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而言,药物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了解精神科常用药物的优缺点,可以帮助患者有效识别药物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精神科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催眠药以及部分心境稳定剂。
上篇:
1.
2.
接上篇继续解析
抗精神病药
11. 阿立哌唑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对多巴胺受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调节多巴胺能神经递质,又可减少因过度阻断多巴胺受体导致的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
※ 临床上常联合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但是,服用该药要警惕自杀风险,尤其是年轻患者,应密切监测患者有无抑郁恶化的征象。
【常见不良反应】常见的有静坐不能、震颤等锥体外系反应,但相较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发生率较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失眠、焦虑、嗜睡等反应,对体重影响较小,适合对身材比较在意的患者。
12. 布南色林
日本住友制药公司研发的抗精神病药,在改善阳性症状方面,效果与利培酮、氟哌啶醇相当,在改善阴性症状方面表现更佳。此外,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常见不良反应】产生显著的锥体外系反应,如帕金森综合征表现(肌肉僵直、运动迟缓等)、急性肌张力障碍(如颈部肌肉痉挛、眼球上翻等)等。常见的还会出现失眠、困倦、焦虑、心动过速、血压波动、恶心、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
抗抑郁药
13. 氟西汀
属于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广泛用于治疗各种抑郁症、强迫症、神经性贪食症等精神障碍,对伴有焦虑症状的抑郁症患者也有较好疗效。半衰期最长,可达7~15天。另外,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也会有所增加。
【常见不良反应】治疗初期常有恶心、厌食、腹泻、失眠、震颤、乏力、焦虑、头痛等症状,继续治疗可逐渐适应;偶有皮疹、轻躁狂、流感症状等,若大剂量服用可诱发癫痫。
※ 停药后一般会产生戒断反应,如头痛、焦虑、疲劳、失眠等,需遵医嘱缓慢减药、停药。
14. 帕罗西汀
帕罗西汀是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作用最强的药,对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的抑郁症以及强迫症、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较适合,有轻微抗胆碱作用,是SSRI中唯一有抗胆碱作用的抗抑郁药。
此外,由于帕罗西汀的半衰期短(24小时),停药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容易产生撤药反应,因此撤药应缓慢进行。
【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便秘等;神经系统方面可出现头晕、头痛、震颤、嗜睡或失眠等;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体重增加、出汗增多、乏力等不良反应。
15. 舍曲林
适用于各种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舍曲林在抗抑郁“五朵金花”中作用最强,起效相对较快,一般7天可以见效果。
舍曲林适合缺少快乐感的人,对运动和警觉性抑制相对来说较小,对女性抑郁症治疗效果较为男性好。由于舍曲林对多巴胺有在摄取抑制作用,它对性功能影响较小。
【常见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较为多见,像恶心、腹泻、腹痛等。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震颤、失眠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在儿童和青少年用药过程中,可能有轻微的行为激活作用,如躁动不安等。
康博士有话说
精神科药物,既是我们对抗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武器,也可能成为伤害身体的“罪魁祸首”。
所以,临床上,我始终坚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精神心理疾病,安全且副作用小。
西医治标,能快速控制症状,中医治本,可以整体调理气血运行、脏腑功能,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两者协同作战,既可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又可以缩短治疗周期,优势互补,实现1+1 >2的效果。
精神科临床40余年,在我的门诊中,中西结合治疗精神心理疾病一直有着不错的反馈,但是方法虽好,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还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辨证施治。
如果您也有相关问题,又不知如何处理,可以给我留言,我会尽我所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 答疑解惑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