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前期,制造的火炮是什么样的

迎波评军事 2023-02-14 21:55:10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士气旺盛的6万后金军,依靠弓马骑射在关外萨尔浒,打败了10多万装备大量火器的明朝军队。得意忘形的八旗军自以为仅靠刀矛弓箭就可以包打天下,可谁成想1626年宁远一战,八旗军被守城明军红衣大炮打的死伤惨重。痛定思痛,后金改国名为清后,太宗皇太极决心自己制造大炮。

清朝利用被俘和聘请的明朝工匠在天聪五年(1631年)制造出了第一门红衣大炮,当时督造官是汉军都统佟养性,监造官是游击丁启明,工匠是王天相、刘计平和窦守位。大量制造重火力之后,使清军拥有了摧毁坚固城池的利器,并在清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康熙年间,清军为了平定三藩叛乱、征讨噶尔丹等,制造了数千斤的武成永固大将军重炮、600斤的威远将军轻型炮等。此后承平日久,大炮技术停滞不前,朝廷重视程度也有所减弱。

到了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年),原定每年一次的卢沟桥演练大炮制度,朝廷改为三年一次。翌年,雍正皇帝又下诏,八旗军素来注重骑射,不可专门习练火器而荒废弓箭。雍正十年(1732年),清廷又降诏,让边防部队只需习练刀矛弓箭,于是清军又重操旧业,摆弄起冷兵器,火器平时储存在仓库,打仗时才发放给军队。此时河清海晏,清政府已经很少铸造新炮,军队使用的大多是老旧火炮。

乾隆年间,清军进行的战争多数发生在地形复杂的南方山区,如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乱、清缅战争等,因此新造的火炮多以轻型小炮为主,而重型火炮还是以修缮老旧炮为主,比如乾隆48年(1783年),清朝工匠在京城修理了814门大炮,只有2门无法修理而淘汰。

从清仁宗嘉庆开始至宣宗道光年间,东南沿海鸦片走私呈上升趋势,海盗和非法贸易日益猖獗,朝廷才开始在沿海修筑炮台和布置大炮。

道光初年,当时主要沿海要塞安装火炮数量是,天津大沽口344门,宝山吴淞口240门,嘉兴乍浦30门,浙江定海70门,镇江86门,福建厦门280门,广东虎门212门。这些大炮大部分是新铸造的1500斤至7000斤的重炮,但是,火炮虽然是新的,可还是用的200年前明朝红衣大炮技术,除了重量有所增加,其他无任何进步。当时清朝上到朝廷,下至各级官吏根本不懂科学技术,认为要想火炮威力大,只是一味地增加炮管口径、加长炮身长度。

制造火炮所配套的材料质量,构造合理性,发射方式,火药精纯度和铸造工艺,使用方法却是一概不管,这样造出来的炮没有个标准,口径大小不一,很难保证质量。道光十五年(1835年),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主持试射新铸造的59门重型海岸大炮时,竟然有10门发生炸膛。大炮制造材料劣质,内壁不光滑,炮管和弹丸密闭性差,火药配制比例失调、纯度低,导致炮弹发射无力,弹丸毁伤能力差,几千斤的重炮只能打1000多米,轻型火炮射程仅为3、5百米。

清朝中前期所造的这些火炮,到晚清时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根本难当大任。

0 阅读:3

迎波评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