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和儿子刘据,一度是汉武帝最宠爱的女人和儿子,最后却不得善终,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太强又太好了。太完美的东西总会有人要打碎。
武帝爱上歌女卫子夫,不是因为卫家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而反倒是由于她出身贫寒。
他此前虽然贵为皇帝,却被奶奶窦太后和母亲王太后两个家族折腾得什么也做不成。
所以他宁愿选择普通女子卫子夫,也要生生废了表妹陈阿娇的皇后之位。

卫子夫也有她的强,那就是长得漂亮、擅长歌舞,而且不像别的女人和豪强大户那样有着巨大的野心和欲望。
她也会年老色衰,但能够宽容作为皇帝的老公移情别恋其他女人,比如王夫人、李夫人和钩弋夫人,以及其他众多的美女,而她只是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后宫之主的角色。
她的强,最重要的当属她为武帝生下的第一个儿子刘据。

刘据出生时,武帝已经是29岁的大龄青年,之前一直没有儿子。这对他是致命之痛,有皇室成员甚至要他考虑其他人做接班人。
刘据的出生,简直是对他的天佑神助,当然对卫子夫也是,武帝很快封卫子夫为皇后,这是对心爱女人待遇的极致,他对刘据的好也达到了极致,顺理成章地立刘据为太子,让他享受最好的物质和教育。
这对母子还有更多的加分项。
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是丞相公孙贺的老婆,而丞相掌握着朝廷最大最多的行政资源。
相对于后面这个,卫君孺和公孙贺的联姻只是小巫见大巫,因为战神卫青出世了,而卫青是卫子夫的弟弟;紧接着霍去病又亮相了,霍去病是卫子夫妹妹卫少儿的儿子,尽管是私生子,也就是卫青的外甥。

这对甥舅是武帝的天作之选,武帝说要打匈奴,他们俩都领兵出击,打得匈奴嗷嗷逃窜,从此漠南无王庭。
卫青成为大汉的大司马大将军,而霍去病也被封大司马、骠骑将军,一朝两司马,还是舅舅和外甥,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们掌控着大汉最强悍的军队,是武帝最为倚重的将领。
这样强大而豪华的阵容,谁能炸刺、谁敢炸刺?
但是凡事都要两面看,这样的阵容,也会招致忌惮,成为众矢之的。你太好了,谁能容得了你的好?别人也想有这样的好。
大致捋一捋,卫家和太子的势力之强大简直太可怕了:
皇后卫子夫是后宫之主、天下之母,从后来太子刘据和丞相刘屈氂对阵时可以看出来,她也是调兵权的,刘据在情急之下就通过母亲调集了军队。

刘据是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丞相公孙贺是百官之首;卫青霍去病是军队最高首长,又特别能战斗,简直是战无不胜。
首先感到可怕的并不是别人,正是把他们推上至高巅峰的武帝,有两件事让武帝感到脊背发凉,觉得自己又培育了一股敌对势力。
武帝在甘泉宫差点被匈奴偷袭,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抗击匈奴前线的卫青闻讯后立即离开三军,动用兵符调动甘泉宫附近的虎贲军紧急救驾。
虎贲军只有天子才能调动,带头大哥赵破奴开始不服从卫青,后来看到卫青怒气冲冲急不可耐地出示了兵符,也便顺从了卫青的要求。看到汉军有了准备,匈奴只好退去。
被救了的武帝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自己有惊无险,忧的是卫青擅自脱离部队,又擅自调动军队,虽然动机是好的,但要是卫青的动机不好呢?
武帝想都不敢想,惊出一身冷汗。
这是有关卫青的一件事,还有一件是霍去病的。
卫青带领李广攻打匈奴,卫青是大将军,李广从武帝那儿求来了前将军的身份,武帝虽然答应了李广,却对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运气又不好,不要给他先锋的任务。
武帝没明白的是,李广非常能打,运气不好多少和他这个天子有关。
李广这个前将军就是要做先锋的,结果在武帝的授意下,卫青不让他做先锋,而是要他迂回作战,结果李广因为迷路而贻误战机,这是要治罪的,李广一气之下自杀了。
李广的儿子李敢是卫青的下属,气得把卫青打了一顿。卫青有苦难言,最终还是放过了李敢。可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受不了李敢的胆大妄为,在甘泉宫附近打猎时,当着武帝的面把李敢射杀了。

