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清朝,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历史课本上“腐朽不堪”这四个字。
这个国家从康熙时期的鼎盛一路衰落,最后在辛亥革命中覆灭。想到这里,你肯定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慈禧太后的关系。
没错,“老佛爷”强势专断、顽固守旧,挥金如土,是这个王朝迅速堕落的罪魁祸首。
但是,当年的末代皇帝溥仪却说,除了慈禧,还有一个人对清朝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就是爱新觉罗·奕劻。
那么,这个奕劻是谁?他是如何导致清朝覆灭的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导致清朝灭亡的真凶奕劻是谁?他是乾隆皇帝的曾孙,与慈禧太后同为满洲正黄旗人奕劻自小家境优渥,生活无忧,将来荣华富贵指日可待。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父亲心生贪念,意图进一步爬上皇室的高位。

这件事很快就败露,奕劻的父亲被发配到远方,家里的房产也被全数收回。
一下子从天上掉到地下,奕劻只能去依靠一个伯父过日子。但是在伯父家,他受到了许多不公平的待遇。
虽然家道中落,但奕劻还是保有一技之长,那就是他写毛笔字写得一手好字。
这也成就了他未来飞黄腾达的基础。

咸丰年间,奕劻被邀请进入宫中,在宴会上向众人展示自己的书法造诣,赢得了慈禧太后的欣赏。
尽管奕劻学识平平,但写得一手好字,正合慈禧喜好。此后,慈禧太后开始重用奕劻左右,让他代笔给自己的弟弟桂祥写信。

奕劻见风使舵,开始想方设法取悦慈禧太后,送上自己精心搜罗的稀世珍宝,并将麻将引进宫中,训练宫女陪太后娱乐。
通过长期讨好,奕劻终于稳固了在慈禧心中的位置。
亲历五朝,腐败不堪同治年间,34岁的奕劻重新获得了郡王的头衔,并被任命为御前大臣,直接辅助皇帝处理政事,这无疑是飞黄腾达的快车道。
他侍奉过同治、光绪、宣统三位皇帝,处处得到重用。

尤其是在光绪、宣统年间,奕劻几乎垄断整个朝政系统的大权,掌控军机要津,还主管财政和练兵等诸多重要部门。
可以说,他已经成为了权倾朝野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红人。
但是,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奕劻能够正确运用权力,救助这个濒临灭亡的王朝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奕劻从来就不敢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获得更多私利,他选择迎合慈禧,助长朝政的黑暗。
比如,在导致清朝走向覆灭的戊戌变法中,奕劻大力支持慈禧囚禁光绪帝,剥夺变法派权力。
他成为了阻碍变法的帮凶。

再比如,在清朝灭亡的关键时刻,奕劻为自己谋利,接受了袁世凯的贿赂。他极力推荐重用袁世凯,结果导致自己的上司载沣被架空,袁世凯夺权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说,奕劻是促成清朝覆灭的帮凶之一。

他既不敢直面问题,也不敢改革创新,只是推波助澜,最终把清朝的江山推向覆灭的深渊。
推翻了数百年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以后,身为腐朽制度的代表人物,奕劻的下场如何呢?
老奸巨猾,残害民生
据传,在清朝灭亡后,奕劻还心存侥幸,想要发动复辟,重新拥戴溥仪登基为帝。
他四处活动,联合其他愿意复辟的势力,试图翻盘。这激起了革命党人的愤怒。
以良弼为首的主战派前去奕劻的府第围攻,意图直接取他老命。形势危急,奕劻只能匆匆离开北京,逃往天津避难。

在天津,奕劻小住一段时间,等风头稍微平息后,他还是放心不下北京的家业,决定再度回家试试。
哪知一进老宅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片狼藉的废墟。

原来,奕劻逃离北京期间,革命党已经洗劫一空了他的王府,里面的金银财宝无一幸免。
曾经金碧辉煌的庆王府,变成了一座空荡荡的死城,只剩荒凉的回忆。
1917年,已近八旬的奕劻在病中离世。他一生奢靡,积累了巨额财富,但是最终还是一贫如洗、家破人亡。
与其说是报应,不如说是历史的嘲讽。

即使在奕劻死后,溥仪对他仍然恨之入骨。
在取谥号的时候,溥仪曾一度想给奕劻取“谬丑幽厉”四个极负面的字,以示自己的憎恶之情。

最后,在他人劝说下,奕劻的谥号定为“密”,意思是追悔前非,反省自己在晚清的所作所为。
对奕劻一生的评价,也算不过如此了。
慈禧与奕劻均负清朝覆灭之责
慈禧在咸丰帝即位后,被选为妃嫔,生下同治帝,成为皇太后。她独特的身份,加之过人的政治手腕,使她成为清朝末期实际掌权的第一人。
同治帝早逝后,她发动政变,废黜了几位顾命大臣,开始了第一次“称制”,辅导幼主光绪帝。
但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慈禧对光绪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但是这种管控在光绪逐渐长大之后也不甘心被人控制,两人矛盾逐渐扩大,最终渐行渐远。
光绪十八年,甲午战争爆发,大清惨败于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光绪帝决心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清朝积弊已深的政治体制。
于是在1898年发起了百日维新变法运动,试图引入西方思想,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然而,变法触碰到了慈禧太后的权力,因此遭到了她的强烈反对。

最终,慈禧太后与保守势力联手,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于瀛台,重新夺回大权,开展了第二次“称制”,戊戌变法失败收场。
这次变法的失败,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破裂。光绪被囚禁期间,深感自己权力被架空,愤懑难平。
而慈禧则借此彻底夺取朝政大权,排除异己,加速了清朝的衰败。从此以后,慈禧独掌大权,清朝也步入了不可逆转的下坡路。
结语
综上所述,晚清的覆灭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
尽管很多人将责任归咎于慈禧,但其实奕劻的腐朽作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慈禧太后的昏庸专制,加上排挤异己、强力镇压维新变法,让清朝失去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

而奕劻则利用自己的关系,通过非法搜刮、肆意贪污等手段,推波助澜,加速了大清帝国的灭亡。
尽管两人具体所承担的责任比例存在区别,但都应为这一历史悲剧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我们也要意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应片面归咎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过错。
清朝的覆灭,终究是封建王朝在历史洪流下的必然毁灭。我们不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忽视其中深刻的历史规律。
回首往事,犹可鉴今朝;展望前程,方见来日。
参考文献【1】《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诸王七》:宣统三年四月,罢军机处,授奕劻内阁总理大臣,大学士那桐、徐世昌协理大臣。八月,武昌兵起,初命陆军部尚书荫昌视师,奕劻请於朝,起袁世凯湖广总督视师。世凯入京师,代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授奕劻弼德院总裁。十二月,诏逊位,奕劻避居天津。后七年薨,谥曰密。
【2】北京师范大学王开玺教授讲述“咸同之际两宫皇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故宫博物院 [引用日期2023-10-30]
【3】清史稿·本纪二十四·德宗本纪二.国学网 [引用日期2018-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