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互联网上进行线上医疗咨询为很多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就审结了多起医生起诉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法院认定,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姓名权,判决平台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如今,提供免费健康咨询的网络平台有不少,在搜索引擎输入“免费健康咨询”等关键词,会立即跳出多家免费健康咨询平台。这些平台名义上提供“免费”服务,但实际暗藏玄机,如北京互联网法院近日审结的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冒用医生名义在线提供健康咨询案件,就是玄机之一,该平台移花接木的行为,暗藏着“双重”侵权、非法牟利等问题。
这类案件中,原告均系北京各大三甲医院医生,他们偶然发现某健康咨询服务平台有大量以自己名义提供的健康类回答,且问答中含有明显超出正常寻医问诊答复范围的内容,如声称蜂胶能治干燥综合征,易使公众对原告的执业水准及职业道德产生质疑,造成对原告品德、声望等的负面影响,法院判决该平台侵害原告的名誉权、姓名权,有理有据。
被告(即涉案平台)在抗辩中透露了其“移花接木”的玩法,即平台上发布的原告信息及问答内容是从网络上获取的。这一信息表明,某些平台健康咨询并不是真医生真专家在提供服务,而是平台方胡乱拼接而成。即便平台方发布了免责声明,但难以掩饰已经对原告医生构成的侵权事实。也就是说,涉案平台“移花接木+免责花招”终结没有如愿。
接下来,涉案平台将为自己的侵权行为,付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代价。实际上,涉案平台不仅侵害了原告医生权益,同时还侵害了相关消费者合法权益。因为平台冒充真医生真专家提供咨询服务,且答复的内容充斥着商业图谋,即以虚假信息故意误导消费者购买保健品,被误导的消费者权益被侵害,也可以通过投诉、起诉进行维权。
毫无疑问,消费者在网上咨询健康问题时,对三甲医院的医生很信任,因为医生的姓名、照片及单位职称等信息很具体,看上去很真实,加之相信医生专业能力和道德,或按照“医生说法”去购买推荐的保健品。但这种网上问答内容却是虚假信息,是平台冒充医生提供咨询服务,严重误导消费者。如果平台方从推荐的保健品中获利,或涉嫌诈骗。
涉案平台声称,免费为公众、医院和医生等用户提供网络服务。这可能是表面现象,因为平台日常运营需要相关成本支出,其通过移花接木推荐保健品,也让人怀疑“免费”背后暗藏利益图谋。所以,应该将其冒充医生名义推荐保健品视为虚假广告,声称保健品能治病也是违法,可依据《广告法》《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法规予以行政处罚。
进而言之,涉案平台移花接木等行为,不仅侵犯原告医生的名誉权、姓名权,也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此,原告医生通过司法维权,对侵权者是重要一击。被误导的消费者也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相关执法部门可依法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司法机关也可建议行政机关介入调查予以处罚,并对这类平台加强日常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