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初七日,北伐明军凯旋班师,大明皇帝朱元璋亲自前往龙江驿迎接征虏大将军徐达以及随征将领。龙江驿位于京师金川门外十五里长江边上,是舟楫往来的津要之地。次日徐大将军敬上《平沙漠表》,让我们来看看这次明军北伐的战果:
以今年夏四月,师至定西之北。逼虏营而筑垒,出峪口以陈兵。将校怀敌忾之心,士卒奋超乘之勇。霆驱电击,渠凶弃甲而遁逃。兽骇禽惊,虏众望风而降附。吐蕃枹罕,列障土崩。忙忽高昌,群酋面縳。山川为之震耀,草木为之昭苏。壸浆以迎,无思不服。幅员之广,有德必归。—《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本年五月,明军攻破北元小朝廷最后的国都:应昌(位于今内蒙古赤峰达里湖西岸),俘虏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后妃宫人以及诸王贵族数万人,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仅率数十骑逃脱。
朱元璋剧照
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在皇宫奉天殿大封功臣,其中开国公爵合计六人,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六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大明王朝开国六公爵。那么他们的最终结局会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聊一聊。
身死族灭者三人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濠州定远人(今属安徽省定远县),是朱元璋起义之初的第一智囊。开国之初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参军国事,食禄四千石。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李善长会在开国六公中排名第一,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看看《明史》对他的评价:“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打仗靠什么?兵精将勇是一方面,后勤粮草更是重中之重。
胡惟庸与李善长剧照
换句话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精壮男子连年征战,李善长还能做到“供给军食,未尝缺乏”,这能力和手段远非常人可比。想一想明末崇祯帝为何那么窘迫,不就是没有钱粮么?
封爵之时李善长已经五十七岁,对于高强度的丞相工作早已力不从心,故而他在次年便“以疾致仕(因病退休)” ,远离朝廷中枢。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朱元璋长女临安公主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在废除了丞相一职外,还株连了无数官员。当时舆论汹汹,对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勋贵很不利,毕竟谁都知道胡惟庸就是他一手提拔出来的。然而朱元璋没有追究老兄弟们,淮西勋贵在这一次的风暴中安然无恙。
然而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七十六岁的李善长最终还是难逃一死。当年四月,吉安侯陆仲亨率先暴雷,而在三法司的追查下,矛头渐渐指向了韩国公李善长。五月二十日李善长自尽,陆仲亨等大批勋贵被赐死,淮西老兄弟帮就此覆灭。
李善长剧照
据《明实录》,朱元璋下旨优待李家后人。但据《明史》,李家七十余口,除了临安公主一家子以外,其他人都被尽数诛杀。
郑国公常茂
常茂,定远人。和评书《大明英烈》中那位外号“雌雄眼儿”,手持一条禹王神槊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形象不同,真实世界中的常茂,在大明开国之时并无半分功劳。他之所以能够封爵,全靠这老爹常遇春的功劳。
常遇春,大明开国第二武臣,功劳仅次于徐达,早在朱元璋登基称帝之前就已经被封为鄂国公。然而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七月,常遇春却不幸暴卒,年仅四十岁。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悲痛欲绝,不但追封其为开平王,谥忠武,还亲自到龙江驿迎接常遇春的灵柩。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虽然常遇春已经去世,朱元璋却依然没有忘记他,封常茂为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郑国公,食禄三千石。老朱对这位功臣之子非常看重,不但让他跟着自己的儿子们一起念书,还把宋国公冯胜的女儿嫁给了他,期望他将来能够子承父业。
常遇春墓
然而在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北征辽东之时,常茂却酒后误事,一刀砍伤了已经投降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此举造成了部分降军的哗变,使得殿后的都督濮英不幸殉国。老岳父冯胜为了推卸责任,将所有罪名都扣在了女婿头上,并将其械赴南京领罪。朱元璋念在常遇春的功劳,将常茂削爵贬黜至广西龙州(今属于广西崇左)居住,留了他一条性命。
今年发他去征北,他又去抢马,抢妇人,将来降人砍伤,几乎误事。他的罪过,说起来是人容他不得。眷恋开平王上头,且饶他性命,则发去广西地面里安置。这等人,你怕他长久得 ?—《大诰武臣·常茂不才第二》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常茂死于龙州。当年他被削爵之后,朱元璋又封其弟常升为开国公,可惜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蓝玉案中身死族灭。
宋国公冯胜
