样“何”字也是“可”音,因此这个“阿”就是“何”字,表示疑问。当然,其意义也同样是“阿”的“弯曲、不正、非直接非确定”的引申而已。

这从世界其他语言也可以找到印证:比如英文的疑问代词,就是who(谁)发音就是(hu),而hu就来自ku,与何极其相似。意大利与的que(音ke)同样如此。即使俄语的kto(谁),同样是k开头。

全球通用疑问语“啊?”,同样来源于“阿”,表达的“非确定,曲折,曲义,曲解,曲里拐弯糊涂了”

全球疑问词“啊?”=a?来源语汉语的“阿”,曲也

“阿”表达“弯曲”之义,进而引申为“非正式,非直接,非确定,非正确”,又进而引申为否定之意,在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词头,比如atheist(无神论),atypical(非典型)。作为否定词头,或表示“非(正式)非(正)”的意思,在希腊语中更常见,英语保留不多。

“阿”代表否定,或“非”,或“无”,在梵语中更明显:

比如常用的词汇“阿弥陀佛”(梵语写作amitābha),其中词头的a就是代表“无”的意思,后面的mitā是“度量”的意思,与英文的measure(衡量)同源,最后的bha是佛的意思(buddha的简写),因此,阿弥陀佛的本意即“无量佛”。梵语中,以a开头的,很多词都是“非”或“无”之义。究其来源,当与汉字的“阿”系出同源。

结论:

汉语的“阿”,本念ko或ka,后转为ga,又进一步弱化为a,最后又弱化为e。阿的本意即为“弯曲、起伏不定”,引申为“曲义”,再引申为“非正的、非正式、非直接、非确定”

而欧洲语言中的a还保留着“非”的意义,还有表示疑问的que,who等。

梵语中,大量保留a的“非、无”之意,所以佛经翻译者把梵语的a翻译为汉语的“阿”是完全对等的。

由此可以看出,若干年前,也许数万年前,欧洲人、印度雅利安人、华夏族,这三者的祖先必定曾经生活在一起,使用相同的语言,只是后来各奔东西,各自演化了而已,但是在他们使用的语言中,仍然残留着祖先留下的不易察觉的痕迹。

0 阅读:0
野话说文化

野话说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