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抗击匈奴,除了卫青霍去病,还有一支娘子军长期被忽视

八公读历史 2024-04-17 05:58:34

汉武帝打匈奴,靠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名将和他们带领的将士,被忽视的还有一支“娘子军”。

这当然不是说当时有一支由女子组成的部队,而是大批前赴后继的和亲女子。

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个时期,她们的作用甚至强过那些披坚执锐的男人。

男人打不过,才要这些弱女子出场。这是男人的悲哀,也是大汉的隐痛。

匈奴一度很厉害,高祖刘邦不服气,御驾亲征,在白登山被围七天七夜,靠着陈平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才得以逃脱。

还是靠的女人,而且还是敌人的女人。

此后刘邦对匈奴就有点气短,大臣刘敬就献计说,咱们把鲁元公主送去匈奴和亲,再没有女婿打老丈人的道理。

舍得一个女娃,换来一国平安,这是划算的买卖,何乐而不为?

刘敬原名叫娄敬,是有战略眼光的谋士。他以前劝刘邦定都长安,又阻止刘邦和匈奴开战,说匈奴在咱们面前是伪装,展示的不是实力,打了必须。

都关中是对的,刘邦听了他的。不打匈奴也是对的,刘邦没听他的,差点死在战场上。刘邦从前线回来就厚赏娄敬,并赐姓刘,那意思是咱们以后是一家人,生死相依祸福与共。

刘邦比后来的袁绍强,别人说得对就听,哪怕自己没面子,所以刘邦能得天下,而袁绍没戏。

现在刘敬提出把鲁元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刘邦不好不听,不听就输,谁敢不听?

但是鲁元公主最后没有成行,没有成为第一个和亲的大汉公主,而是嫁给了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

这是因为吕后对他哭哭啼啼、恩威并施:死鬼!咱可只有这么一个女儿,她以前因为你吃尽了苦头,你咋这么狠心还要把她送到大漠戈壁去呢?

鲁元没有成为单于的阏氏,刘邦应该还是找了别的女孩,冒名顶替皇室公主,再送给单于。

等到刘邦刚死时,冒顿单于更是肆无忌惮,他给刘邦的遗孀吕后写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求婚信,说你现在死了老公,咱们两家合成一家,从此再无战争、安享太平多好。

这信轻佻无礼,吕后当然大怒,那些没头脑的武将跟着愤怒,跃跃欲试表决心,说要提一劲旅收拾不知天高地厚的匈奴。只有经历过风雨的陈平笑着站出来说,不能打,也打不过,只好服个软。

于是忍气吞声的吕后回复单于的信函就变得客气而温柔起来:我老了,不能服侍单于了,单于英雄,值得拥有更为年轻漂亮的妹子。

吕后光说说当然交不了差,只好继续老公刘邦的办法,源源不断把年轻漂亮的妹子打着皇室公主的旗号送到单于的帐下。

后来文景期间,匈奴对汉朝骚扰频次少规模小,大抵都是这些女子的牺牲换来的。

单于是大漠草原上的英雄,怎么没有识破汉朝李代桃僵的把戏呢?其实这是双方心知肚明的默契。

大汉皇室自然不会把宝贝一样公主送到匈奴去受苦,匈奴懂得这层意思却不说破,一则因为这些姑娘已是精挑细选的中原女子,本是人中极品,比徒有虚名的公主可能还要强一些,二则既然得了便宜,也没有必要再费劲巴拉去做流血牺牲的买卖。

但是,这样换得的安宁,不管怎样,对大汉朝廷都是一种屈辱。

等到武帝时,朝廷积聚起足够的财富,加上武帝自身好强的性格,朝廷决定要通过武力解决匈奴的边患和耻辱。

于是就开始打,打了几十年,带兵的将军立功而又成名的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直打到封狼居胥,迫使匈奴内部分裂。

战事一起,双方撕破脸皮,你侬我侬的和平外交当然就停了,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和亲废止了没有?

可以肯定的是,对匈奴的和亲应该是停了,但是和亲外交并没有完全停下来。

这是因为汉朝的对外关系中,除了匈奴之外,还有西域的诸多国家,比如乌孙、大月氏、楼兰等。

汉朝要打匈奴,它们是争取的对象,不能让它们和匈奴联合来对付自己,或者说汉匈在一边开战,西域哪个国家从背后捅刀子。

于是武帝就派了张骞出使西域,给这些国家送钱财和物资,也讲道义和形势,但是这还不够,张骞回来对武帝说,西域诸国的国王也要和亲。

武帝对此应该是纠结的,停了对匈奴的和亲,却又开启了对西域的和亲,一门心思要做雄主的武帝是不能接受的,也不好对臣民交代。

但是形势比人强,要除掉匈奴这个心腹大患,就要小忍而成大谋,就这样,和亲由对匈奴转向对西域,其中重点是西域最强的大国乌孙。

乌孙的国王已经是个老头子,名叫猎骄靡,武帝给他送过去的是原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

西汉的皇后和真正的公主都很少被史书记载名字,刘细君怎么可能拥有自己的名字?

