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叫俄罗斯“战斗民族”,那俄罗斯怎么叫我们?听起来有点耳熟

炎黄小刺史 2024-02-22 19:21:13

中俄关系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友谊从未改变。我们对俄罗斯的称呼也从“毛子”、“老大哥”变成了“战斗民族”。

那么,俄罗斯是怎么称呼我们的呢?我们对俄罗斯的称呼又代表着什么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红毛鬼子到老大哥

“毛子”这个称呼还要追溯到17世纪。随着清朝入主中原,中俄在新疆、外东北地区的领土争端不断升级。

为确定疆界,双方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这些条约基本划定了两国的势力范围。这一时期俄国实力逐步增强,开始向远东扩张。

萨克人骑兵入侵中国东北,烧杀抢掠,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这些哥萨克人个个蓄着浓密的胡须,邋遢粗野。

于是当地人便以“红毛鬼子”来蔑称他们。“毛子”这一称呼由此而来,带有一定的贬义。

19世纪中期开始,欧美列强纷纷打开中国大门,俄国也加入其中,向清政府强索各类权益。这导致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不得不割让领土、开放通商港口。

其中最让中国痛心的就是《瑷珲条约》和《伊犁条约》。前者使中国丧失外东北,后者则将新疆北部割让。

这无疑加重了中国民众对“老毛子”这一称呼的仇恨。整个19世纪,俄国与其他西方列强一道,不断侵蚀中国的主权。

一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俄关系的走向。

新中国的中苏情谊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一度让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希望。

1920年中共在上海成立后不久,就派出了以李大钊为首的代表团访问莫斯科,正式与苏共建立联系。

此后双方的合作卓有成效,孙中山的北伐战争就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从各个领域全力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援建了150多个重工业项目,提供先进军事装备,甚至帮助我国开展核武试验。

这无疑是新生婴儿般的中国大踏步迈入现代化的关键。于是,“老大哥”这一亲昵称呼自然而然成为中国对苏联最普遍的叫法。

这其中既透露着友好往来的亲密,也包含着中国革命者对苏联道路的崇拜之情。

但是好景不长,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中苏边界多次爆发武装冲突。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使两党关系跌入冰点,“苏修”这一称呼也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俄逐步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双边关系逐渐升温。

当代中国人眼中的俄罗斯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两国民间交流空前活跃。俄罗斯也逐渐走进普通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俄罗斯国土辽阔,大多地区处于严寒的极地气候。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俄罗斯人民强悍的意志品质。

我们常看到,他们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里光着膀子跳入冰水中冬泳,与北极熊“友好相处”的画面。

这种看似鲁莽的行为,充分体现出俄罗斯人豪迈粗犷的个性。他们对自然存有一种敬畏和善意的态度,但同时也不会因北极熊的体型和气势而退缩。

在文学和电影中,英雄主义一直是俄罗斯作品的主导精神内核。无数作品塑造了视死如归的勇士形象,他们为了捍卫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生命。

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普通俄罗斯人的价值观。

此外,俄罗斯的悠久历史也加重了他们的战斗基因。

从联邦的建立,到战胜拿破仑和法西斯的入侵,乃至冷战时期的强国地位,无不彰显着俄罗斯人的战斗力量。

尤其是卫国战争时期,上千万俄罗斯人舍生忘死冲锋陷阵,许多壮烈牺牲成为了民族英雄。这种精神至今仍然是俄罗斯人的共同记忆。

每年5月9日纪念二战胜利日,仍有上百万俄罗斯人手举胜利旗游行,缅怀先辈。

即便在和平年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国家尊严的维护也成为了俄罗斯外交的一大特征。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不惧西方压力,敢于捍卫自己的利益。

综合种种,在当代中国人心目中,俄罗斯就是一个顽强、勇敢、好战的民族,一个真正的“战斗民族”。

这一称号表达了我们对俄罗斯历史和民族性格的认同与钦佩之情。与我们对俄罗斯人的称呼一样,俄罗斯人对我们中国人的称呼也寄托着历史文化的认同。

俄罗斯对中国的称呼

10世纪以前,中国唐朝与突厥爆发战争,唐军深入西伯利亚,与当地居民有了第一次接触。

当时,中国人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称呼,而是笼统地将西北域所有的外族称为“胡人”。古代中国人对外族的称呼比较简单,根据相貌特征直接取名字。

