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罕见了!1913年泰山老照片,只见道士不见游客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2023-10-25 07:54:00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天下谁人不识泰山。东岳泰山,天下第一山,五岳之首。泰山不只是一座山,它更有着丰厚的地理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泰山安,四海皆安!

阿尔伯特·卡恩

1913年,法国人阿尔伯特·卡恩来到中国,他立刻就被泰山的美景吸引,拍摄下了泰山最早的彩色照片。下面遴选其中26张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以饲读者。你一定会很惊讶:一百一十年前的泰山,原来也这么美!老照片搜集不易,值得收藏。

这是100多年前的泰山南天门。看上去虽然有些破旧,但城楼式建筑依然壮观,斑驳的红墙、黄琉璃瓦覆顶,太漂亮了。尤其从下面仰视,南天门就犹如天上的宫阙。

南天门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60年历史了。下层拱形门洞上方题额三个大字“南天门”,两侧有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台阶尽头的建筑,就是泰山著名的西神门。西神门,是登上泰山的必经之地,更是玉皇顶和碧霞祠的入口。那时候的西神门,和现在相比,感觉变化不大。

西神门,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山门。下面的石阶很陡,适合徐走慢行。照片中,台阶一侧散落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碎石块,路旁还有一座石头小房子。

这张照片拍摄于泰山的早晨,两座大山犹如敞开的巨型大门。在半山腰上,有一条崎岖的小路伸向远方。近处,山石嶙峋。远处,朝阳欲出,粉红色的云霞,山峦笼罩在云雾之中。

有人说,泰山的云海很壮观。观云海当然是要站在泰山顶峰,泰山云海多在夏秋两季出现。

这是泰山山脚下的一个村落。100多年前的村子,古朴幽静。石屋、石墙,连进村的道路也是用石头铺就。村口还有一座小土地庙,用几块石头垒砌而成,顶部覆盖有瓦。

在过去的农村,像这样的小土地庙非常普遍。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

进入村子,看到一户人家的院子,三名村民正站在自家房子前面。房子墙壁用石头垒砌而成,有门和小窗户,顶部覆盖着秸秆干草。这种房屋在当时很常见。

三个人穿着不一样的衣服,一名男子手里提着一杆秤,正在称竹筐的重量。看到有人对着他们拍照,脸上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这座雄伟的古建筑,就是当时的万仙楼。万仙楼也叫望仙楼,始建于明万历48年(1620年),后世多次重建。照片中的万仙楼,是一座跨道门楼,为清代建筑风格。

万仙楼下层是石砌拱形门洞,题额“万仙楼”;上层建筑为三柱七檩五架梁,黄琉璃瓦九脊歇山顶,下层东北角有向上的石阶,由此可登上城台。

这是站在万仙楼门洞里,朝北面望去。石头铺设的路面,地势逐渐升高,铺设有上山的石头台阶。远处的山坡清晰可见。在万仙楼的北面,门洞上方的题额为“谢恩处”。

万仙楼,位于红门宫北面。是万历皇帝为纪念其母李太后眼疾痊愈,感念泰山圣母有功而敕建的。相传,万仙楼也是泰山群仙们聚会的地方。

这是1913年的泰山回马岭坊。这是一座石牌坊,额刻“回马岭”三字。该石牌坊位于壶天阁的上面,中天门的下面。照片中,一名光着脊背的挑山工,正在牌坊前休息。

关于回马岭的来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有人认为,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登封泰山时,在此回马,所以留名“回马岭”。

这张照片,拍摄于泰山中一条溪流。泰山的山好,水也很美。泉水缠绕在怪石之间,溪水叮咚,不绝于耳。远处青山连绵不绝,品味泰山之魂,聆听泰山水之韵。

这是泰山上的一座关帝庙,位置在岱宗坊的北边。正殿中供奉着关羽的塑像。庙门上方蓝色的匾额上有“关帝庙”三个大字。该建筑群属古建筑中的坛庙祠堂类。

关帝庙始建于明代,为当时在泰安经商的山西商人众筹所建。建筑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关帝庙,西为山西会馆。

1913年,一座石桥上,几名轿夫正抬着两名游客登泰山。这种轿子类似我国西南地区的滑杆。两人抬着一把竹椅,上面还撑着遮阳布。

泰山海拔1532米,说起来并不算太高,但很难攀爬,因为泰山非常陡峭。有了这样的轿子,游客就能轻松达到山顶,轿夫也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虽然辛苦,但也能养家糊口。

