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也“疯狂”:明清时期的庸医为什么那么多

向雪评国际 2023-02-22 04:26:07

读过鲁迅文章《朝花夕拾》的人都知道,鲁迅的父亲就是死于庸医之手的。在《父亲的病》这篇回忆文章中,鲁迅提到了绍兴名医开出的各种奇特药引子,什么河边掘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蟋蟀一对"等等。结果,父亲的病却日甚一日。

鲁迅著 朝花夕拾

父亲缠绵多病、久治不愈的经历不仅影响了鲁迅留学日本时的专业选择,而且还影响了鲁迅对中医的态度。在晚清民国时期,废除中医的呼声盛嚣尘上,鲁迅就是坚决主张废除中医的人之一。

鲁迅的遭遇其实是明清时期很多人遭遇的写照。明清时期庸医的普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历史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的笑话中有很多的反映。明清以前的笑话集中关于医生的零星分布,数量较少,而明清以后,数量增多,如清代游戏主人纂辑的《笑林广记》里就集中地收录了近四十则有关医生的笑话。

《笑林广记》

这些笑话,有讽刺医生医术低下的,如:

有留僧宿书房者,僧适病,迎医视之。医见精室,疑以为房帷中也。及诊脉,遂言经事不调,及胎前产后诸症。僧揭帐,视医而笑。医谓僧曰:“小舍舍,你莫笑,令堂的病凶在那里!”

有讽刺医生对中医基础典籍的无知的,如:

医者见卜之案有《易经》,叹曰:“吾子当学卜,不学医矣。”人问其故,答曰:“彼是《易经》,想定容易,岂似吾家《难经》?”

有讽刺庸医杀人的,如:

小儿苦夜啼,迎医治之。 医用药讫,因留宿。夜半,使童子潜探儿啼止否,还报云 :“小儿不啼,大人啼矣。”医曰:“问大人也要药吃否?”

为什么明清两代的庸医那么多呢?

原来,明清两代对于医学的关注度大为降低,对医学的管理持续衰落。明清两朝没有对业医者的资格审定,也没有建立医疗市场的管理制度。

明代没有继承元代的医学政策,唯一保留的制度是元代医学提举司辖下的“惠民药局”和“医学”,但明中叶以后,药局与医学越发式微,许多机构徒具虚文,没有任何实际功能。医学官员与医生品级上沦为低阶官僚,职能上只能执行相对简单的工作。

入清之后,医政的衰败局势并没有得到扭转,清政府连在各地设立惠民药局的指令都没有下达,也没有管理医疗市场与行医之人的规章。

国家对于医疗事业管控的缺失,造成了地方上复杂而多元的医疗局面。明清时期的医生已渐趋成为一种开放的职业,医者身份多样、只要读书识字、掌握粗浅的医学知识,就可开局行医。

明末来华传教的闵明我曾描述 17世纪中期的中医说:

任何男人都可以当医生,这一点不受控制。医生同时又是药剂师,所以他们探视病人时,要带一名助手背药箱。他们气定神闲地耗完脉,随心所欲地留下药,便拿了钱扬长而去。

由此可见,当时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纯为谋生,医术上没有任何保证的医生。因此,明清笔记、文集等多有对庸医的论述,而部分文人则借助笑话这类文体,用诙谐的笔调来表达民众对他们的嘲弄讽刺。

0 阅读:21

向雪评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