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义有人生:《论语・微子篇》(11)
沐浴墨香张一
2024-08-15 22:20:54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周朝有八个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士”,在上古的时候是掌刑狱的官吏。后引申指男子,也引申官阶等级;也用作姓氏。《说文》给出的解释是:“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我们看,“士”由“一”和“十”组成,“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如此来看,“士”指那些从古至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也可以理解成一个抵挡十个的人,也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会做事,才会做成事。
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社会关系设置依次为:周天子、诸侯国国君、卿大夫、士、庶民(包括平民和奴隶)。犹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一般。“士”是处于卿大夫之下、平民之上的一个低层贵族等级。
春秋时期,“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到了战国时期,只要被统治者看中,“士”就可以“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田忌是齐国的大将,经常与王公贵族赛马,但是,由于他的马匹质量不好,经常输给对方。孙膑给他出招:“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意思是让田忌用最慢的马与别人最好的马比,用自己最好的马与别人的中马比,用自己的中马与别人的下马比,结果,三局下来,田忌总能三局两胜,最终赢得比赛。于是,田忌便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一个“田忌赛马”,孙膑就被封为了齐国的军师。
战国时期,武“士”行侠仗义,文“士”著书立说,积极传播自己学说和政治主张,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对“士”进行过说明。《论语•宪问篇》记载:“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一个知识分子“志在圣贤”,应该积极弘道;如果只呆在家中,贪图安逸,那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一个“士”,要具有 “仁以为己任”的人,而且愿意用一生为之付出的读书人。
我们来看原文:“周有八士。”
“有”的本义是持有,与“无”相对,后引申指占有、存在、保存、丰收、富有等。
“周有八士”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持有八个“士”。
关于周八士所处的时代,《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其士列为周文王时期的人。
有学者认为是周武王时期的人。“尹氏八士”曾跟随周武王伐商纣王。据传在攻打朝歌时,商纣王骑着独角兽横冲直撞而来,周兵被神兽踩死无数。周武王一时想不出好办法来阻止暴君。这时,尹氏八士一齐动手,合力掀起城头上的大油鼎,从城头倒下的热油,正好泼到商纣王的头上,商纣王人和座骑,立时烧成焦炭。周武王伐纣大获全胜。
据《逸周书·和寤解》记载:“王乃厉翼于尹氏八士,唯固允让,德降为则,振于四方,行有令问,成和不逆,加用祷巫,神人允顺。”
这段话的大意是,周武王于是就嘉奖尹氏八士,八士却坚决诚恳地辞让。他们的美德传出成为典范,影响及于远近四方。他们行事有美名,事成民和皆不违逆。加之祈祷祭祀神灵,神与人都因此和顺。
《逸周书·和寤解》所说的“尹氏八士”,指的就是周八士。
这里的“周”,可以理解成西周文王、武王时期,也可以理解成整个周朝的时候。其实,周朝不仅有“八士”,《论语•泰伯篇》记载,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的“乱臣”,是治国之臣的意思。周武王说;我们周朝有治理天下的十个贤臣,他们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等。结合这章句《论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周朝不仅有“乱臣十人”,还有“八士”,靠着这些人,周朝不仅夺得了天下,而且还治理了天下!
成语“伯仲叔季”就出自本章句《论语》,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这就是古代所谓的尊卑有序。“伯”的本义是排行老大的意思,在古代与“孟”字通用。如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之位;庶长子庆父(谥号是“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为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号是“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号是“成”,其后代称季氏),他们按照当时的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大夫,由于这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在古代,“伯”基本上是家族的掌权者,大事小情都得由他做主。“仲”就是兄弟中排行老二的意思。孔子名丘,字仲尼,因为他还有个哥哥,叫孟皮。以此类推,“叔”指年少,“季”指年幼最小的。
本章句《论语》,八人的名字是按排行字伯、仲、叔、季+“名”组成的。按照古代取字的规则,长子称为“伯”,次子称为“仲”,幼子称为“季”,其他孩子统一称作“叔”。如果不是双胞胎兄弟,但又是亲兄弟,应该称为:伯达,仲适,叔突,叔忽,叔夜,叔夏,叔随,季騧。我们看周八士的字是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所以很可能是四对双胞胎。
由于历史久远的原因,周之八士,到底是何许人,生平事迹已无法考证了。
这段话,我甚至认为是,孔子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看到有八座坟墓,有弟子向孔子请教,孔子便点了周八士的名,没有具体介绍他们的事迹,弟子们便把这八人的名字记了下来,在后来编撰《论语》时放了进去。
对于周朝来说,这八个人的出现,并不一定是一个时期出现的,也许是有先后的意思。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证明一个国家只要坚持“以德治国”,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一个国家只有人才辈出,才有可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以德治国”是“因”,结出的“果”,就会是人才辈出的局面!相应的,一个国家不坚持“以德治国”,就会出现“邦无道”的局面,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才就会四下散去,甚至人才凋零,国家都没有人才了,你说国家能好到哪里去啊?
《论语•微子篇》的主题,那就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建设这个国家,国家才能更美好;如果大家看到国家有不好的地方,大家都撂挑子了,都不管不问了,都隐居了,那还有谁愿意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啊?仔细一想,在这里我为编撰《论语》的孔门弟子点赞。尽管面对春秋末期的乱世,但他们对美好的时代依然充满憧憬,因为只要大家都来建设这个国家,国家就一定会好!他在这里拿出“周有八士”这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只要大家都来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盛世景象。
历史反复证明;每个王朝的兴盛,都少不了安邦治国之才。正是周朝的统治者坚持了周公提出治国安邦的原则,所以一大批的贤达之人才被国家所用,才创建了周朝盛世的局面,可见人才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分享到这里,我似乎看到编撰本章句《论语》的孔门弟子一脸的惆怅,他想通过追忆“周有八士”贤达云集的这一段历史,提醒当下的统治者一定要坚持“以德治国”,这样的话,人才自然就会纷至沓来,甚至是“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篇》)。这样的话,国家才有可能一步步变好;否则的话,社会“礼崩乐坏”,受苦受难的只能是老百姓!
儒家的这种人才思想,不仅对治国有益,即使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现在的社会,人才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变得愈加重要,重视人才更成为事业有成的不二法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