这是碧霞祠内的一座香亭。碧霞祠是一座道观,位于泰山极顶的南侧,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碧霞祠建筑群由大殿、香亭等12座大型建筑物组成,非常壮观。

香亭,位于东、西配殿之间,内祀碧霞元君。普通百姓经常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照片中,香亭门口站着两名道士。

这也是碧霞祠内的一座建筑,看上去像是钟楼或鼓楼。钟鼓楼位于大山门前,东西阁楼北,东为钟楼,西为鼓楼。

方形重檐五脊歇山顶,灰色筒瓦,上下层间施四楞木铺钉木板。上屋施角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横置一圆梁悬挂兽钮莲口铜钟。施墨线小点金彩绘。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山途中的一个峡谷处,谷底的河流早已干涸,露出河床上的碎石。河岸上修筑有上山的台阶,一座小石桥横跨溪流之上。可以想象,当年清澈的溪流从山上流淌下来,是何等的美哉。

1913年,盘路起工处、天下奇观“一天门”景象。高大的石牌楼,始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题额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书写。当时的“一天门”两侧,都还是石头民居,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登山途中。当时泰山的很多山头上,并没有太多的树木和植被,露出了光秃秃的石头山,感觉有些荒凉。只是在半山的腰绿树从中,还能看到一条上山的小路。

一位裹着小脚的老人家,正坐在“伏虎庙”牌坊下休息。如今,这座石牌坊已经改名为“中天门”。如果你走到这里,登上泰山的路就走了一半了。

“伏虎庙”牌坊,始建于清代,单间两柱式石坊。古时候的泰山老虎众多,于是人们建庙祀黑虎神,祈求平安。

泰山不仅山美,水也很美。一条瀑布从山崖上飞泻而下,犹如一条白练。目睹此景,似乎能听到震耳欲聋的水声。飞瀑流泉依青山,俊美景观再现。

仔细看,在瀑布的源头处的山崖上,有古人的石刻文字。依稀能看到四个大字中的“石”、“苍生”三个字。

这是位于后石坞的元君庙。100多年前的元君庙,看上去有些破旧。主殿面阔三间,里面供奉着的是泰山女神——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庙分东西两院。

元君庙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到这里的香客络绎不绝。寺庙北面的山叫天空山,俗称玉女山。

在登泰山途中,经过一座古桥。桥下堆积着山上滚下来的巨石,水流从山上流下来,在巨石间曲折穿行,形成了数条小瀑布。小桥流水,很有意境。

1913年,泰山红门宫老照片。红门宫位于泰山南麓的王母池西北方向。这里是攀登泰山的起点,因西北悬崖上有两块形状像门的巨石,因此得名。

红门宫究竟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清代诗人赵国麟有诗赞红门宫:“凌晨登红门,霁色明朝旭。俯视万家烟,平畴尽新绿。”

1913年,泰山的壮美风光。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泰山成为佛道两家兴盛之地,更是给泰山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

从一定意义上讲,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

一名上山进香的女子,正坐在伏虎庙牌坊前的石头上休息。摄影师在登山时,为她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里的女子望着镜头,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1913年,泰山中一条峡谷,河水很少,只有一股清流在石头间流淌。从照片看,那时候的泰山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山头上植被很少,露出了下面的石头。到处呈现出一种古朴自然之美。现在的泰山经过旅游开发,变得模样,山清水秀更美更漂亮了。

这也是上山途中的一个村落。村子里的房子有些是石头垒砌而成,有的是砖瓦房。在临近道路的墙壁上嵌有小石碑,石碑上雕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字样。古语有云:“不动如山”,稳若泰山。泰山一名,实在是平中之平、稳后又稳了。

1913年,泰山进山的一条小路。一面是犬牙交错的怪石,另一面是陡峭的悬崖沟壑。山头上光秃秃的,游客也很少见到。

写在最后:回看这些100多年前的泰山老照片,和现在泰山的面貌有很大不同,但泰山之美亘古不变。泰山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溪深谷幽、山水相映,古刹幽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世界珍贵遗产。你去过泰山吗?你眼里的泰山又是什么样的呢?

0 阅读:7

历史图馆知识一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