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导致诸侯割据混战的西周分封制是中国大一统的源头

向雪评国际 2023-01-16 18:24:06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或者说大一统是历史的主流,可以说是大家的共识。但中国统一于何时,大一统思想产生于何时,却有不同的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公羊传》所提出的“大一统 ”,是战国时代才开始出现的学说,战国以前既无一统的政治格局,也无一统的社会观念。

但其实,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已是统一王朝,中国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思想观念由西周所开创。周代的大一统思想,是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的产物,它源于西周分封诸侯的历史实际及西周封建所造成的三大认同观念: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

西周分封示意图

首先,西周封建和分封制度,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力,使周天子确立了“诸侯之 君”的地位。而周天子“诸侯之君”地位的确立,导致了西周一统政治格局与天子至上政治认同观念的形成。

西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君臣关系的确立和王权的加强,使 周天子在分封诸侯时,能够将周王室统一的社会制度推行到各个诸侯国。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个诸侯国的施行,表现在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诸侯国都要实行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世卿世禄制等;在经济制度方面,诸侯国都要实行井田制度等;在军事制度方面,各诸侯国要实行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及 “三时务农,一时讲武 ”的制度等。周天子与诸侯之间君臣关系的确立、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个 诸侯国的施行,标志着西周政治一统格局已经形成。

其次,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实行,促成了华夏族的形成与华夏族 主体民族地位的确立,而所谓的“华夷之辨”,则是反映了这一历史实际的民族认同。

西周封建之后,受封诸侯国的各族居民经过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文化意识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民族的形成,西周王朝的强大及其对境内和周边民族统治的加强,使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地位得以确立。而西周王朝的非主体民族,则是居于王朝境内和周边地区的“蛮夷戎狄”。华夏族的主体民族地位的确立,使华夏族在西周的民族格局中,成为了主体的、根本的“一 ”,能够统合其他的“多 ”(戎狄蛮夷)而为一体,共同组成了西周统一王朝的民族统一体。 第三,制礼作乐,是西周王朝统治集团为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西周礼乐制度建设的成就,导致了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观念的形成。

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实行,使周礼首先得到了受封诸侯国的认同。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立邦国,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也就把先进的周礼文化传播到了那个地区。西周诸侯受封建国后,又确立了以礼治国的方针,大力地推广周礼文化。周代文化以各诸侯国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使周礼逐渐得到了各国土著居民和周边民族的认同。

西周时期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使周礼文化在西周的文化格局中,成为了主体 的、根本的“一”,能够统合其他的“多”(地域文化 )而为一体,形成西周时期的文化一统格局。而文化一统又是促成政治一统的黏合剂,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催化剂。

总之,在中国历史上,自西周王朝以后,虽然曾经历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宋辽金西夏等几个分裂的时期,但始终没有像欧洲那样,形成多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而是在经过分裂、对峙和融合后,又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王朝。“一统”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而造就中国一统常态的源头就是西周的分封制。

0 阅读:53

向雪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