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毛远志逝世前心愿未了,临终遗愿提出唯一请求,与毛主席有关

蔡妹子 2024-11-17 16:01:14

引言:

1990年盛夏,在北京医院的一间病房里,76岁的毛远志躺在病床上,目光平静地望着窗外。癌症的折磨让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日无多了。几十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从未向外人提起过自己的身世。然而此时,她感到有些话必须要说出来了。

她唤来了自己的四个孩子,虚弱地靠在床头。当她缓缓开口讲述往事时,孩子们的表情从困惑逐渐变成震惊。原来母亲竟然与伟人毛泽东有着如此深厚的血缘关系,却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始终保持沉默。为什么母亲要隐瞒这段往事?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想要向子女们传达什么样的信念?又为何会在临终前,提出那个与毛主席有关的特殊请求?

一、少年往事

1924年的韶山,正值春耕时节。毛远志生活在韶山冲的一个普通农家院落里。这个院子虽不大,但种着几株桂花树,每到花开时节便香气四溢。院子里还养着几只鸡,是毛远志每天要负责喂养的。

那时的毛远志才刚满十岁,与其他农家女童不同,她天性活泼,喜欢与同村的男孩子们一起玩耍。她经常爬树摘果子,或是到村后的小溪边捉鱼。有时还会跟着大孩子们去田野里放牛,在田埂上奔跑嬉戏。

1925年初春,一个重要的客人来到了韶山。那是她的伯父毛泽东,带着妻子杨开慧和两个年幼的堂弟毛岸英、毛岸青。表面上是回乡养病,实则是为了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是长沙知名学者杨怀中的女儿,见到毛远志这般活泼好动的性格,便笑着叫她"野妹子"。

那段日子里,毛远志第一次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每天清晨,她都会早早起床,帮杨开慧打扫院子,然后跟着堂弟们一起读书认字。傍晚时分,院子里常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那是杨开慧在教孩子们识字。

然而好景不长,1927年的一场突变打破了这份宁静。国民党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很快波及到了湖南。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韶山,毛远志的母亲王淑兰被迫带着她离开了生活了十多年的家园。

母女俩辗转到了长沙,王淑兰继续从事地下工作。不料1929年,王淑兰被捕入狱。起初,毛远志被寄养在乡下的亲戚家。后来为了方便传递信息,王淑兰将她接到狱中。在那个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还关押着一位叫罗星的女同志和她的儿子。

1930年夏天,在组织的营救下,王淑兰等人终于重获自由。可惜罗星同志已在狱中牺牲,王淑兰便收养了她的儿子罗华初。从此,毛远志有了一个比自己大一岁的哥哥。

离开监狱后,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糊口,年仅十三岁的毛远志不得不去当童工。她每天天不亮就要去纱厂上工,直到深夜才能回家。然而微薄的工资仍然无法维持生计,最终她被送到一户姓傅的人家当童养媳。

在傅家的日子异常艰苦,毛远志每天要干各种繁重的农活和家务。有时挑水担米,有时喂猪喂鸡,甚至还要照顾傅家老小。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37年,直到一封来自延安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

二、延安求学路

1938年3月的一个清晨,毛远志和表姐章淼洪抵达了延安。与想象中的繁华不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建筑群。当地的老乡告诉她们,中央党校就在前方的枣园。

抵达枣园后,毛远志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伯父毛泽东。让她感到遗憾的是,父亲毛泽民已经在一个月前奔赴新疆工作。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她这些年的经历,得知她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时,立即否决了她想去抗大学习的请求,而是安排她去延安鲁迅小学读书。

鲁迅小学坐落在延安城东的一片山坡上,由几个窑洞改建而成。教室里没有桌椅,学生们就席地而坐,用膝盖当桌子。虽然条件艰苦,但毛远志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她和同学们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打扫卫生、担水浇菜,然后开始一天的课程。

1939年秋,在完成小学课程后,毛远志考入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这是一所培养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学校,校园里经常能听到悠扬的琴声和嘹亮的歌声。除了专业课程,学校还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毛远志和同学们一起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有时还要到附近的村庄去做群众工作。