冯胜,定远人。当年跟着其兄冯国用一起投奔朱元璋,并在兄长死后接任亲军都指挥使。和老乡常遇春相仿,冯胜同样打仗厉害但是军纪糟糕。开国之初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宋国公,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
在李文忠、徐达相继去世之后,冯胜就是在世勋贵之中资格最老之人。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他挂帅征讨辽东,本来是一场大功劳,却被女婿常茂搅了局,回京之后被褫夺兵权,打发回凤阳过退休生活。
及降纳哈出而虏众惊溃,胜欲自解,故归咎于茂而奏之。茂既至,陈所以降纳哈出之故。上曰: “如尔所言,胜亦不得无罪。”命收其总兵官印,召胜还,而令永昌侯蓝玉行总兵官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八十四》
蓝玉案剧照
身为皇五子周王朱橚的岳父,冯胜在李善长案中毫发无损(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凡是和皇室结亲的淮西勋贵都没有受牵连)。然而在凤阳赋闲之时,周王曾经私自离开封国与冯胜相会,此举在朱元璋心中扎下了一根刺。
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清洗了新生代勋贵,但却造成了大明中高级武官的断层,朱元璋不得不把兵权下放到各地亲王手上。为了平衡,此前的护身符:亲王岳父,现在却变成了催命符。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二月,宋国公冯胜被无罪赐死。
寿终正寝者三人魏国公徐达
徐达,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实打实的大明开国第一武臣。洪武三年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封魏国公,参军国事,食禄五千石。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五十四岁,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对于徐达的死,很多人执着于他是被朱元璋赐烧鹅毒死,今天我们就来说道说道。
徐达剧照
清代史学家赵翼写了一本《廿二史札记》,里面将徐达作为例子,称编排他被毒死的段子纯属胡扯。
如《龙兴慈记》,徐达病疽,帝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达流涕食之,遂卒。是达几不得其死,此固传闻无稽之谈。—《廿二史札记·卷三十一》
这里的《龙兴慈记》,是明世宗嘉靖年间一个小官王文禄所著,主要内容是回忆其母陆氏小时候对他讲的故事。不过笔者查了《龙兴慈记》,里面只讲到徐达是“疽发背崩”,也不知道赵翼从哪儿看到徐达是吃烧鹅而死。
其实说实话,如果徐达像冯胜一样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他燕王朱棣岳父的身份,笔者相信他绝对难逃一死。但是洪武十八年的时候,北元小朝廷尚在,徐达每年春秋之际都在北平备边,朱元璋赐死他的理由是什么?狡兔还没死就要烹走狗吗?
徐达剧照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人,朱元璋的亲外甥。其母朱佛女作为朱元璋的二姐,当年对这位幼弟极为照顾。故而日后老朱看到李文忠之后,说了一句极富感情的话:“外甥见舅如见娘”。
回到本文开头,明军攻克应昌一役,一马当先首建奇功的李文忠。大封功臣之时,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食禄三千石。为此朱元璋特意向诸将做了解释,表示李文忠的这个曹国公,完全靠本人的功劳,和他是不是自己的外甥毫无关系。
丙申,大封功臣。上召诸将臣谕之曰: “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五十八》
李文忠剧照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去世,享年四十六岁,追封岐阳王,谥武靖。对于李文忠的死,同样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下的毒手。笔者以为不可能,首先洪武十七年这个时间点就不可能。其次如果李文忠死因蹊跷,以朱元璋做事做绝的性格,他的儿子李景隆就不会在洪武朝受到重用。
卫国公邓愈
邓愈,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时候率上万军卒归降朱元璋,算是老朱起家之时的大股东。
可能正是因为这一层关系,邓愈不但作战勇猛,还非常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朱元璋对他有一个评价“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洪武三年这次大封功臣,邓愈被授予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国事,食禄三千石。可以说正是凭借着忠心二字,邓愈挤掉了资历更深、和皇帝关系更好的汤和。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六月,讨平吐蕃的邓愈奉旨回京。然而却在途经寿春(今安徽寿县)之时,于十一月初九日突然去世,年仅四十一岁。作为第一位病故的开国公爵,朱元璋恸哭不已,不但辍朝三日,追封邓愈为宁河王,谥武顺,还在棺柩抵达三山门之时驾自临奠。
李景隆剧照
结语:我们仔细查看开国六公爵,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武臣都成了皇子们的老岳父,比如徐达之于燕王、常遇春之于太子、冯胜之于周王、邓愈之于秦王。李文忠就不说了,毕竟不能从大表哥变成老岳父。而唯一的文臣李善长,儿子却是驸马。
李善长之死,实质上是太子党和淮西勋贵第一次总摊牌,这个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分析过,本文不再赘述。所以卫国公虽然早逝,但他的儿子邓镇身为韩国公的孙女婿,依然难逃一死。
太子朱标薨逝后,朱元璋立朱允炆而且常遇春的亲外孙朱允熥,注定了常家的结局。徐达幸亏死得早,不然他的结局必然是和冯胜一起被赐死。至于李文忠,从李景隆在洪武朝混得风生水起来看,他肯定是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