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刘备临终时托孤给了诸葛亮,让其辅佐少主。
但很少有人知道,刘备并未把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全部交给了一个叫李严的人。
这个李严究竟是谁?
刘备为何不把军权交给诸葛亮或者蜀汉名将赵云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蜀汉降将我们先来看看李严这个人。
李严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大将,官拜成都县令。当刘备受张松之邀进入益州“助刘璋攻张鲁”时,刘璋派李严去守卫绵竹,准备抵抗刘备。
但出人意料的是,李严很快就带领部下投降了刘备。

可能是李严觉得刘璋不是真正的明主,无法成就大业;又或者见识过刘备的为人和才能,认为值得追随。
总之,李严的倒戈直接导致绵竹易手,这为刘备轻松占领绵竹提供了极大方便,也加速了刘备完全占领益州的进程。

占领益州后,刘备任命李严为兴业将军,还让李严参与制定益州的地方法规《蜀科》。这充分显示出李严不仅在军事上,在政治和管理方面也有建树。
218年,当刘备主力进攻汉中时,益州突然爆发大规模叛乱,巨盗马秦、高胜聚众数万,直逼成都。
这对刘备而言是个大危机,因为他大军不在,益州又是大后方,一旦被叛军占领,后果不堪设想。

危急时刻李严挺身而出,仅带5000人就大败叛军,成功剿灭了叛乱,为蜀汉解了燃眉之急。
通过以上事迹可以看出,李严不仅对刘备占领益州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政治和军事才能都很突出,是蜀汉难得的良才。
刘备托孤给李严的用意
223年,刘备在永安病逝前,除了托孤诸葛亮外,还把兵权托给了李严,让他“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这意味着刘备把手中的军权基本上全部交给了李严,诸葛亮反而没有得到任何兵权。
为什么刘备会做出这样的安排呢?我们不难推测,主要有以下考虑:

首先,当时蜀汉实际上是几股势力合作的结果,主要存在三大派系:荆州派系、东州派系和益州本地派系。
这三大派系的利益关系复杂敏感,必须保持微妙的平衡。
刘备担心权力过分集中在荆州派系手里,这会打破现有的平衡基础,引发其他派系的不满。

因此他把兵权交给东州派系的李严,一方面可以拉拢东州派系,获取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制衡的作用,防止荆州派系专权,维护三派势力的均衡。
这种做法可以减少派系矛盾和冲突,确保国家的稳定。

其次如前所述,李严在军事指挥和镇守要地方面很有才干,留在永安既可以发挥他的专长,也可以对抗可能的外部威胁。
而诸葛亮则在政治辅助方面更有建树,留在成都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更合适。
这样,两人可以各司其职,都能发挥所长。
最后一点是,考验诸葛亮的忠心。

刘备可能担心诸葛亮私心太重,会在自己死后谋权篡位。因此暂时不给他兵权,可以看看他对刘禅的辅佐是否忠诚。
同时军权在李严手上,也可以牵制住诸葛亮,防止他有什么异动。
可以看出,刘备的用心非常深沉。

他在托孤过程中,既顾全了大局稳定,又兼顾平衡各派系势力,还对诸葛亮进行了一次忠诚度考验。
正是有了这精妙的设计,蜀汉的权力框架才更加稳固,各派系之间才没有过激对立,权力的交接得以平稳度过。
赵云没有获得兵权的原因
有人会问,既然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在诸葛亮手里,为什么不把兵权给赵云,而是给李严呢?赵云当时已是蜀汉最强大的猛将,似乎更适合担此重任。
不可否认,赵云当时已经是蜀汉最强大和最受刘备信任的猛将,如果要稳定局面,让他保护刘禅显然非常重要。

刘备去世后,赵云担任中护军,负责掌管禁军和保卫皇室,可见刘备确实看重他在保驾护主方面的作用。
此外,赵云还掌管武官的选拔任免大权,这意味着军队人事的调动都需通过他。
用今天的话来说,赵云是刘禅最强大和“最核心”的保镖。他不直接参与军权争夺,但又通过控制人事任免发挥着核心影响力。
这比直接掌握军权更稳妥。

所以,刘备没有把兵权直接给赵云,而是让赵云保护刘禅,其实是出于更高的政治考量,将赵云作为制衡点,牵制各方势力,维护皇权稳定。
而且永安是对付东吴的前线,需要一个善战和善守的将领镇守。

从前面可知,李严在这两方面都很突出。而赵云作为太子保镖,回成都更适合他发挥作用。再者,赵云在成都还可以与诸葛亮互相监督制衡。
此外,李严原本就是东州派系的人,留在永安对联合各派系也比较合适。
刘备的这个布局,充分考虑了各将的优缺点,使他们各司其职,共同为蜀汉王朝的传承提供稳固保障。
李严为何最终失势
受刘备托孤之重,李严获得了军权,本应心存感激,尽心辅政。但获得军权后,李严显然因为权力膨胀而自负心强,不再像从前那样谨小慎微,小心辅助君主。
他不断找诸葛亮的麻烦,显然是想在朝堂上分一杯羹。
但他忽视了刘备只是暂时托付军权给他,根本地位不如诸葛亮。这种错估形势和自不量力的做法导致他很快失去了信任。
事情是这样的:

刘备死后,诸葛亮要求李严镇守边关,防备东吴进攻。但李严不但推三阻四,还要求诸葛亮把更多的地方划入自己管辖,扩大权力。
诸葛亮为国家大局着想,忍了下来。
但是李严接下来的所作所为愈发荒唐可笑了——他竟然劝诸葛亮称王,向朝廷要求加九锡!

九锡,这是准备称帝的重要步骤,简直是要谋反的标志。但是诸葛亮还是忍耐了下来,没有过激反应。
诸葛亮北伐时,李严负责运粮。但他磨磨蹭蹭,让北伐军陷入后勤危机,于是诸葛亮只能暂时退兵。
但是退兵之后,李严又劝诸葛亮不该退。这种明显自相矛盾的表现终于让诸葛亮看清了李严的真面目。

为了国家大业,他决定削夺李严的军权,将他调离中央。
可以看出,李严在刘备死后完全没有按照他的期待行事。他不但没有尽心辅政,反而四面树敌,引起诸葛亮的强烈不满。
这直接导致他失去了刘备生前托付的重任。
李严后来一直希望能够重新得到重用,但诸葛亮已经彻底对他失去了信任。
结语
虽然李严最终失败收场,但在刘备生前,他确实功不可没。正是因为有李严在军事上的大力支持,刘备才能顺利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
否则以刘备当时的实力,要在荆州立足已十分困难,哪里还能有入主西川的可能。
所以说,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我们不应片面否定李严,而要看到他在蜀汉开国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任何历史人物都有黑点,但同时也应看到他们的功绩,进行全面的评判。
参考文献【1】《三国志》: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2】《三国志》: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
【3】“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国学 [引用日期2015-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