高度怀疑刘细君不是她的真名,而只是刘家小妹的意思,只是区别于高高在上的比如昭帝的皇后霍成君、宣帝的皇后许平君、元帝的皇后王政君。

刘细君是罪臣之女,家道中落,否则和亲这样的“好事”也轮不到她。

刘细君被称作历史上第一位有姓有名的和亲公主。

她的父亲刘建是有名的荒唐王爷,不但在男女关系之类的私生活上不检点,比如全盘笑纳了父王的妃妾,还搞不同种类动物之间的配种取乐,听说骡子就是他这种游戏的产物,还大节糊涂,竟然大着胆子谋反。

这当然是找死,他本人在失败之后自杀,武帝干脆把他的江都国废除后改为郡县——正愁找不到借口收拾你,你倒好自己往枪口上扑。

作为罪臣之后的刘细君就这样被送到远离都城长安、更为远离中原的乌孙国。乌孙位于今天新疆的伊犁州,当地还立有刘细君的塑像,这是名副其实的远嫁,迎接她的是老头子国王猎骄靡。

武帝对猎骄靡的希望,最高当然是能和汉军联合进攻匈奴,最低也是保持中立。刘细君就是肩负着这样的使命而来。猎骄靡对大汉公主还是敬重的,封她为右夫人。

而在她的对面,就是左夫人。这个左夫人不简单,她是匈奴派来的,可能是真公主也可能是和刘细君一样的冒牌公主。

汉朝要争取乌孙,匈奴也有同样的想法。夹在中间的猎骄靡很为难,只好两边都不得罪,对双方送来的妹子照单全收。

更为难的是刘细君,猎骄靡经常带着左右夫人宴饮,这是高兴的事,但她不高兴的是,自己远嫁他乡,老公是个老头子,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实在是活受罪。

无趣的刘细君写了一首诗,表达了自己的无聊、无奈和无助。

猎骄靡也感知到了小夫人的情绪,要把她嫁给自己的孙子、未来的国王军须靡,这是乌孙、匈奴等胡人的习俗。

但这惊世骇俗的决定吓坏了刘细君:从伦理上说,她是军须靡的庶祖母,怎么可以做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事?她上书武帝,要求改变命运,等来的答复却是“从胡俗”,理由是我们大汉朝正在和匈奴打仗,万不可让乌孙再生变故,你要以大局为重。

刘细君这个可怜的女子,求告无门,孤苦无助,只得又做了军须靡的右夫人,后来还生下一个女儿少夫。

但总是意难平,仅仅在乌孙过了5年,她就香消玉殒了,留下她年幼的女儿和哀婉的故事。

刘细君之后,汉朝和乌孙的和亲继续,将士们在对阵匈奴的前线拼命,“公主”们以另一种形式在为大汉献身。这次的和亲女子是刘解忧。

刘解忧是楚王刘交的后代、刘戊的孙女,他的祖上参与七国之乱,她也因此成了罪臣之后。

按照汉律,父母之罪不及子女,但是家族诛灭、家道破落,她一个女流之辈绝然没有好果子吃,和亲乌孙或许是绝处逢生的选择。

刘解忧比起刘细君,在乌孙的时间更长、经历更丰富,但是对她本人来说,或许更为悲催。

以下是她在乌孙的履历:

首先是接替刘细君继续嫁给军须靡。

军须靡死,她又不得不嫁给军须靡的兄弟翁归靡,这人还是匈奴夫人所生。再嫁小叔子,又是仇敌之子,其中苦楚只有刘解忧深知。

后来经汉军助战,乌孙成为西域最强大的国家。翁归靡决定摆脱匈奴,上书宣帝,愿意以解忧公主之子、大汉外孙元贵靡为继承人,希望继续和汉朝公主结婚,亲上加亲。汉朝皇帝已换成宣帝,他答应以解忧公主的侄女刘相夫出嫁,但是没有成行。

此后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并监视乌孙。翁归靡死后,乌孙人违背约定,改立拥有匈奴血统的泥靡,他是军须靡的儿子、翁归靡的侄子。汉乌联盟就此中止,解忧公主依收继婚习俗改嫁泥靡,生下儿子鸱靡。

再后来解忧公主诛杀泥靡未果,翁归靡和匈奴女子的儿子乌就屠杀死泥靡。乌孙归降大汉成为属国,乌就屠成为大国王,解忧公主的儿子元贵靡成为小国王。

细细算来,解忧公主首嫁猎骄靡,再嫁军须靡,又嫁翁归靡,接着嫁泥靡,嫁了四个靡,成为祖孙四代的夫人,生了两个靡,他们随母是兄弟随父则是叔侄,真是乱七八糟、含冤受屈、忍辱负重。

最后,解忧公主在两个儿子元贵靡和鸱靡死后,上书宣帝要求回国。

这时匈奴已然不再是大汉威胁,西域也纳入大汉版图,宣帝念及刘解忧孤苦伶仃,同意她带着孙子孙女三人回国。

在乌孙50年的刘解忧,以古稀之年回到心心念念的故乡。就这一点来说,刘解忧比刘细君的命运稍好。

刘解忧被称作西汉最伟大的“公主”。

可是刘细君和刘解忧并不是真正的公主,被送去和亲的女子没有一个是名副其实的公主。

说到西汉和亲,人们必然不会忘记后来元帝时期的王昭君。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昭君不是和亲,而是朝廷对已经归附大汉的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的赐婚。

元帝不是好色之徒,他赐婚昭君和单于,也不是受画师受骗,更没有后悔之意。但是昭君出塞,也是为安定边境,其贡献仍然巨大。

梳理下来,有汉一朝,有多少女子和刘细君、刘解忧有着同样身不由己的命运,她们大多没有留下记载,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更不可能有机会和拼杀在沙场的将士们一样功成名就、泽被家人,她们就像草原上的小草一般湮没无闻了。

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千万别遗忘她们的牺牲,她们是另一条战线上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战士。

文中图片都来自网络。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

0 阅读:2
八公读历史

八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