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如今在哪?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仍然保留着祖上传统

是勇敢的永 2025-02-20 10:07:45
前言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距离现在也就过去了百年,可这些满人,在大众视野里很少露面。

想当年,清军能建立政权,靠的可就是八旗子弟。那现在,八旗子弟都在哪?他们还守着当年的那些传统不?

一、八旗子弟

满族可是女真族的后代,就是以前建立过政权的那个女真族。女真族在金朝全盛的时候,把淮河以北的整个北方地区都给占领了,厉害到都能跟北宋分庭抗礼。可惜,盛极而衰嘛,金朝灭亡之后,这些女真人就开始了第一次迁移。

到元代的时候,这些女真人得活下去,于是就跟汉族还有其他民族的人融合起来了。就像之前灭亡的契丹族似的,打这往后,再想知道女真人具体在哪儿就难。不过他们肯定一直都在,而且开始慢慢往黑龙江、松花江流域那边迁移了。

得说一下,他们大多靠狩猎过活。他们跟蒙古族一样,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和生产的方式和中原地区完全不同,所以后来的人老是讲他们是在马背上把天下打下来的。不过,满族和蒙古人有个不同之处,满族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而是过群体生活的。

咋说,他们后来能建立政权,全靠出了个厉害人物——努尔哈赤呗。大明那时候的统治,真的是乌漆嘛黑的。时势造英雄嘛,这就给努尔哈赤创造了个机会。女真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就这么踏上了抗争之路。

之前就提到过,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战斗力相当厉害,这时候的大明军队,表面光鲜,实则内里一团糟,根本没法跟人家比。后来,为了能更好地统领军队,努尔哈赤就在以前的制度上做了改编。

最初的八旗制度是这么来的,他们信奉“土地、天空、水、太阳”这四个元素,然后就有了黄、红、蓝、白这四种颜色。后来在政治发展的过程里,又在这四种颜色基础上增加了镶黄、镶红等四种旗,这样和之前的四旗加起来就正好是八旗。

打那之后,八旗虽然有一些小变化,可大致的制度并没有变。等到皇太极当上老大,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这时候的军队可不只是满族人了,还有蒙古族和汉族,这样就有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不过,他们的地位可比满军八旗低多了。在满人眼里,这些人都属于其他民族,毕竟老话说得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

就像前面说的,大清能建立靠的就是那些八旗子弟,他们可是大清的大功臣。那皇帝当然应该给他们嘉奖,让他们享有特权。努尔哈赤特别恨汉人,所以他在位的时候民族阶级划分很严重。

那肯定,皇太极当上老大之后就不一样。他心里很明白,民族融合这事儿是躲不过去的,所以,虽然那时候还是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但和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比起来,那可强太多。

这些八旗子弟,就因为他们父辈的荣耀,地位蹭蹭往上升。朝堂还赏给他们老多特权了,就连一些劳动和责罚都能免掉。

时间一长这就有坏处了,这坏处不用讲大家也能明白。这些人开始不求上进了,干脆就成了整天无所事事的公子哥。毕竟他们有着父辈的荣耀当靠山,就算他们干了点啥事儿,朝廷也没法把他们怎么样。

可是,这些人越来越多,这可不是啥好事儿。他们整天啥都不干也就罢了,竟然还在原本安定的京城捣乱,更过分的是还会有欺男霸女的恶行。乾隆瞅着这些人这么纨绔,可忍不了了。就干脆在拉林那块儿圈了一块地,把这些纨绔子弟全给撵走了。

不完全统计显示,去拉林地区的有三千多人。这些人在当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么一来,差不多百年时间人口就能大幅增长。

二、八旗的后裔

日子一天天过去,清朝灭亡之后,这些曾经的满族子弟就彻彻底底成了农民。清朝虽然没了,可他们谁也没忘掉祖上的荣光,没忘掉家族的历史。

当然了,这些人也有自己纪念的方式。特别是在拉林地区,好多村子的名字都是拿旗名来命名的。不过,他们到那儿都已经过去好几百年。现在,他们虽然还记着自己的文化,可满语却不会说了。毕竟要方便生活,要是说满语的话,根本就没法跟外界交流嘛。

乾隆把几大世家的小辈从京城撵走了,赫舍里家族就在其中。这赫舍里家族可是康熙第一任皇后赫舍里皇后的娘家。到这时候,他们已经成了普通老百姓,不过一说起当年整个家族靠着赫舍里皇后和索尼兴盛起来的事儿,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

索额图在康熙那时候可是个重臣。他的第十二世孙,今年都已经是古稀之年。为了适应新中国的生活,他把姓氏改了,改成了何姓。说真的,要是还在清朝统治的时候,他咋着也能混个爵位。

当年特别有名的和珅的后代就在这儿。想当年和珅那可是家财无数,被赶到这儿的时候,和珅还没倒台。可即便这样,他的这些后代也都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里去了。

不过,他们姓氏没改,还姓和。得说一下,这些人现在虽然成了普通老百姓,可他们的习俗还是保留着的。

三、满族习俗

拉林那儿到现在还保留着满清时候的老习俗。就算是年轻的一代,也被老辈人教导了那时的礼仪。特别是在比较重要的几个时候,像过年、结婚啥的,还是得按照以前的老规矩来。

嫁女儿的时候有个习俗叫“领生”,是怎么回事?就是得杀一只黑猪。杀猪之前,要把酒倒进猪耳朵里。要是猪摇头了,那就代表上天认可这门婚事。

还有个叫“妈妈口袋”的习俗。每家要是生了儿子,就得绑一个布条。家族里每添一个儿子,就得绑个蓝色布条或者五彩线。注意,这布条可不能随便放,得放到妈妈口袋里,然后就这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在当地,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家里都有这么一个口袋,这可是他们多年传下来的老传统。不过时代在发展,年轻一代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能接触到好多新鲜玩意儿,这样一来,也许就只有老人们还能记得这些古老的习俗。

有些小习俗和汉族可像了,就像他们正月会吃冻饺子。在东北,正月吃饺子一直都是个习俗。到了五月就得喝豆汁,而且他们可看重家族了,每年大年三十那是必须得回家的。

他们可不只是为了吃那顿团圆饭,还有个特别重要的事儿,子孙后代得祭拜“老影”,这“老影”就是祖先的画像,完了再一块儿回顾家族的历史。

结语

想当年,迁徙过来的就八个大家族,总共才三千人。可是,这几百年过去,他们慢慢发展,都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0 阅读:18
是勇敢的永

是勇敢的永

勇敢的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