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作为学生,毛远志也参加了学习和讨论。她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整风运动中,她还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

学习之余,毛远志经常到伯父家帮忙。有一次,她看到毛泽东正在为即将召开的七大准备报告材料,整整一个通宵都没有休息。她主动承担起了照顾伯父起居的责任,每天坚持给他送饭、打扫房间。

1943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毛远志不得不暂停学业。当时延安医疗条件有限,她在医院躺了整整两个月才逐渐康复。期间,尽管工作繁忙,毛泽东还是抽时间来医院看望她,还为她请来了延安最好的大夫会诊。

康复后,毛远志重返校园,更加刻苦地投入学习。她不仅要完成繁重的专业课程,还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时,她会跟着文艺宣传队下乡演出,为当地农民带去革命文艺节目。

1944年底,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延安掀起了一股参军热潮。许多同学纷纷报名参军,毛远志也提交了申请。这一次,在证明自己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文化素养后,她终于获得了组织的批准,被分配到了晋察冀边区,开始了她真正的革命生涯。

三、革命征程

1945年初,毛远志来到晋察冀边区后,被分配到地下联络站工作。她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传递情报和接应同志。为了不暴露身份,她白天在一家杂货铺当店员,实则暗中观察过往的行人,寻找组织约定的接头暗号。

那时的晋察冀边区形势复杂,敌特人员众多。一次,一名装扮成商人的可疑人士频繁出入杂货铺,对店内情况反复打探。毛远志立即向组织汇报,经过调查发现此人确是日伪特务。通过这次事件,组织及时转移了一批重要文件和人员。

1946年夏,内战爆发后,毛远志被调往东北解放区。她改扮成农村妇女,跟随流民队伍穿越封锁线。一路上,她将重要文件缝在衣服夹层里,经过七道关卡的盘查才最终安全抵达目的地。

在东北期间,毛远志主要在哈尔滨地下党组织工作。她以一个普通工人家属的身份,在纺织厂做工。工作之余,她负责联络厂内的地下党员,传递组织指示,收集敌人情报。有一次,她发现国民党特务在工人中安插了眼线,准备大规模抓捕共产党员。她连夜通知相关同志转移,成功避免了一场灾难。

1947年底,东北形势急转直下。一天深夜,毛远志正在联络点等待上级指示,突然听到外面传来嘈杂声。她迅速熄灭油灯,将文件藏到预先准备好的地窖里。片刻后,一队国民党军警包围了院子。她临危不乱,装作普通居民应对盘查,成功掩护了其他同志撤离。

1948年春,组织决定调派毛远志前往东北老工业基地抚顺。这里是重要的煤炭产地,国民党在此布置了重兵把守。她化装成煤矿工人家属,打入敌人内部。通过长期观察,她绘制了一份详细的敌军防御工事图,为解放军后来攻占抚顺提供了重要情报支持。

随着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毛远志的工作重心转向了接收旧政权和恢复生产。在抚顺解放后,她参与了煤矿的接管工作。面对国民党故意破坏的矿井设施,她带领工人们日夜抢修,很快恢复了煤炭生产。

1949年初,东北全境解放。毛远志被调往沈阳,参与筹建东北行政委员会。她负责接待南下干部,协调各方面工作。期间,她曾多次往返于沈阳和北平之间,为解放军南下作战输送物资和人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远志接到组织通知,让她回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的筹备工作。她被安排在天安门城楼的警卫部门,负责核查参加观礼人员的证件。尽管工作繁忙,她仍坚持每天检查观礼台的安全设施,确保万无一失。

10月1日当天,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站在城楼下的毛远志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回想起这些年的革命历程,深感使命终于完成。

四、平凡岁月

1950年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远志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到基层工作。组织考虑到她多年的地下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便将她分配到北京郊区的一个纺织厂担任工会主任。

在纺织厂的日子里,毛远志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她住在工人宿舍,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出工。为了解决工人的实际困难,她经常走访工人家庭,帮助解决生活问题。当时厂里的托儿所条件简陋,她带头捐出一个月工资,发动工人自筹资金,添置了婴儿床和玩具。

