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贵州地区太子参绿色高效栽培秘籍

秦柳钱 2024-11-08 22:02:40

揭秘贵州地区太子参绿色高效栽培秘籍

[基金项目]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2020 年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黄平县 2020 年太子参绿色高质高效项目”(黔财农〔2020〕159 号)

苏 桢

太子参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 [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Pax ex Pax et Hoffm.]的干燥块根,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太子参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的功效,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太子参自 1992 年从福建柘荣引入贵州栽培,由于贵州土壤、气候等环境适宜,太子参发展势头良好,贵州太子参无论在种植规模、技术水平、产地初加工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效。贵州已成为全国太子参主产区,其产量约占全国太子参总产量的 70%。贵州太子参道地产区以施秉县、黄平县、麻江县、瓮安县、都匀市等地为主。但贵州省目前没有较大规模的太子参良种生产单位,良种远不能满足现有种植规模需求,广大药农多沿用无性繁殖自留种,长期自留种造成品种退化、病害日益严重。太子参自引种以来,一直以施用化学肥料、农药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连作障碍和病害日益严重,造成贵州太子参道地产区逐步向外延展。且贵州太子参产业还存在选地、用种、施肥、用药等方面不够规范,绿色、生态化发展重视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推进现有栽培管理方式向绿色、生态、安全方向纵深发展,保护和提升道地产区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结合多年示范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贵州地区太子参绿色栽培技术,以期为贵州太子参道地产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实现生产中减化肥、减化学农药和提升太子参品质、产量,促进贵州太子参道地产区太子参绿色、生态、安全发展。

1 种植地选择

1.1 海拔要求

太子参喜湿润、温和气候,耐低温,怕高温,最佳适宜生长气温为 15~25 ℃,气温持续高于 30 ℃ 则停止生长。贵州地区种植地宜选择海拔 700~1 300 m、略带倾斜的坡地,选择平整稻田种植应做到排水通畅。

1.2 地块要求

太子参喜微酸性(pH 5.5~6.5)的土壤环境,以疏松透气、排水良好、土层深厚(40 cm 以上)、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宜,不宜选择粘性重及低洼积水地。种植地块以未种过太子参的新地为首选,为减少病原,减轻病害和降低连作障碍影响,轮作时间间隔最好在 3 年以上,播前深翻 30~40 cm。且多年生宿根性植物或者辣蓼草、蛇牙草等难除杂草多的地块不宜选用。

1.3 环境要求

种植地要求远离工矿区、垃圾焚烧和填埋区,要求周围大气、土壤、水质未受污染,不能选择土壤重金属、农残超限地块,种植地环境应当持续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2 种参优选

2.1 种参选用

贵州地区太子参栽培在生产上主要采用无性繁殖种参为种源。种源优先选用未发病或发病较轻地块的太子参作为种参留用。种参标准为参体健壮,根茎充实,有须根,以有1~2 个饱满芽头为好,个体粗细、长短相对匀称,参体无损伤、病斑。不宜选用参体有斑点、分叉多、芽头多、纤细的作种参。

2.2 种参采集与保存

在播种前 15~30 d 选择晴天或阴天采挖种参,种参不宜暴晒和长期堆积,可摊放在干燥、阴凉、通风好的地方,防止酒类、油脂污染。也可在 9 月中下旬提前采挖种参,装入干净的透气框或袋中分层放入冷库保存,不宜堆积存放,冷库温度保持在 2~5 ℃。

3 播种前准备

3.1 整地

选好太子参种植地块后,及时对地块中杂草进行人工割除,播种前 10~30 d 将地块中枯死的杂草及杂物清理干净,整地要求做到土块细碎、平整,无枯死的杂草、杂物等。

视晴好天气在雨前提前翻犁土地,一般以翻犁 2 次,翻犁深度 30~40 cm 为佳。通过 2 次翻犁将较大的土块充分整细,使土壤充分熟化,同时经阳光照射有利于杀死部分土壤中的病菌,减少杂草;土壤翻犁后经雨浸润沉实,有利于栽种和太子参出苗。

3.2 基肥选用

生产中以形成有利于太子参生长微环境为目标进行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微生物复合菌剂和补充中微量元素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太子参生长期较短,必须施足基肥,以满足其生长生育的需要。

可施有机肥 300~500 kg/667m 2 或经高温发酵腐熟农家厩肥 1 000~1 500 kg/667m 2 ,富含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复合生物菌剂 2~3 kg/667m 2 ;复合肥 30 kg/667m 2 、钙镁磷肥25 kg/667m 2 、钾肥 10~15 kg/667m 2 ,铁、硼、钙、镁、锌中微量元素水溶肥 15~20 kg/667m 2 。基肥于播前 1~3 d 将有机肥与生物菌剂拌湿充分混匀,中微量元素肥与其他化肥拌湿混匀分别装袋备用。

