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于贞观四年(630年)的杜如晦为什么能与房玄龄齐名?

鬼说天下 2024-11-06 19:34:59

对唐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唐朝初年有一对杰出的宰相组合被称为“房谋杜断”,唐梁文昭公房玄龄、唐莱成公杜如晦被视为与“千古帝范”唐太宗一起缔造“贞观之治”的千古贤相。后世公认的唐朝名相第一梯队就是“前有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宋(姚崇、宋璟)”。

贞观二年(628年),杜如晦出任检校门下侍中兼吏部尚书,在贞观三年(629年)任尚书右仆射。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去世,享年四十六岁,当了不到三年宰相。与之相比,房玄龄当了二十二年宰相。既然如此,杜如晦为什么能与房玄龄齐名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大业十三年(617年),杜如晦通过房玄龄的举荐进入秦王府(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从征伐,常参帷幄机秘)。“玄武门之变”前夜,杜如晦与房玄龄“协判大计”。可以说杜如晦与房玄龄的开国之功是相等的,但杜如晦的千古名相之名还是来自于贞观时期的功绩。

由于李渊的无能、短视和懒惰,唐太宗登基后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李渊为了快速入主关中和对抗军功集团而滥发官爵,导致唐朝当时机构臃肿、封王过滥,出现了一批与开国气象相悖的利益集团;第二是因为属于前隋派和图省事的性格,所以李渊几乎照搬隋朝的全部制度,包括缺陷。

正因如此,唐太宗登基后立刻开始推行包括削减封王、裁撤官员、优化制度、打击既得利益集团在内的改革。根据史书记载,贞观改革的负责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台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鉴于杜如晦是吏部尚书和“杜断”,杜如晦在贞观改革中的功绩可能还高于房玄龄。

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的灭亡标志着贞观初年的改革圆满成功,而杜如晦也在这一年溘然长逝。虽然杜如晦只当了不到两年的宰相,但对“贞观之治”最重要的贞观初年改革是由杜如晦主导的,可谓居功至伟。正因如此,杜如晦与房玄龄齐名,都是唐朝名相第一梯队的代表人物。

0 阅读:124

鬼说天下

简介:余致力于胡侃中外诸般门类十余年,望与诸君共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