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就在维新运动如火如荼之际,慈禧太后与保守势力突然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帝,随后下令镇压维新派。
面对清廷的血腥镇压,谭嗣同并未选择出走,而是决心与顽固势力抗争到底。也正是在这一年,参与戊戌变法的谭嗣同等人被送上刑场。
在临刑前,他的妻子哭喊:我想为你生个孩子!
但谭嗣同却言辞铿锵地抛出一句肺腑之言,不但唤醒了无数仁人志士,也给妻子指明了将来的道路。
那么,谭嗣同到底说了什么?他本有机会离开,他为何选择了留下?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谭嗣同为什么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谭嗣同之所以决心要推动变革,与他的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父亲谭继洵是咸丰年间的进士,任职户部郎中。母亲徐氏勤俭持家,十分重视谭嗣同的教育,聘请欧阳中鹄先生教导谭嗣同。
欧阳中鹄思想开明,传授谭嗣同许多变法维新的思想。这为日后谭嗣同投身维新运动埋下了种子。

18岁那年,谭嗣同受父亲逼迫首次参加了乡试,可惜并未中举。
第二年,谭嗣同再次参加乡试,他提前半年开始准备,背诵了大量规定课文,还请教过多位考生,但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如此反复,谭嗣同参加科举共有5次之多,均告失败。
多次挫折没有打消谭嗣同的志向,而是让他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

他认为科举过于注重繁复的八股文,这已经脱离社会实际,无法真正选拔出有用之材。
在甲午战争爆发后,谭嗣同更加明白,保守陈旧的科举制度已无法适应形势,必须进行变法,才能选择出有改革精神的新人才,挽救危亡的国家。
1897年,通过创办新学堂宣传维新的思想,谭嗣同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结成革新团体。1898年,他们上书光绪帝,得到支持,正式推行维新变法。

然而就在新政推行如火如荼之际,守旧势力随时准备反扑。得知慈禧太后有意在天津发动兵变时,谭嗣同积极策反新军首领袁世凯,欲夺取军权。
不料袁世凯口是心非,将其策划密告慈禧。
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软禁光绪帝,下令镇压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纷纷出走国外,只有谭嗣同选择留下来,与守旧势力对抗到底。
三天后他在浏阳被捕,妻子李闰得知后痛哭不已。
谭嗣同悲剧命运背后的贤内助
谭嗣同的妻子李闺,与谭嗣同一样生于书香门第。两人是青梅竹马,早早就被父母定下了娃娃亲。
1883年,两人正式完婚。婚后李闺贤惠内敛,殷勤照料丈夫起居。谭嗣同虽常外出,但也经常带纪念品回家与妻子团聚。
二人感情非常好,共赏诗词,誊写家书,可谓知音难觅。

李闺曾在婚后生下一子,不幸早夭。此后再也没有怀孕。
为续香火,她建议谭嗣同纳妾,但遭到谭嗣同拒绝。李闺从此一心支持丈夫从事维新事业。
当听闻谭嗣同在狱中受尽酷刑后,李闰孤注一掷,不惜重金贿赂才得以见到濒死的丈夫最后一面。
但他看见被囚禁折磨的丈夫,她哭诉两人仍未有子嗣,想要为谭嗣同再生一个孩子。

然而谭嗣同却以肃然语气答道:“如今的世道黑暗腐朽,生下的孩子也只会成为奴隶。我宁可无子,也不忍让他受苦。”
如此果决与凛然的言辞,让在场的妻子与狱卒为之动容。
谭嗣同的胸中自有疆场,他没有为自己小家考虑,而是将一切热忱都投注到大业的实现上。

9月28日,33岁的谭嗣同在菜市口刑场上面对着震惊的人群赴刑。
他高呼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在残忍的审判官之下,谭嗣同仍然昂然挺立,英勇就义。
他甘愿以热血来唤醒因惧怕而沉睡的人们,用生命来证明变法运动的意义所在。

林旭、杨深秀等五君子也与谭嗣同一道殉难。他们的不畏强权,无私奉献,为这场运动注入了巨大精神力量。
尽管历时不过103天便宣告失败,却因有他们前仆后继的牺牲而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起涛声依旧。

丈夫谭嗣同殉道的消息让李闰极其悲痛,她哭到昏厥过去,醒来后才知谭嗣同已经在菜市口被杀。
李闰崩溃痛哭,在家人的劝说下才渐渐平静。之后,李闰不顾家人反对,花费巨资将谭嗣同的遗体运回老家安葬。

李闰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她积极落实丈夫的遗愿。李闰运用自己的嫁妆以及谭家的遗产,在老家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
她亲自担任校长,传授女学生们读书识字的知识,并积极传播男女平等等进步思想。李闰视学生如己出,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女子教育事业中。

她希望这些接受新思想启蒙的女学生,将来能够服务社会,完成谭嗣同的遗志。
1925年,60岁的李闰在学校里去世。她生前留下遗嘱,希望能与谭嗣同合葬。
海外流亡的革命意志
康有为是谭嗣同的好友兼革命伙伴。两人有着共同的维新理想。早在1895年,康有为就发起上书请愿,要求变法维新,然而被慈禧太后压制,无果而终。
1898年,愿意变法的光绪帝任用康有为作为首席谋士,支持新政改革。但是好景不长,保守势力反扑,光绪帝被软禁,康有为被通缉。
面对巨大的生命威胁,康有为选择出走日本避难。

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并没有放弃革命理想。1899年,他在日本组织保皇会,后又成立中国启蒙会,继续支持维新变法。
他还创办报纸,向国内宣传革命思想。同时,康有为也致力于寻找外力支持维新变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康有为对推翻满清王朝毫不犹豫。他积极参与组织中华民国,出任参议院议员,为新政府建设贡献力量。
1917年,康有为在上海病逝。
康有为和谭嗣同一样,对变法救国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1898年变法失败后,他选择海外流亡,继续以自己的方式推动变法,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正如另一位维新志士梁启超所言,“中国革命之先驱也”。
慈禧太后:旧势力的代名词
提起百日维新,不能不提慈禧太后。她是顽固保守的代名词,也是这场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同治帝驾崩后,她成为光绪的生母与摄政太后,长期把持大权。1894年甲午战败后,她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拒绝任何改革。

1898年,在维新风起云涌之时,光绪帝试图推行新政,慈禧害怕权力旁落,于是在9月发动政变,软禁光绪,镇压维新派。
谭嗣同等人被杀,变法夭折。
慈禧代表了当时积重难返的腐朽势力。她为了自己的权力,不惜扼杀黎民百姓的希望。

也正因如此,她成为阻挠历史进步的罪人。
慈禧太后与谭嗣同可谓历史转折中的两个极端。一个代表着黑暗,一个代表希望;一个阻碍进步,一个推动变革。
尽管谭嗣同牺牲,但新的中国还是在不久后诞生了。
这也从另一面说明,历史潮流是阻挡不住的,人民的觉醒也不会消逝。
结语
如今,谭嗣同已经离我们远去一个多世纪。但每当国家民族陷入危难之时,我们都会想起谭嗣同,汲取他大无畏舍生取义的革命气概。
这就是不朽的精神所具有的力量。
谭嗣同用生命在历史上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精神永远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前行。
只要我们不忘记先烈的献身奉献,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在阴霾中走向光明。
谭嗣同,永远活在民族的记忆中!
参考文献【1】谭嗣同.中国青年网.20091216 [引用日期2015-12-21]
【2】揭“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的原因.人民网.2015/1208 [引用日期2015-12-21]
【3】谭嗣同:愿以颈血刷污政.新华网.2010-09/13 [引用日期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