李敢和父亲李广一样能打硬仗,被封郎中令、关内侯,李广难封,他的儿子李敢却得以封侯,武帝打匈奴,要仰仗卫青霍去病,也得依靠李敢这样的将军。现在朝廷命官霍去病自作主张杀死了朝廷命官李敢,这对武帝是目中无人,没把皇帝放在眼里,把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大局之上。
再者,霍去病能这样射杀李敢,就有可能同样射杀其他将军,甚至于武帝本人。
武帝想都不敢想,惊出一身冷汗。
武帝城府深,他没有责怪霍去病,而是选择为他遮掩,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武帝也没有对卫青怎么样,他选择了隐忍。他还需要卫青霍去病给他打匈奴,但是从此以后就逐渐生疏了这两位和卫家。
武帝和其他皇帝一样,没儿子时想要儿子,有了儿子,特别是强大而又名声不错的儿子,又会感到害怕,担心儿子要了他的命、夺了他的位。现在卫家这么强,自己做皇帝这么久,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对卫家和太子来说,更大的变故是卫青霍去病死了,先是霍去病,后是卫青,年纪轻轻,英年早逝。
对武帝来说,是失去了两名能征惯战的大将,也是放下了心腹大患。
而对卫子夫、刘据来说,是失去了强大的靠山,从此他们的运势就开始走下坡路。

要是卫青霍去病在,武帝还会多多少少顾及或顾忌他们的面子,不会对卫子夫、刘据怎么样,文臣武将们也会收敛一些。卫青霍去病去世,这些人都蠢蠢欲动。
武帝自己开始在卫子夫之外爱王夫人、李夫人,对倾国倾城的李夫人爱得死去活来,简直就是当年对卫子夫的翻版。
对李夫人的兄弟李广利、李延年等等也和对卫青霍去病一样厚待,李广利被封贰师将军,受命攻打西域和匈奴,武帝的目的很单纯,就是要以李家代替卫家,把李广利培养成为第二个卫青霍去病。
对卫子夫当然是冷落了,但是卫子夫能忍。
太子刘据是个好孩子、优等生,听话而乖巧,但是他一则没有培养自己的团队,二则太过善良刚直,不会平衡各种关系,得罪了很多朝臣,而有些嗅觉灵敏、善于捕捉风向的臣子就开始对刘据下手。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是江充,悲剧的是,武帝高度信任江充,认为他是刚正不阿的忠臣。
江充先是以巫蛊为借口搬掉了丞相公孙贺,而公孙丞相不管他自己承认与否,都是卫家和太子一边的重要成员。
江充直将剩勇追穷寇,又把巫蛊之罪嫁祸于卫子夫和刘据。好巧不巧的是,武帝当时久病不愈,江充就说这是巫蛊祸害的。
武帝被戳中软肋,又怕这个疼爱的儿子真的做下出格的事——几乎所有的皇帝既怕没有太子又怕太子害命,刘据出事前已是一个30多岁的老太子,有了儿子又有了孙子。
于是武帝命令江充扩大调查范围,江充要把卫子夫和刘据置之死地,带着木偶进入东宫掘地三尺,当然毫无悬念地挖出了诅咒的小人。
刘据哪里见过这种阵仗,想和父皇说明真相,却被江充阻断了联系。刘据无法自明,只好发兵攻打江充,江充就对武帝说太子谋反,武帝昏了头,派兵镇压这个最疼爱的儿子。

刘据的主力部队都是拥戴他的老百姓,还有他以皇后名义调动的部队,战斗力非常不行。
江充是死了。但是和刘据对阵的还有丞相刘屈氂。刘大丞相在处理这起变故上有私心,不能秉公处理,因为他和已去讨伐匈奴前线的李广利早就约定,要立李夫人的儿子刘髆做太子,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当其冲就是干掉刘据。
刘据打不过,逃匿在乡下,官军搜捕甚紧。武帝并没有下令捕杀太子。但是太子是很多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要太子死,太子死了他们才有机会。
等到他们发现太子行踪时,太子被逼自杀,太子的两个儿子也被杀,漏网的只有一个孙子,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询。
再把视线转回后宫,这里住着皇后卫子夫。她以前是母以子贵做了皇后,现在儿子和太子刘据死了,富贵的依据不复存在,万念俱灰的卫子夫只好自杀。
卫子夫的发迹和破败史就此结束。她的发迹,是因为自己太强太好,脱颖而出,她的破败,也是因为整个家族的成员太强太好,耀眼得被不怀好意的人盯上,她想韬光养晦都不行。

武帝寄希望于李夫人成为第二个卫子夫,可是李夫人早早死了,她的哥哥李广利没能替代卫青霍去病,不但打仗不行,还投降了匈奴,最后死在匈奴。
聪明如武帝,很快识破刘据被害是个大大的冤案,又是盖思子宫又是建望子台,又是把伤害刘据的相关人员灭三族,杀得干干净净来泄愤。
但是这实际上是于事无补的,刘据当然不能死而复生,无奈之下的武帝只能选择幼儿刘弗陵做了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昭帝,直把大汉命运置于不确定之中。

武帝也不必遗憾,即便刘据真的顺利继位做了皇帝,个性单纯的他,也可能应付不了波云诡谲的朝局,是不是能成为一个好皇帝、能不能接得住武帝留下的一大摊子,也未为可知。
可以告慰刘据和武帝的是,刘据的孙子刘询在昭帝后做了皇帝,这就是宣帝。汉朝的昭宣之治,昭帝统治时间太短,只是挂了个名,真正的贡献者是宣帝。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