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成器,陶渊明写下一首“骂儿诗”,道尽天下父母的无奈

是勇敢的永 2025-02-20 10:15:17
前言

从古到今,“家训”始终处于很重要的位置。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帝王,还是朝中大臣之类的人物,他们下一代成长得好不好可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某个时期里,这种想法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出来。

陶渊明,这可是咱们都特别熟悉的诗人。他田园诗写得特有名,但从他不少诗文里,咱们也能瞧出他的烦恼、忧虑,还有对子女的关爱与告诫。《责子》这首诗就说出了当时他儿子们是啥状况。那到底是啥状况?陶渊明又是什么态度?

一、陶渊明的“无奈”

陶渊明早期家庭状况还可以,虽说算不算世家大族不好讲,可他祖父当过官,还是太守。陶渊明小时候家庭环境还过得去,但是他父亲去世早,年纪小小的陶渊明就遭遇了家庭的败落。

打这之后,生活就慢慢变得困难了。要说陶渊明最困难是啥时候,那就得提到他二十岁的时候了。他把家里生活的难处写进五言诗里,这就给历史提供了参考,也把自己的情况给表达出来了。

陶渊明打小就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于是就开始了仕途生涯。毕竟得生活,他得行动起来才行。这么多年来,陶渊明老是处在上任没多久就辞官的状态里,而且特别想回家。

那时候的陶渊明,正赶上有机会一展自己的雄心壮志。他才华特别出众,好多人都很赏识他。他,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发展有一些期待,不过,对归隐田园的生活也充满向往。

矛盾之中,陶渊明做过刘裕镇军将军、刘敬宣建威将军等的参军。在这个过程里,他的能力得到了发挥,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了官宦生活的沉重。就这样,在他十几年起伏不定的生活里,他看清了不少事儿,对官宦生活也看得更透彻了。

陶渊明是家里的一分子,就得挑起家庭的担子,也得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他可没少给孩子们爱。而且,陶渊明对孩子们还抱有很大的期望,盼着他们这一代能让家族重新兴盛起来,再现往昔的荣耀。

可陶渊明的想法好像并没有成真,他那五个儿子,在最该好好学习的时候,个个都调皮捣蛋得很。而且这调皮捣蛋的情况还在五个儿子身上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了。

陶渊明有过三次婚姻。他的前两任妻子,都是因为伤病去世的。第一任妻子虽然怀过孕,可没给他留下孩子就走了。他第一任妻子去世的时候,陶渊明可伤心了。

陶渊明三十多岁才有了大儿子,给他取名叫阿舒,那时候陶渊明可高兴了。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很厉害,给他生了四个儿子。不过,这么伟大的一个女人,最后还是被伤病给打倒了。

后来,陶渊明又娶了个老婆,生了第五个儿子阿通。这么说来,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自己基因又那么优秀,怎么想都该有一个能出人头地的吧,可实际上,就是想错。

首先,咱们先瞧瞧长子。在生活之类的各方面,他老是懒懒散散的,往严重了讲,阿舒的懒那可没人比得上。所以,陶渊明对他的期待就降了好多。

后来,他的二儿子好像“心思不在这儿”,对文术之类的一直都没什么兴趣,不过,平常的行为举止倒也还过得去。

陶渊明的三儿子和四儿子一块儿出生的,在学习上特别一致,都不识数,那读书能力也就可想而知。

魏晋的时候,陶渊明写了《责子》,他把自己的态度写进诗里,让自己的情感变化展现出来。从诗句内容来讲,陶渊明是用温和的态度去写的,他还爱着儿子们,所以才做出警示。

《责子》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都是我们会去思考的内容。诗里指出了孩子们的错误,既有满满的无奈,也包含着对孩子的教导。

陶渊明的这一困窘,把大多数父母共有的毛病和那种无奈都给说出来了,就这么成了流传到现在的千古绝唱。

二、时代背景

陶渊明的《责子》诗写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历史状况乱得一塌糊涂,民间百姓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热里,这可是个让人特别痛苦的时期。

表面看起来是这样没错,可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那是满溢着无尽的热情与自由,而且还具备强大的智慧。

没错,就这种乱哄哄的局面,朝堂里的人都紧张得不行。战场那边本就打得火热,局势艰难,这边政治大权还不停地变来变去,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像陶渊明那样的厉害人物可不少,就拿王弼他们来说吧,不但被卷到这些事情里头,而且很可能会被不停变换的政权打压,说不定还会被杀害。

这时候,好多官员之类的人就开始感慨人生没个定数,也把官场上那种苦日子看透了。他们势单力孤的,很多时候啥都做不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就像陶渊明似的,远离朝廷,辞了官回故乡,甚至去过田园生活。

在这个时期,除了这种思想以外,人们在情感方面也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也得到了肯定。

不管是亲情,还是友情之类的,古人们把这些情感生动地写进古文中。这在魏晋时期可是一种很鲜明的特色。

陶渊明就在这样的情境里,把对儿子们的感情写进诗里了。那感情里有慈爱,也有无奈,就这么明明白白地展现出来。而且这种感情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让大家有了一种认同感。

三、陶渊明的诗文

从《责子》《命子》这些诗文中就能发现,陶渊明可重视亲情了。不光是对自己儿子,像妹妹、堂弟啥的,他也写过诗文,而且不同的诗文里表达的态度还不一样。

《责子》这首诗表达的是无奈和失望,而《命子》,则展现出期望。这么一高一低,就把陶渊明内心巨大的落差给表现出来了。

前面咱们说过,陶渊明的家世可不一般,可后来家道就衰败了。他把家族先辈的荣耀写进了《命子》里头,这既给先辈们提供了参考,也树立了一个很棒的榜样。在思想教育这块儿,陶渊明可没含糊,还把其他人的优秀品德加进去了。

陶渊明自己身上会有矛盾,他儿子们身上也有。但不管怎样,成为品行端正的人,一直都是陶渊明看重的事儿。

结语

《责子》这首诗也是这样的。在这件事上,陶渊明挺有包容的态度,他对儿子们的爱一直都没改变,这从给儿子们命名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诗里用词很妙,在严肃的同时还饱含着情谊。

从古到今,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总是很矛盾的。溺爱孩子的情况是有的,但严肃的教导也是非常必要的。有时候,父母得用恰当的方法去教导孩子,这个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就特别关键。

陶渊明的诗文特别精妙,把好多人的心声都给说出来了。

0 阅读:2
是勇敢的永

是勇敢的永

勇敢的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