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一天,毛主席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陈明仁的信件。在信里,陈明仁说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申请离职回故乡长沙休养。毛主席沉吟片刻,下了两道命令:“陈明仁的一切待遇照旧。”
陈明仁是何许人也?为何毛主席对他如此重视?毛主席下的两道命令是什么?
对日作战热情高涨
陈明仁不仅和毛主席是老乡,还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员。黄埔军校的学生,历来都是蒋介石的精英将领、嫡系人才。第一期的学员更是成为国民党的中坚力量,他们撑起国民党的半壁江山。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陈明仁参加了东征和北伐。在战斗中,陈明仁表现英勇,指挥得力,以少胜多的优秀战绩让大家刮目相看。让陈明仁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一致肯定,他一步步地升职为连长、营长、团长。
陈明仁性格耿直,为人倔强,从来不会趋炎附势,更不会专营权利。他的直属上司对他不满,经常压制陈明仁,但陈明仁没有灰心,而是继续努力,他在国民党队伍中的升迁靠的都是自己的实力。
1934年,蒋介石发现了陈明仁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他还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蒋介石有意笼络陈明仁,调他去庐山军官训练营学习,从此陈明仁走进了国民党政权的中心。
抗日战争期间,陈明仁亲眼目睹日军的侵略行径,身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身为一名热血男儿,他主动请缨到九江地区对日作战。这时的陈明仁已经是统率1万多人的师长了,他率领部下直奔江西九江,准备和日军一决高下。
当时九江的战况不容乐观,面对日军的强势攻击,许多正规军都抵挡不住,纷纷败下阵来。一部分重要的阵地失守,抗日防线一度被打开。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陈明仁对麾下的弟兄们振臂高呼:
“日军打进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国家在流血。我们身为军人岂能不管?为了国家的安危,我们要与日军决一死战,与九江共存亡!”
士兵们被陈明仁的话语鼓舞,高呼:“誓与九江共存亡!”
在战斗中,士兵们不顾危险,奋勇杀敌,打出了中国军队的气势,抵抗了日军一次次的进攻。经此一战,陈明仁率领的一个师一跃成为国民党的王牌军。
蒋介石有意重用陈明仁,可是国民党内部党争激烈,陈明仁又太耿直,成了党争的牺牲品,被蒋介石冷落一段时间。陈明仁知道只有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堵住小人的悠悠之口。他请命奔赴广西对日作战,终于离开的纷繁复杂的权力中心。
桂南会战中,陈明仁率军与日军激战7天7夜,终于攻下日军的阵地,全歼日军装备精良的中村正雄旅团,立了大功。随后他率部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昆仑关,和日军进行殊死搏斗。
陈明仁手下大部分士兵都牺牲了,只剩下少部分人坚持战斗。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很多将领都因指挥不当受处分,唯有陈明仁和他的部队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
陈明仁的骁勇善战,使国民党内部的官僚对他很不满。他们不遗余力地向陈明仁投射暗箭,将排斥他、打压他做到极致。陈明仁在权力中心的惊涛骇浪中飘浮不定,多次搁浅。陈明仁痛恨这些不作为的官僚,却又无力改变现状,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中。
从对蒋介石愚忠到率部起义
对于蒋介石,陈明仁一向是最忠实的拥护者。可是他没能看穿蒋介石的伪善,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仍旧选择一味地愚忠,这是陈明仁性格上的弱点。
内战爆发时,陈明仁虽然对向共产党开战有诸多不理解,却依旧听从蒋介石的调遣,前往东北同解放军作战。
四平之战,陈明仁倚仗天时、地利,打败了林彪率领的部队。陈明仁因此获得蒋介石颁发的勋章,得到嘉奖。后来陈明仁被蒋介石派驻到长沙,准备死守湖南。
此时的蒋介石,已经因国内战场的失利仓皇逃往台湾。“统帅”已经逃亡,自己却还在遵守他的命令,这让陈明仁和部下十分迷茫,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眼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解放,国民党只是强弩之末,对整个战局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陈明仁回到故乡,看到的是父老乡亲期盼和平的眼神,还有士兵们期待的目光。他第一次对蒋介石的命令产生了怀疑,他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随着共产党在全国范围的节节胜利,党中央和毛主席的目光都投向了几个还没有解放的城市。毛主席认为:“全国解放的趋势是必然的,如何不动用武力,和平解放北平城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首当其冲就是北平和平解放的问题,毛主席知道,北平有着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有数不清的的珍惜文物建筑,有翘首期盼和平的黎民百姓。如果能使北平和平解放,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当时国民党镇守北平的是傅作义部队,傅作义看到北平周围都已经解放,北平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在自己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共产党还愿意坐下来,和自己商谈和平解放的事宜,傅作义动心了。
傅作义看到了共产党和平解放的诚意,也不想让历史悠久的北平城毁在自己手中,更不愿意自己成为千古罪人。于是他下决心和平起义,解放北平。
北平的一举一动,牵动着远在湖南的陈明仁。陈明仁的老师程潜,一心想和平解放长沙,他将这个想法说给陈明仁听。可是陈明仁心中有顾虑,四平之战,陈明仁和共产党结下血海深仇,他担心共产党秋后算账。
当看到傅作义起义,共产党对傅作义的态度后,陈明仁十分羡慕。他有些后悔当初在四平之战的所作所为,懊恼地说:“早知今日,悔不当初!”陈明仁终于下定决心,与程潜一起联系长沙的地下党,决定和平起义。
毛主席关心着家乡解放的问题,也了解陈明仁的顾虑。为了让陈明仁安心,毛主席通过民主人士章士钊,辗转向陈明仁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使陈明仁坚定了和平起义的决心。
1949年8月4日,陈明仁和程潜宣告起义,历史在湖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陈明仁请辞,毛主席下达两个命令
陈明仁起义后来到北京见到毛主席,会面中,陈明仁有些愧疚,不敢直视毛主席的目光。毛主席微笑着说:“你以前是在国民党的船上,我们不同船,大家各为其主嘛!”
毛主席的和蔼亲切,让陈明仁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陈明仁这才真正明白,共产党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那就是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回想起蒋介石的所作所为,凌驾于人民之上作威作福,如何与毛主席相提并论啊!
陈明仁发誓要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他的部队编制成解放军,他成为一名真正的解放军战士,他感觉自己获得了新生。
建国后,陈明仁一直在部队建设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对革命一片赤诚。党和毛主席也一直关心着他的工作和生活。
1969年,陈明仁请求离职回长沙。毛主席尽管有不舍,但还是下达了两道命令:
“陈明仁的一切待遇照旧,所有事都按照北京的标准执行;中央的文件要及时送给他看,一些重要的会议他还是要出席的。”
毛主席对陈明仁的关心让他特别感动,毛主席日理万机,却依旧挂念着陈明仁,陈明仁不由地发出感慨:“我一生做了很多错事,唯独做对了这一件事,此生无憾了。”
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