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合肥地图
合肥,现在是大城市,人口甚至达到千万,闻名全国,可是这个城市的名字“合肥”却令人费解。
显然,古人起名字不是率性而为,必有根据。
系夏水汇入淮水而得名?合肥得名,一般的解释是从古人的三条记录加以说明。
其一是,引用《史记》之说
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
《史记》的这句话含义不明,大约是说“合肥之地,受到南北潮的影响,是皮货、鱼获和木材的运输汇合之地”。
文中的南北潮,大约就是南长江,北淮河,连接于此,运输方便而已。
但是,这根本没解释为什么此地叫“合肥”啊,只描述了合肥之地地理的重要性。
其二是,《汉书·地理志》在“合肥”条中,有个叫应劭的人写了注释:
“夏水出父城东南,至此与淮合,故曰合肥”。
这个记载更令人糊涂了。夏水在哪儿?没人搞得清楚。夏水与淮水汇合处为合肥?合肥离淮水还远着呢,这不很奇葩吗?
也有可能,这个叫应劭的人说的是“合肥”这个地方,是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交汇的地方”,如果是这样,就还有道理。但是仍然不能让人明白怎么就是“合肥”?夏水与淮水相接的地方就是“合肥”?仍然不通。
其三是,对“合肥”地名的含义进行解释。这一次来自《尔雅·释名》。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比《史记》《汉书》要早二三百年吧。
《尔雅》是这样说的:
“归异出同流,肥”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发源)不同地方的河流(在此地)合流了,故曰肥
看了上面的解释,你能明白吗?
其实很难明白,古人已不知其义,或者古人知道是两水相合之处,却不知道为什么是“合肥”而不是“合水”,因此胡乱猜测而已。
那么,合肥的名字究竟来自何处?合肥这个地方,历来是战略要地,而且是南北混战的僵持之地,尤其是南北朝时期。
那么,为什么这里是南北战争的僵持之地呢?
主要是因为,这里是淮水(淮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合肥水系图
江淮水系在合肥背面的江淮分水岭一分为二,南边是长江水系,背面是淮河水系。古代要是走水路,江淮不能沟通,这对古代严重依靠水路运输物资的情况非常糟糕。
其实,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为了两个水系能够沟通开挖水渠,把流入淮河的“东淝河(淝水)”和流入巢湖的“南淝水”连接起来,这样江淮两大水系就连在一起了。
而这条人工水渠就建在合肥的北边。水渠建成后,开船运兵、运粮食就可以直接由长江入淮河了。
合肥城就位于这个江淮的连接之处,所以称为“合肥”,意思是东淝河与南淝河连接之处。
这解释了合肥的名称,可是仍然没有给出为什么叫“肥”?东淝河、西淝河为什么叫“淝”呢?
这涉及到汉语的语音变迁问题。语音的变迁造就了奇妙的结果。
有一些网友可能知道,在中国方言里,有很多地方把“水”发音为“fei”,这些地方似乎不会发sh音,把老鼠也称为“老府”,听起来非常可笑。
那全国有多少地方称水为“fei肥”呢?还真不少,全国恨不能有一半的人母语说“水”为“fei肥”,我们来看一张语言地图:

全国称水为fei的地区分布
图中的每一个黄色三角就代表一个调查地区,这些地区都把水念成“fei或fu或fi”,可以看出这种发音几乎遍及全国,最东是山东临沂,最西到达新疆中部的焉耆,横跨整个中原语音地区。最奇怪的是,这种发音还往南部延伸,沿江西一直到达福建漳州地区。
由此,可以很自然的推断出,所谓的“东淝河、南淝河”,极有可能是“东水,南水”而已,合肥此地的“东水、南水”在此相合,沟通了长江和淮河,因此称为“合水”,而中原音的“水”就发音为fei,至合肥这个地方建立以来,古人如实记录了语音,却不知此“东肥、南肥”即是当地语音的“东水、南水”。
因此,所谓的“合肥”绝不是“合起来的大胖子”,而是两条水系相合的地方,实际就是“合水”。
因方言发音,闹笑话自古就有比如,我们引述一个《战国策》里的故事,来说明可能早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就已经把“鼠”念成“朴”了。
郑国人把没雕琢的玉称为“璞”,而周人称还没熏制的鼠称为“朴”。有一天,一个周国人怀揣着璞拜访郑国的商人时说:“想买璞吗?”郑国商人说:“想啊。”(那周国人)拿出璞来,(郑国商人)一看,原来是鼠肉,于是谢绝不要。
引用《战国策·秦策》原文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璞。周人怀璞,过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这里要注意,战国时期,“璞”和“朴”已经同音,发音都类似“phuk”(fuk),这和现在这些中原地区称老鼠为“老府”几乎一样了。
分割线,以下为延伸阅读,可以不读
实际上,欧洲大部分语言称呼“水”也是以f(v)开头的如下图,这是欧洲各个国家称呼水的发音,使用拉丁字母的国家单词保持原样,使用其他字母的国家根据规则,改写成了拉丁字母(以便互相对比):

水在欧洲各语言的发音
从图中可见,大部分(蓝色区域)国家称呼水为“voda或vaten”,发音类似汉语的“foda或fada”,与汉语中原音fei、fu、fi,极其类似。
以上,权当启发。
声明:图片引自网络,只为说明问题,如有侵权,通知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