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钟会应不应该伐蜀其实史书已经给出答案:
唯独钟会说蜀汉可以攻取。
司马昭授意贾充当街干掉魏帝曹髦后,士族们皆哗然。大家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都懂一个概念:君权神授!
皇帝是神圣的,臣子们对皇帝应心怀敬畏,要尊君,更不允许臣子有推翻皇帝这种想法和行为。当然如果皇帝无德,儒家体系也有修复方法,比如禅让,皇帝失去了天命,失去了民心,那么就可以按照“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取而代之
具体的做法,数百年前的王莽,数十年前的曹丕已经做了榜样。
这个也是大家可以接受的(至于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昏庸,大家并不关心,但是形式上得有)
到了司马昭手里,厉害了,居然干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动,在光天化日下弑君!
这让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大臣们怎么想!中华帝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规则,就这么被你轻易的打碎了。
司马昭急了,他要封邦建国,将司马氏的权力合法的传递下去,走正规流程看来是不可行了,只能走最难的一条路:建立更大的功绩:讨伐蜀汉或孙吴!
当然蜀汉、孙吴无论哪个,看起来都很难打,尤其是蜀汉,在伟大的丞相带领下,川兵打出了赫赫威名,达到华夏五千年之巅。
司马昭斟酌再三后,依然选择伐蜀。
为啥呢?
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
现在姜维将主力都带到了沓中,汉中空了!只要拿下汉中,以刘禅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即便这样,司马氏手下久经战阵的将领又是什么反应呢?
邓艾: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
后来立下灭国大功的邓艾战前并不积极!多次反对伐蜀。之前能挡住姜维那是在魏国本土作战,后勤有保障,你去伐蜀,姜维的弱点就全部变成魏军的,两人本就不分仲伯,你让邓艾怎么有积极性去打呢?
司马昭无奈,只得派主簿师纂到邓艾军作司马,晓之以理,邓艾这才奉命(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
陈泰:保持沉默。
关于伐蜀主帅,司马昭心里的最佳人选是陈泰。陈泰久在凉州,对蜀汉十分熟悉,洮西大败后,陈泰亲自率军逼退了姜维,挽救了陇右的局势,详见这篇:洮西之战(下):曹魏后期两大名将,邓艾与陈泰谁更胜一筹(蜀军北伐的两个弱点是啥)
更重要的是,陈泰在政治上相当过硬:
1、高平陵之变,力劝大将军曹爽投降
2、陈泰自幼与司马师、司马昭为友(司马景王、文王皆与泰亲友)
司马昭将其视为左膀右臂,任其为尚书右仆射,将最重要的人事权交予陈泰,淮南三叛征讨诸葛诞时,陈泰又负责总管整个行台。
能文能武,又是司马氏心腹,无疑是伐蜀的最佳人选。
只是在曹髦被杀事件上,陈泰与司马昭两人产生了隔阂。
陈泰得知曹髦死讯,反应极其强烈:
1、太傅司马孚、尚书右仆射陈泰枕帝尸於股,号哭尽哀;
2、司马昭弑君后召陈泰一同商议善后事宜,陈泰明确表态不配合,司马昭无奈派荀顗召之,在家人的逼迫下陈泰才不得不从命(太常陈泰不至,子弟内外咸共逼之,垂涕而入)
3、陈泰明确表示:诛贾充以谢天下!
这样一来,司马师身边只有两人可用;钟会和贾充。
相比贾充,在军事、谋略上,钟会明显更胜一筹。攻破寿春,钟会出谋划策最多,因此越来越得到司马昭的宠信,时人都将他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
这时钟会的态度就很重要了,如果钟会反对,司马昭只能放弃伐蜀,那怎么将权力“合法”地交给司马炎,难度可想而知,毕竟留给司马昭的时间也不多了:
景元四年(263年),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灭亡蜀汉,受封晋公。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进爵晋王。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病逝。
可以说此时钟会力挺司马昭,司马昭内心是很感激他的(唯独钟会说蜀汉可以攻取)
一个唯字,大家仔细琢磨司马昭面临的困境吧。
这时的君臣二人关系是极好的,如果保持下去,无疑又是一段佳话。
如果硬要说钟会此时就想谋反,有点说不过去。
关键是伐蜀进展太快,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司马昭、钟会觉得能打下汉中已经很满足,既转移了朝廷矛盾,又有了外战军功,禅让的手续就可以走下去。
当时魏军攻关不克,运粮路程遥远,钟会已经开始准备退兵(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谁想邓艾那边为了自己的野心梦,居然来了一把更大的!
这么一对比,真的不能怪朝廷怀疑邓艾。拿他和钟会对比,一个老老实实按照司马昭的心意办事,一个战前推脱,打到一半竟然贸然出兵,战后更是肆意安排亡国君臣。
对身处雾中之人来说,邓艾才是那个谋反嫌疑最大的人,还是要换位思考,把自己代入时人的角色,当然有人会说钟会出兵前,有很多人去司马昭那里告状,说他会反,这个话题咱们另外单独再开一篇,因为这又涉及到当时朝廷的权力斗争,要细细介绍西晋开国的那几大家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