由于俄罗斯人与中国汉人相比,面部特征更加立体,五官更深更大,很多人留有浓密胡须。所以中国人就直接叫他们“大胡子”或者“胡人”。

这种称呼方式一直延续到元代。当时由于成吉思汗西征,蒙古人统治了俄罗斯,中俄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蒙古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带有“契丹”的读音,这就是俄语“Китай”的由来。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契丹原本只指中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并不代表中国。但是由于这个民族后来建立了辽朝,一度称霸北方,其势力范围远超过今日中国国境。

所以周边国家才产生了中国就是契丹的认知。到了16世纪,“契丹”这一称呼在俄罗斯也开始普及。

但实际上,早期的俄国与辽朝接触很少。俄国位于东欧平原,与辽国隔绝,两国要打交道必须翻越重重山脉,往来不便。

那么,俄罗斯是如何开始称呼中国为“契丹”的呢?目前学界有两种看法。

俄罗斯人称中国人为“契丹”的由来

一是通过欧洲。13世纪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提到中国就是契丹王国。后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在信件中确认契丹即中国。

于是,欧洲各国对中国的称呼变成了“契丹”。

16世纪初,伊凡三世开始推行俄国向欧洲看齐,这时欧洲已习惯叫中国“契丹”,这一叫法就传入了俄罗斯。

二是通过蒙古。

蒙古征服俄罗斯长达两个世纪之久,俄语受到蒙语影响极大。蒙古语中,中国被称为“乞塔”。

这一词源被认为就是俄语“契丹”的来历。当年蒙古灭辽之后,也对中亚各国产生过深远影响,“乞塔”这一称呼就此传播开来。

在俄罗斯人心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东方大国。早在汉唐时期,中国就频繁地与西域和中亚地区有贸易和战争往来。

这些接触给西方世界带去了中国这个神秘东方大国的印象。中国向西域地区的扩张,对欧亚大陆产生过深远影响。

直到今天,丝绸之路的故事还在东西方人心中流传。

尽管“契丹”仅指中国某个朝代,但它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心目中中国的代名词。这代表他们认同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的地位。

互利共赢

如今,不论是“战斗民族”,还是“契丹”,这两个称号都成为中俄两国人民认同彼此的桥梁。它们传递着两国人民对历史的认同,也预示着中俄关系会越走越近。

尽管两国存在着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但两国人民之间有着天然的友好情谊。

中俄两国人民本是骨肉同胞,语言和文化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战斗民族”和“契丹人”这两个充满历史底蕴的称号,反映出两国人民骨子里的亲近。

况且,在当今的国际环境下,中俄两国有许多契合的战略利益。面对美国的压力,两国都需要团结合作。

这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外部的契机。

两国领导人也多次强调,中俄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两国要继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结语

可以预见,未来中俄两国会在更多领域达成合作共识,使两国关系提升到新的高度。两国人民也会有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这种友好关系的塑造,需要两国人民共同努力。

希望未来两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让“战斗民族”和“契丹人”成为两国人民友谊的传承。

参考文献

【1】《中国歌谣资料·义和团歌谣》:“逮着洋毛子,砍个脖子齐。”

【2】中国同俄罗斯的关系.外交部官网 [引用日期2024-01-30]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俄语名称,直接翻译过来是“契丹人民共和国”。俄国人到目前为止仍然称中国为Kitan(契丹),称中国人为Kitanyes(契丹人),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读音分别为Kitay,Kita1a,Cathay),在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Khita,Khata),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在中世纪从中亚直到西欧,“契丹”一直是对中国的一个通称。在他们眼力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契丹民族的对世界的影响。

4 阅读:4842

评论列表

布鸟

布鸟

3
2024-03-06 19:48

我不是乞丹人!

用户10xxx67

用户10xxx67

3
2024-03-21 18:48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

2
2024-05-13 11:29

当年我们工地一个包工头背后跟别人讨论项目部经理体毛重,说经理老家东北的会不会是他妈跟俄罗斯人合伙生的他,没想到经理就在他背后一脚就把包工头踢坑里了刚开的槽三四米的深度[笑着哭]

炎黄小刺史

炎黄小刺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