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张玉凤迈入毛主席纪念馆的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四周墙壁上挂着的黑白照片。然而张玉凤的目光却被一件毛主席的衣物所吸引。
随后张玉凤将工作人员叫来,生气地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你们平时就是这么保养的吗?”工作人员听后十分委屈,随即向她说了原因。
张玉凤是谁?她和毛主席是什么关系?她又是因为什么事批评工作人员呢?
获得专列工作机会
张玉凤出生在黑龙江省的一个贫困家庭,她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生活艰难,常常因为温饱问题而烦恼。到了小学毕业的那一年,家庭的经济状况让她不得不面临残酷的现实——缺乏资金,无法继续上学,只能选择提前进入社会。
毕业那天,张玉凤看着其他同学一脸兴奋,自己心中却充满了无奈和失落。就在这个时候,同学过来叫她:“玉凤,我们明天去中学报名吧!”
“我……我不能去。”张玉凤低下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家里需要我去工作。”就这样,年仅14岁的张玉凤早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一天,村民们聚在一块,谈论铁路部门招工一事。
回到家后,张玉凤迫不及待地告诉母亲这个消息:“铁路局正在招乘务员,我想去试试。”“玉凤,你还小,铁路工作会很辛苦,更何况离家远……”母亲虽然心中不舍,却也知道女儿的决心。
张玉凤努力劝说母亲:“可这也是一个机会啊!我想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最终在她的不懈坚持下,母亲同意了。
张玉凤报名参加了面试,尽管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她还是努力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几周后,她没有想到,自己真的接到了铁路部门的录用通知,成为了一名铁路旅客列车的乘务员,而且还能跟着列车去北京。
1960年,张玉凤被调到毛主席专列上担任工作人员。尽管年纪尚轻,但她总是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踏上专列,那种新鲜而又紧张的感觉让她无法平静。
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只见他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仿佛没有任何距离感。
“你好,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啊?”毛主席对她说,声音低沉却温和。
张玉凤因为过于兴奋,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最后毛主席身旁的汪东兴代替她说道:“主席,她叫张玉凤。”
“年轻人要多学习,多观察。”
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1970年,张玉凤已经在专列上工作了10年。这天,领导人突然找到张玉凤:“主席这边人手不够,需要你去毛主席身边协助工作。”张玉凤有些犹豫:“我……我能行吗?”
领导人笑着拍了拍张玉凤的肩膀,说:“没问题,你工作这么久了,能力没问题,去吧,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就这样张玉凤被调到毛主席身边。
1974年,毛主席将机要秘书一职交给了张玉凤,但是张玉凤对此很担心。毛主席看出了张玉凤的心思便问道:“玉凤,感觉怎么样?”
“我……我有点紧张。”张玉凤低下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
“没关系,所有人刚开始都会这样。”毛主席眼神中透露出包容与理解:“其实,做我的秘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张玉凤抬起头,“真的吗?那我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最主要的是守纪律,工作上有时候会很忙碌,但只要按照流程来,及时汇报,沟通顺畅,就不会出问题。”
“我明白了,我一定会尽力的。”
“还有,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毛主席鼓励地说道:“沟通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一起成长。”
张玉凤感受到毛主席的温暖与支持,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谢谢您,我会尽力而为,让您满意的。”
看到毛主席衣服发霉,张玉凤怒斥工作人员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张玉凤悲痛万分。离开中南海后,张玉凤重新回到铁路部门工作,尽管每天都很忙,但他也没忘记每年都去看看毛主席。
1999年,张玉凤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韶山毛主席纪念馆,没想到却发现主席曾穿过的衣服上沾满了霉菌。她十分生气,当即提高声音说:“负责的同志请过来一下!”
几名工作人员听到呼喊,快速走到她面前。张玉凤指着那些污迹斑斑的衣物怒道:“你们是怎么保存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工作人员听到她的话,脸上露出了一丝委屈,结结巴巴地解释:“我们……我们一直尽量维护这些遗物,但由于环境湿度较大和经费问题,有些物品难免出现问题。”
此时,另一位年长的管理人员走了过来:“非常理解您的感受,我们会立即安排对这件遗物进行专业的清理和修复。”
张玉凤稍微平息了一些情绪,离开纪念馆的时候,越想越觉得对不起毛主席,于是将自己的10万存款交给纪念馆,并强调说一定要保护好毛主席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