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到隋唐,统治者往往会颁布一些抑商的法令。如:秦始皇在《琅琊刻石》中明确写道:“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为此,秦王朝强化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的官营垄断,严禁私商插手。同时,将原六国的富商大贾 12 万户从原居住的城市迁徙到西部地区,征发有市籍的商人和商人的子弟去戍边。
到了汉代,汉高祖刘邦即位伊始,就颁布了贱商令,规定:“贾人不得衣丝乘车”,本人及子孙“不得仕宦为吏”。
隋唐时期,统治者又重提汉初的贱商令,禁止工商业者入仕为官,对工商业者的车骑、服饰等作了严格规定,“禁工商不得乘马”,只准穿白衣,不准著黄等等。
宋太祖赵匡胤
但到了宋代,统治者却极为重视商业,不但没有颁布贱商令,而且还颁布了一系列“恤商”的法令,放松对商业的管制,鼓励商业的发展。同时在政治上提高商人的地位,抛弃了自汉代以来奉行的商人及子孙不能入仕的禁律。
那么,宋朝统治者为什么能够打破传统的束缚,重视商业呢?
首先,从宋朝统治者自身来看,赵匡胤是行伍出生,求学时代,不喜爱读书,因此对传统伦理与等级尊卑的关系不太关心,反而对国家利益比较看重,因此,在他和他以后的统治者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放得比较松,给予经济发展的空间比较大。
其次,从统治的客观需要来看,宋代由于冗官冗兵和对外赔款,导致宋代财政支出压力巨大。自宋仁宗庆历问开始,每年人不敷出都达300万缗以上,到英宗治平二年,财政赤字高达1570余万缗。宋王朝在正赋不能满足其统治需要的情况下,不得不重商以敛财,来缓解严重的财政危机,从而也使商品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第三,从社会环境来看,唐朝中业以后,商品经济就逐渐繁荣起来,社会上和思想界重视商业的思想越来越多。如北宋的大文豪欧阳修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无异稧厥趾。工作而商行,本末相表里。”南宋的著名功利学派思想家叶适更是说:“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直接否定了重农抑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