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郑维山在弥留之际对身边人说:“我只是党的一个普通老兵,打了些仗,得了点荣誉。”但回顾他的一生,那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从烽火连天的战场,到和平建设年代,他始终将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扛在肩头,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不得不提的是在兰州战役中,63军军长郑维山在街头巡查发现俘虏中出现了一个眼熟的军官,“站住!”郑维山猛地大喝一声,接着他说道:“血债要用血来还。”
这位军官是谁?为什么郑维山会对他眼熟?
郑维山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成长
郑维山的童年远没有寻常孩子那般无忧无虑。他的父亲是一位老党员,积极投身黄麻暴动,为革命事业倾尽全力。在父亲的影响下,年幼的郑维山心中早早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每当父亲有任务,小小的郑维山便成了得力助手。在郑维山15岁那年,一群凶神恶煞的当地反动派闯进村子,四处抓人。郑维山的父亲和叔叔不幸被他们盯上,被粗暴地捆绑起来。
“你们放开我爹和叔叔!”郑维山哭喊着冲上前,却被无情地推倒在地。他眼睁睁看着父亲和叔叔被带走,不久后,父亲和叔叔被残忍杀害的噩耗传来。
郑维山遭受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可也正是这份仇恨,让他投身革命的决心更加坚定。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亲人报仇,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到底。
怀着满腔热血的郑维山加入了红军,部队领导见他机灵又勇敢,便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徐向前的传令兵。见到徐向前,郑维山紧张得手心冒汗,胸脯却挺得高高的,大声说道:“我一定会认真完成您交给我的任务!”
徐向前看着眼前这个朝气蓬勃的少年,觉得很有自己当年的冲劲:“好小子,以后有啥不懂的,尽管问我。”从那以后,徐向前对郑维山的成长关怀备至。
行军途中,只要稍有空闲,徐向前就会把郑维山叫到身边。他拿出一本破旧的识字课本,指着上面的字,耐心地教:“这个字念‘党’,咱们红军都是为党和人民打仗的。”
在徐向前的精心培育下,16岁的郑维因作战勇敢、指挥得当,从普通士兵晋升为班长,不久后又升任排长。到了18岁时,郑维山已经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被任命为团政委,凭借出色表现,他又成为27师政委。
因其远超同龄人的军事才华与强大战斗力,郑维山成了众人眼中“少年英才”的代表。
郑维山坚守阵地展开激烈战斗
1936年,红四方面军曾在张国焘的错误指挥下,南下川康,却遭遇重重阻碍,损失惨重。
“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必须北上与中央会合!”红四方面军内部许多将领纷纷发出这样的呼声。在指战员的强烈要求以及形势的逼迫下,张国焘不得不放弃南下计划,率部北返。
10月的甘肃会宁,红四方面军终于与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胜利会师。会师的那一刻,战士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相互拥抱,欢呼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
两军会师以后,中央军委高瞻远瞩,制订宁夏会战方案,即命红四方面军及随同长征的一部,由甘肃靖远县虎豹口西渡黄河,同红一方面军共进宁夏,打开同苏联的通道,从而开拓全国反日斗争的新局面。
然而,张国焘却妄图再次干扰中央的正确决策。他不顾大局,固执己见,对西渡黄河及宁夏战役计划诸多抵触,甚至试图另立“山头”,这给整个作战部署带来了极大的混乱。
由于张国焘的干扰,后续的部队配合、物资补给等方面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这次宁夏战役最终未能按计划取得胜利,红军不得不面临更为艰难的局面。
1936年11月,踏入河西走廊的红军将士们,在复杂严峻的局势下,组建成了西路军。这支部队由原红四方面军总政委陈昌浩出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兼总政委,徐向前担任总指挥,王树声为副总指挥。
彼时,西路军肩负着打通国际通道、获取战略物资援助的重要使命,在河西地区艰难推进。可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快就被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和马步青兄弟盯上:“什么?红军占了河西走廊?这可不能忍,决不能让他们在咱们地盘上撒野。”
恰在此时,蒋介石的指令也到了,要求他们全力“围剿”红军。这对军阀兄弟更是来了劲,迅速召集青海军队以及民团。马家军凭借着人多势众和对当地地形的熟悉,步步紧逼,西路军被迫不断辗转撤退,最终无奈进入了祁连山中。
队伍中弥漫着紧张与凝重的气息,每个人都深知局势的危急。这时,郑维山站了出来,他转身看向师长熊厚发没有一丝犹豫:“师长,我要留下来,和您一起打击这帮敌人!咱们不能就这么一直被追着跑,得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熊厚发看着眼前这位并肩作战的战友回应道:“好!咱就和他们拼了!”做出决定后,郑维山和熊厚发迅速组织起留下来的部分部队。
街头巡查,发现俘虏中一军官很熟悉
战火中,一名马家军军官挥舞着手枪,凶恶地指挥士兵冲锋。在他的驱使下,无辜的红军战士们惨遭毒手,郑维山见状,他的心难受极了:“我要和他们拼了!”说罢,便不顾一切地要冲上去。
警卫员见状,眼疾手快,一把死死抱住他:“不能冲动!咱们得留着命,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啊!”郑维山用力挣扎着,愤怒让他失去了理智。警卫员连忙劝阻:“您冷静点!咱们以后有的是机会报仇!现在得先活着!”
最终在警卫员的掩护下,郑维山开始艰难地撤离战场。穿越重重封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一步一步艰难地返回了延安。
当兰州战役刚刚结束,硝烟还未完全散尽,担任63军军长的郑维山带着警卫员在街头仔细巡查。忽然,郑维山的目光定格在了一群俘虏之中。人群里有个军官模样的人,身形有些佝偻,眼神闪躲。
仅仅一眼,郑维山便觉得此人十分眼熟。他心中一震,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迅速走到那军官面前。待仔细看清对方的面容,郑维山转头对身旁的警卫员命令道,“把他给我带出来!”
警卫员一把揪住那军官的胳膊,将他从俘虏队伍中拽了出来。随后,郑维山带着警卫员和那名军官大步朝着军部走去。到了军部,郑维山看着那军官问道:“还认得我吗?”
那军官此时早已吓得脸色惨白,双腿发软,“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军长,饶命啊!我有眼不识泰山,求您高抬贵手!”
“血债要用血来还!你残害我战友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今天?”军官瘫倒在地,还在不断求饶,但郑维山心意已决,转身对警卫员说道:“依法处置,给牺牲的战友们一个交代!”
1949年9月1日,军法处对这名马家军军官进行了枪决,为那些无辜的战士们讨回了公道。
1988年的一天,郑维山如往常一样,前来医院进行例行检查。结束后,医生发现郑维山的肺部有一块明显的阴影,情况十分棘手。郑维山敏锐地察觉到了医生的异样便问道:
“大夫,是不是查出啥问题了?别瞒着我,有什么就直说吧。我这一生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枪林弹雨都走过来了,这一点小病吓不到我的。”
医生有些犹豫,最终还是说:“郑老,您的肺部有一块阴影,情况……不太乐观,需要进行手术。”郑维山听后脸上的神色并未有太多变化:“好,那就听你们的安排。大夫,你们放心大胆地治,我相信你们!”
手术结束,郑维山被推回病房。仅仅过了三天,这位刚经历大手术的老人竟缓缓掀开被子,试着下床。这一幕,让医生和护士们都大为震惊,连呼是个奇迹。
然而一年后郑维山的病情突然复发,情况危急,他的家人将他转往301医院进行更深入的治疗。2000年5月9日,郑维山的病情急剧恶化,终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