1953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纺织厂开始进行技术改造。一批新式纺织机器运抵工厂,但没有人会操作。毛远志带头报名参加技术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刻苦学习,不仅自己掌握了新设备的使用方法,还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

1956年,毛远志调任北京市总工会工作。她分管工人文化教育工作,为了扫除工人文盲,她组织开办了夜校。每到下班时间,就能看到她拄着教鞭,在灯光下教工人们识字。三年间,她带领工会干部共培训了五千多名工人。

1960年代初,为响应国家号召,毛远志又主动请缨,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她来到北京郊区的一个人民公社,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和社员们一起学习政策,讨论生产问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毛远志也受到冲击。一些人翻出她的档案,质疑她的革命经历。面对质疑,她始终保持沉默,默默承受着各种批斗。直到1972年,在组织的调查下,她的问题才得到澄清。

1973年,组织考虑到她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安排她到北京市档案馆工作。在这里,她承担起整理革命历史档案的重任。每天伏案工作,将散乱的档案材料分类整理,编写档案目录。她经手整理的档案资料达到了十多万件。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后,已届退休年龄的毛远志仍然发挥余热。她经常应邀到学校、工厂讲述革命历史,还参与了一些革命历史资料的编写工作。但她从不提及自己是毛泽东的侄女,也很少谈及个人经历。

1980年代,一些历史研究者找到她,希望了解一些历史细节。她都以"记不清了"来回应,只是偶尔谈及一些革命先烈的事迹。即便是子女询问,她也总是说:"革命年代的事,过去就过去了。"

直到1990年生命弥留之际,她才向子女们讲述了自己的身世。但她特别叮嘱子女们,不要对外张扬她与毛泽东的关系,要继续过普通人的生活。她说,革命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事业,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份子。

五、家国情怀

1991年3月,毛远志去世后,她的日记和书信被整理出来。这些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她对家国的深深牵挂。在一封写给父亲毛泽民的信中,她提到了1938年在延安初次见到伯父毛泽东时的情景。当时伯父正在写作,见到她来了,立即放下笔,详细询问她这些年的经历。

她的日记中保留着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1944年,她在晋察冀边区工作时,曾记录下一次接应地下党员的经历。那天暴雨如注,她在约定地点等待了整整六个小时,终于在天快亮时接到了带着重要情报的同志。

在一本褪色的笔记本里,记载着她1947年在东北期间的一段往事。当时,她在一家纺织厂做工,每天记录下工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对革命的支持。有一位老工人将自己多年积攒的布票全部捐给了地下党,用来为伤员制作绷带。

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时,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了天安门广场的盛况。她描述了广场上热闹的人群,飘扬的红旗,还有升旗时的庄严时刻。但在记录这些的同时,她也写道:"我只是千万革命者中的一个,能亲眼见证这一刻,是莫大的幸福。"

在她留下的物品中,有一个布满补丁的挎包,这是她在延安学习时用过的。包里还保存着一张1939年在延安拍摄的合影,照片上是她和同学们在劳动时的情景。照片背面写着:"艰苦岁月,永不忘记。"

她的书架上摆放着大量的革命历史书籍,很多都做了详细的批注。在《新民主主义论》的扉页上,她写下了学习心得;在《论持久战》的空白处,记录了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见闻。

子女们整理遗物时,在一个旧皮箱底发现了一面锈迹斑斑的铜镜。这是她在地下工作时用来观察身后是否有人跟踪的工具。镜背刻着一行小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在她的遗物中,还有一沓从未寄出的家书。信中详细记述了她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思念,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展望。有一封是写给已经牺牲的父亲的,信中说道:"父亲,您和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正在茁壮成长。"

整理她的遗物时,人们在一个布袋里发现了几块已经风化的黄土。包裹黄土的纸条上写着:"延安的土,是我革命生涯的起点。"这些黄土,是她1944年离开延安时特意带走的。

在她去世前写的日记中,最后一页写道:"一生平凡,但无怨无悔。能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一份力量,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份日记,见证了一个普通革命者的家国情怀,也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0 阅读:0

蔡妹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