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临死前,干了一件极其歹毒事,直到2008年才被公开

炎黄小刺史 2024-02-24 10:57:42

慈禧,作为晚清政坛的核心人物,以顽固守旧、追求奢华、心狠手辣而闻名。

除此之外,在她临死之前还做了一桩骇人之事,直到2008年才被揭开,引起了社会的震惊与热议。

那么慈禧究竟做了什么恶事呢?她又是如何走上权力巅峰的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慈禧的上位之路

慈禧17岁通过选秀成为咸丰帝的妃子,后来被封为贵人、嫔、妃,最后成为皇贵妃,受到咸丰帝的宠爱。

每当咸丰帝疲惫时,便让慈禧代劳批阅奏章。她隐隐看到,权力的天空就在自己面前开启缺口。

慈禧敏锐地把握机遇,藉此结识重要大臣,积蓄自己的势力。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其五岁皇子载淳继位,是为同治皇帝。刚登基的同治皇帝年幼,朝政自然要由其母亲——已经成为懿贵妃的叶赫那拉主持。

但八位顾命大臣却想要排除后宫专权,强行控制国政大权。他们坚持皇帝的谕旨必须经过他们统筹商议才能下达。

慈禧对此极为愤怒。

她与同为皇太后的东太后联手,与多名顽固大臣斗争,争取执政权力。

但慈禧毕竟尚在后宫,无法同文武百官抗衡。双方最终达成妥协,但所有命令必须出示给皇太后过目,不得擅自执行。

慈禧暂时收敛锋芒,决心伺机东山再起。

慈禧掌权之路

同治帝继位后,慈禧依然通过东太后影响朝政。她结交当时的权臣恭亲王奕䜣,逐步削减八大臣的势力。

到1861年,她与奕䜣联手,成功解决了这些大臣,从此扫清了反对势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辛酉政变”。

政变成功后,慈禧正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她运用精明强干的奕䜣为自己效力,两人携手执掌大权。

但好景不长,同治帝早早地就病逝了。经过慎重考虑,她决定安排自己的侄子载湉继位,他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一开始,由于光绪年幼,慈禧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光绪只是一个傀儡。他的生活起居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要么读书,要么习字,几乎没有真正孩童该有的乐趣。

到了20岁时,光绪希望亲政,摆脱太后的控制,与太后分权。这引起了慈禧的不满。

1894年,大清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

她与光绪帝本可携手支持北洋水师,但她依然沉溺于建造颐和园的奢靡生活中,对战事漠不关心。

日军在黄海取得胜利,清军节节败退。光绪帝焦虑万分,多次提出停止修建颐和园,将资金转用于军费。

但太后坚决不肯,最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大清不得不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战败的急迫感促使光绪帝启动了维新变法,希望救亡图存。他联合康有为等人推行新政,太后本来也表示支持。

但变法的内容牵严重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利益,于是慈禧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10年。

可以看到,在短短的33年统治中,光绪一生真的很不容易,作为皇帝,他无法真正掌控大权,一直活在太后的干预与掣肘之下。

帝王本应威严,但他只能在慈禧太后面前唯唯诺诺。

很多史料记载了光绪的不满和对太后的怨恨。比如他曾说“我现在的病虽重,但老佛爷(指慈禧)一定会先我一步死去”。

然而命运弄人,他竟然还真的没有活过慈禧太后。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突然病逝。第二天,74岁的慈禧太后也去世了。

光绪帝的突然去世,在当时就令许多人感到蹊跷。这也成为了晚清历史上一个未解之谜。

光绪帝死亡之谜

光绪之死的种种疑点关于光绪之死,历史上一直有多种说法。

王朝自然衰落说。这种说法认为,光绪帝没有遇害,仅仅是大清王朝本身已经到了晚期,加上他患有疾病,所以寿命不长。

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因为以当时的医疗条件,38岁对一位君主来说并不算老。虽说有疾病,但并不严重,也没有要突然离世的迹象。

而且光绪前一天还在着手准备治病的事宜,并没有要猝然离世的态势。

袁世凯谋害说。这种说法的代表是末代皇帝溥仪。

但仔细想想,以袁世凯当时的实力,是不大可能在宫中下手的。他也不会去触碰弑君这种大忌。

袁世凯是慈禧扶持起来的人,不会做出背叛太后的事。且他要谋害光绪,也需要太后的默许或授意。

所以,这种说法存疑。

慈禧太后密谋说,这种说法获得了很多专家的认可。慈禧太后有动机,有能力,也有可能谋害光绪帝。

她担心光绪帝会报复她,毁她的身后名,所以选择先下手为强。她在病重之际,命心腹在光绪的饮食中投毒,导致他突然中毒身亡。

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2008年,专家对光绪遗骸进行检测,发现头发中砒霜的含量远远高于正常水平,可以断定他是被投毒所致。

而且在此前,太医屈桂庭曾记录光绪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突然病重不治,这也从侧面佐证了毒杀的可能。

综上所述,慈禧太后谋害光绪的可能性极大。为了权力,她选择用最残忍的方式除去光绪这颗未来的隐患。

这也揭开了一段不为人知的血色历史。

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在封建专制社会,皇权代表着最高权力。

获得权力的人可以享有极致的荣华富贵。同时,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势力的威胁与觊觎,保住权力几乎难于上青天。

慈禧太后在位近50年,但她始终担心自己的权力被夺去。尤其面对年轻有为的光绪帝,她选择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这个最大的威胁。

宁肯被万人唾骂,也要保住权力。

对于光绪帝来说,他一生都在与太后的权力博弈中度过。即使身为皇帝,他也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光绪一生努力都白费,最后只能成为太后权谋的牺牲品。

其实,不仅仅是光绪和慈禧。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中,皇权斗争导致的离奇死亡层出不穷。

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王座,皇室可以自相残杀。

就拿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为例,刘据才华出众,深得民心,但却与汉武帝产生隔阂,被汉武帝所忌惮。

虽然刘据忠于皇权,但还是被汉武帝所杀。再如唐玄宗杀太子李亨,造成安史之乱。

这都是权力斗争的典型案例。每一次权力交接,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这也揭示了权力的可怕之处。人性的贪婪与黑暗面在此完全暴露无遗。为了争夺权力,皇室成员可以铤而走险,不择手段。

历史终有公正

林肯曾说过:“你可以愚弄所有的人一段时间;你也可以愚弄某些人始终;但是你无法始终愚弄所有人。”

历史并不会容忍恶行的存在。尽管慈禧太后在当时通过毒害光绪帝达成了目的,但历史的真相终究大白于天下。

100年后的今天,无数人都在谴责慈禧太后的残忍与利欲。她也被钉上了中国历史罪人的耻辱柱。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过去的种种弊端,都在催生着进步。中国走过了帝王专制的历史长夜,终将迎来民主宪政的曙光。

没有任何一个个人或势力,能够阻挡历史与正义的步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试图阻挡它的人终将失败。

今天,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成果,并且保持历史的警醒与清醒。历史的残酷不应该被遗忘,否则就有重复的可能。

背叛、阴谋、杀戮,这些昔日的陈词滥调,不能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光绪帝死因真相大白.光明网.2008-11-03 [引用日期2023-10-30]

【2】北京师范大学王开玺教授讲述“咸同之际两宫皇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故宫博物院 [引用日期2023-10-30]

【3】探寻甲午战争三大传闻真相:挪用经费另有隐情.新华网 [引用日期2023-11-18]

0 阅读:6
炎黄小刺史

炎黄小刺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