3.3 种参处理

种参处理可对作物种传和土传真菌病害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处理前需进行初次筛选,剔除不适宜的种参。种参可用 2.5% 咯菌腈或唑醚·甲菌灵等种衣剂对水喷雾包衣,边喷雾边翻动,使种参均匀着色后摊放在阴凉处晾干待播;也可用高锰酸钾 500~800 倍液浸种 50~60 min,浸泡时消毒水刚淹过种参即可,浸泡完后取出摊放在阴凉处晾干待播。种参处理时需严格按照药物推荐量、使用方法使用,严禁超浓度使用,以免造成药害影响种参出苗。

4 播种

4.1 栽种时间

贵州地区太子参最佳播种时期为 10 月下旬至 12 月下旬,高海拔地区适当提前半月播种,低海拔地区可适当晚播。

4.2 基肥施用

播前可用农业机械在已整好的土地上按照厢宽 85~90 cm,沟宽 25~30 cm 顺坡开厢,较大平整地块需要开“十字”沟或“井字”沟。将准备好的基肥均匀撒施在厢面,用农器具将基肥与厢面的土壤耙平,使肥料与泥土充分混合。

4.3 播种天气

太子参播种应选择在晴天或阴天进行,播种时要求土壤湿度以土壤松散、不易结块成团为宜。

4.4 播种方式及密度

合理密植,精细播种。将处理好待播种参以芽头间 6~8 cm 的距离沿厢向顺序摆放,种参用种量一般在 45~55 kg/667m 2 (种参1 900~2 100 株/kg),播种密度为9 万~10 万株/667m 2 。人工摆种时再次将无芽头、折断、有斑点的种参剔选弃用。播种后及时覆土,覆土 3~5 cm 为宜,使厢面微微呈龟背形。根据太子参喜温和湿润环境特点,露地栽培可适当与玉米、桑树、经济林果等高秆作物套种,可增加土地产出和收益。太子参与其他作物套种时,其他作物种植密度不宜过大,种植密度一般不超过净作播种密度的 50%为宜。

5 田间管理

5.1 杂草管理

太子参栽培时杂草管理不当会极大影响产量。太子参一般于 2 月中旬出苗,10~15 d基本齐苗,海拔较高地区晚出苗 15~20 d。此期间部分杂草已出土,应采用人工除草,生产中不施用化学除草剂;人工除草掌握见草就拔、除早、除小、除尽的原则,杂草清除不及时,待杂草生长旺盛、根须较多时清除杂草易伤到太子参须根,影响其生长和产量;清除杂草应在露水干后进行,避免病害人为交叉传播。太子参生长期需除草 4~6 次,半月 1 次,5 月下旬后厢面可停止除草,若杂草生长旺盛影响太子参生长,可采用机械割除超过太子参茎叶顶端的杂草部分。

5.2 肥水管理

对苗壮、叶片嫩绿、长势旺盛、基肥充足的地块在苗封垄前可用复合肥 20~25 kg/667m 2 追肥 1 次。对地力瘠瘦、基肥不足、苗期分枝少、苗架弱的地块,可用氨基酸类叶面肥+碧护对水进行叶面喷施,7~10 d 喷施 1 次,连续喷 2 次;齐苗时用尿素 15~20 kg/667m 2 追 肥 1 次 , 第 2 次 追 肥 可 用 复 合 肥20~25 kg/667m 2 在苗封垄前施入。太子参喜湿怕涝,在整个生长期内,雨季要注意田间排水,确保雨水的通畅排出 。

5.3 病虫害绿色防控

5.3.1 防控原则 由于市场上暂无登记用于太子参的专用农药,因此可选用登记在其他作物上农药参照施用,但须遵循绿色、生态、安全施用原则,优先采用生物、物理的绿色防控技术和高效、低毒生物农药,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化学农药。太子参田间病害多表现为多种病害混合发生,在必要使用化学农药时,可在发病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谱型复配杀菌剂,使用低剂量进行防控,减少施用次数,有效降低化学农药带来的安全风险。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在中药材上限制使用的其他农药和壮根灵、膨大素等生长调节剂 。

