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东汉历史的《后汉书》为什么成书于南北朝而不是三国两晋?

鬼说天下 2024-11-18 16:48:10

了解史书的朋友们应该知道,古代修史的惯例之一是后人为前朝修史,比如记载西汉(包括新朝)历史的《汉书》是东汉的。而出于构建新朝合法性的目的,为前朝修史的朝代往往在时间上都紧挨着前朝,比如《三国志》成书于西晋、《隋书》成书于唐朝、《明史》成书于清朝等等。

按照上述的古代修史惯例,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应该成书于三国时期。就算三国的不稳局势导致史家难以为东汉修史,那么记载东汉历史的史书也应该成书于两晋时期。然而“二十四史”中记载东汉历史的主流史书《后汉书》却成书于南北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鲜为人知的是,古代史书编撰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两汉的私人修史,比如孔子的《春秋》、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第二阶段是三国至隋朝的朝廷外包,即朝廷选定某个私人修史或者为某个修史的人提供官方支持;第三阶段是唐朝至清朝的朝廷有司修史。

为东汉修史正处于第二阶段的朝廷外包,其优点有:一是史书编撰有朝廷兜底,能保证完工;二是没有官方钦定的正史,有条件的民间人士亦可修撰正史。根据已知史料记载,成书于三国两晋时期的东汉正史就有十几种,比如《东观汉记》、《汉后书》、《续汉书》、《谢承书》等等。

然而朝廷外包的缺点两个:第一是朝廷外包的史书因为没有名义上的官方背景而无法妥善保管和推广;第二是朝廷对外包修史的监管不足,有时会出现朝廷外包编撰的史书的质量反而不如私人修史的现象,比如曹魏、东吴都有自己外包的国史,但整体质量都不如陈寿私修的《三国志》。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而缺乏妥善保管的几部两晋朝廷外包修撰的东汉正史(如《汉后书》)在乱世中散佚。而保留下来的东汉正史(如《东观汉记》、《续汉书》)质量参差不齐,难分伯仲。结果就是两晋时期没有一部东汉正史达到类似《汉书》和《三国志》“一朝一书”的史学地位。

直到南北朝刘宋时期,范晔实在看不下去有关东汉正史的问题。再加上被贬官后需要调整心情,范晔便开始编撰《后汉书》。因为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和才华出众,所以范晔的《后汉书》质量很高。哪怕《后汉书》最后因为范晔谋反而烂尾,整体质量依然高于未失传的几部东汉正史。

可以说范晔的《后汉书》问世后很快广受好评,洛阳纸贵。而两晋修撰的东汉正史要么失传,要么在《后汉书》的广受好评下逐渐无人问津,近乎失传。正因如此,后世在总结“二十四史”的时候选中了范晔的《后汉书》。于是就出现了记载东汉历史的《后汉书》成书于南北朝的有趣现象。

0 阅读:9

鬼说天下

简介:余致力于胡侃中外诸般门类十余年,望与诸君共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