5.3.2 太子参主要病害 太子参病害较多,虫害较少。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猝倒病、叶斑病、紫纹羽病、霜霉病、根腐病、白绢病、黑斑病等,且多为真菌性病害。病毒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 3 — 5 月,进行药物防治时注意一起防治蚜虫。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4 — 5 月是叶斑病高发期,阴雨后高温高湿会促进病害发生。紫纹羽病主要危害太子参根系,红褐色菌丝在根茎表面纵横交错成网状,5 — 9 月是紫纹羽病发生期。根腐病主要危害根块或根茎部,发病时期为6 — 9 月。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发病时期为 4 — 6 月。白绢病以土传为主,主要危害太子参植株根茎部,该病菌能以菌核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 5~6 年,菌核可随病土、流水和种子传播,在 30~35 ℃ 高温高湿环境中易造成流行传播,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 4 — 5月。霜霉病在田间湿度和昼夜温差较大环中易发生,流行发病的适宜温度为 20~24 ℃,主要危害太子参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期叶片呈淡黄色,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 4 — 5 月。

5.3.3 太子参主要病虫害防治时期 2 月下旬至 3 月上中旬主要做好立枯病、猝倒病和地老虎防控。3 月中下旬至 4 月上中旬重点做好病毒病、叶斑病、黑斑病等真菌性病害防控。4 月中下旬至 5 月上旬,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应做好紫纹羽病、霜霉病、白绢病、根腐病等病害防控。

5.3.4 主要病害防控措施 针对贵州地区太子参栽培生产中常发生的主要病害,主要以优先选用抗病良种或不带病源的种源;做好栽培种源消毒杀菌处理;针对有白绢病等土传性病害的地块,做好土壤消毒,同时与其他作物至少轮作 3 年以上,有条件可进行水旱轮作;生产上采用增施有机肥、微生物菌剂和补充中微量元素肥,不断降低化肥施用量;掌握病害发病规律和发病时期,结合苗期气候、降雨等条件,提前作好生物、物理的绿色防控技术处理,有效减少化学农药在生产中施用;加强田间雨水排灌管理,避免积水;连续干旱时间半月以上有条件的要及时浇水等绿色防控综合措施为主。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可用 5% 氨基寡糖素+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 倍液,每隔 7~10 d 喷药1 次,连续防治 2~3 次;叶斑病在发病初期可用苯甲·嘧菌 20 mL/667m 2 +25% 吡唑醚菌酯 20 mL/667m 2 对水 30~40 kg 进行叶面均匀喷雾,每隔 7~10 d 喷药 1 次,连续防治2~3 次;预防紫纹羽病可在播种前用 40% 多菌灵胶悬剂 300 倍液浸泡参根 30 min,晾干后播种;紫纹羽病发病初期可用 60% 多菌灵盐酸盐 800~1 000 倍液灌根;白绢病发病期可用 12.5% 烯唑醇 2 500 倍液或 50% 甲基托布津 1 000 倍液喷淋病株;霜霉病发病初期可用 72% 烯 酰 ·丙 森 锌 可 湿 性 粉 剂 120~150 g/667m 2 或 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0~75 mL/667m 2 对水 30~50 kg 均匀喷雾,每隔 7~10 d 用喷药 1 次,连续防治 2~3 次;根腐病发病初期可用 30% 精甲恶霉灵 1 500~3 000 倍液或 50% 甲基托市津 1 000 倍液浇灌病株。

6 采收与加工

6.1 采收

贵州产区采收时期主要集中在 7 月中旬至 9 月上旬。6 月下旬至 7 月上中旬太子参茎叶枯黄时(除留种地外)视晴好天气可及时采收,采收前将地里杂草清理干净,将采收好的太子参及时装入干净箩筐或袋中运回,由于当季气温较高,不宜存放,应及时加工。

6.2 加工

生晒:将太子参用清水洗净,沥干水后直接铺晒在干净的地面,利用阳光进行生晒,晒至 6~7 成干时,用机械搓揉去须,再进行铺晒,直至太子参晒干、脆(能折断)为止,去根须、杂物后装袋保存于干燥通风处。

机械烘干:利用清洗、烘干一体机将太子参洗净烘干至 6~7 成干时,搓揉去须后再次进入烘干机直至烘干,去根须、杂物后装袋保存于干燥通风处。

7 留种地的选择和管理

7.1 留种地的选择

因生产上太子参多采用无性繁殖方式栽培为主,该栽培方式易给土传性和种源带病带来传播机会,为减少和降低病源,应在新地进行无性繁殖,或选用长势良好,发病率低的地块作为预留种地,留种地块渗水性要好,不能积水。避免将管理差、发病较重、产量低地块作为太子参种源留种地。

7.2 留种地管理

留种地块太子参茎叶枯黄死棵后可停止田间杂草管理,在高温季充分利用杂草保持田间湿润,但应注意田间排水,此期间要格外重视根腐病的危害,须经常观察留种地种参是否有根腐病发生,如有发生及时采挖种参,放入冷库保存。种参采挖前 1 周将杂草、杂物清理干净,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和种参采挖。

0 阅读:1
秦柳钱

秦柳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