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和廉颇,这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文武将相,自古便是人们口耳相传的典型。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这些耳熟能详的典故,无不体现了他们的智勇双全和高风亮节。
然而,世人只见他们在历史的高光时刻,却未见他们在命运变幻之际的无力和彷徨。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当时赵国核心决策层的重要人物,蔺相如早年曾多次为赵国捍卫尊严。
他不仅在渑池之会上以"血溅五步"的狠话为赵国争取到了尊严,更是在完璧归赵一役中孤身犯难,为赵国保全了面子。

然而,赵惠文王驾崩后,其子赵孝成王登基。新王对蔺相如,廉颇等前朝重臣心怀猜忌。
在防守长平的关键时刻,廉颇坚持采取防守策略,不愿轻易出击以避免惹祸上身。
但是赵孝成王迫切希望速战速决。
他认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胆怯,几次命令他主动出击。

再加上秦国趁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国只怕赵括,如果赵括统领赵军,秦军一定不能抵挡。
赵孝成王果然中计,在长平之战前夕,将廉颇调离前线,改派赵括为主帅。
对于赵军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廉颇是真正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的谋略和勇猛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年轻气盛的赵王显然只看到了表面,未能洞见廉颇的用心良苦。
他宁可相信秦国的谗言,也不愿意信任自己的老臣。就这样,在长平之战爆发前夕,赵国内部已经乱作一团。

这时蔺相如已经病重在床,得知消息后,他不顾病体,诚恳劝谏赵王,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变通,不可大用。
但赵孝成王已心定,根本不听。蔺相如在绝望中,看着赵国步步滑向灭亡的深渊,却无能为力。
纸上谈兵
在赵括接任主帅,开始主动进攻之后,赵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在秦军白起的步步紧逼下,赵军节节败退,最终被切割成三段,四十五万赵军在长平一带被完全围困。
面对溃败的现实,赵军无力反击。

白起更是做出了一件令天下为之震惊的事情——他下令坑杀了四十万已经缴了械的赵军俘虏。
消息传回赵国,整个国家为之震惊。蔺相如此时已是病体垂危,听到这个噩耗后心力交瘁,终于在这一年度去世。
他一生为赵国效力,最后却看到了国运将尽的惨状,不免让人扼腕叹息。

长平之战后,赵国仅存的力量已经所剩无几。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燕国趁机伺机进攻赵国。赵国根本无力迎战,眼看就要当当亡国灭种的时候,赵王还是想起了老将廉颇的威能。
廉颇在赵王的命令下,重披战袍,率领残余的赵军英勇反击,不仅将燕国进攻的大军击退,更在燕国境内一路反扑,将燕国国都蓟城围了个严严实实。
这一役让廉颇的声望达到了顶峰。

赵王为了重新争取这位名将的心理,不仅任命他为信平君,更是当上了相国,成为了赵国的事实决策者。
在位极人臣的廉颇手中,赵国终于渐渐重拾了些许威风。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新王继任,廉颇再次陷入了前途未卜的境地。
赵王多疑,再次被弃
新的赵王赵悼襄,也继承了他祖父赵孝成王的老毛病——对前朝重臣多疑。
他不理解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看管军权和国政,因此,很快就将廉颇从相国的位置上撤了下来,改用一个燕国将领乐乘作为新的赵军统帅。
廉颇显然无法接受这种安排,最终忍无可忍,愤而出奔魏国。

在魏国,廉颇虽然不受重用,但政府也不敢真的加以伤害。毕竟,他已经是当时第一流的名将了,即使年逾八旬,仍有一番作为。
于是,魏国政府只能以客卿的礼遇款待廉颇,让他在国内住下来,暂时不给予什么重要的职务。
后来,赵国在秦国的铁蹄下节节败退,到了最后已是只剩一口气的时候。赵王不得不再次想起了廉颇。

他派人前去了解廉颇的身体状况,想请他出山重新为国效力。但不幸的是,一介小人的谗言再次浇灭了廉颇重新报国的希望。
面对赵使的到来,廉颇故作吃斗米肉十斤的样子,想要以此证明自己仍然精力充沛。
但赵使被赵国国相贿赂,将廉颇描绘成了一个将亡的老人,告诉赵王廉颇已无复生之能。
就这样,可怜的廉颇丧失最后一次回归故国的机会。

84岁高龄的那一年,廉颇客死在了异域楚国。他没能如愿以偿,死于故土,躺进熟悉的土地。
一生创建的功业和荣耀,都湮灭在乱世之中。他忠心报国,却没能改变赵国最终沦亡的命运。
只留下一声叹息,和那句“我思用赵人”的遗言。
面对国家和家园的破碎,蔺相如最后的劝言不被采纳,郁郁而终。廉颇的勇武和智勇,却也无法阻止赵国走向亡途,最终备受冷落,心怀遗憾远走他乡。
负荆请罪
两人最有名的应该是“负荆请罪”的故事了。当时廉颇在沙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却担任要职。
而蔺相如虽然出身低微,但是通过政治手段,已经成为赵国上卿,地位崇高。
廉颇觉得自己功勋卓著,却排在蔺相如之后,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在朝堂上羞辱蔺相如出气。

谁知蔺相如对廉颇的行为浑然不觉,处处退让。还主动找到廉颇,表示自己想通了,请求廉颇原谅。
廉颇一开始以为蔺相如是假意讨好自己。后来听人说,蔺相如这样做是因为担心两人不和,会给秦国可乘之机。
廉颇这才恍然大悟,自觉误会蔺相如了。

于是廉颇主动找上蔺相如,并削去自己的头发背上荆条,表示自己确实错怪蔺相如了,请求他的宽恕。
蔺相如看到廉颇的诚意,二人从此言和,成为朋友。
这个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负荆请罪”典故,褒扬蔺相如舍小家、顾大局的气度,以及廉颇知错能改的胸襟。
两人从此化干戈为玉帛,成为了知心好友。廉颇武艺高强,蔺相如谋事缜密,二人一文一武,各领风骚,为赵国守护了20多年太平。

面对强权,他们不畏权贵,只为国家利益两肩挑起;面对误解,他们能放下成见,化干戈为玉帛。
正是有了这样的人,赵国才在强敌环伺中站稳脚跟,从容应对。但是历史并不像戏曲只演到“负荆请罪”,后面还有无数悲欢离合。
蔺相如为国鞠躬尽瘁,却不得善终;廉颇虽在战场上勇猛无双,人生最后一站也只有他乡。
种种无奈,种种悲哀,千古教训。但二人忠勇正直的品质,至今依然闪耀,值得后人学习。

【1】《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战国策·赵策三》:秦攻赵,蔺、离石、祁拔。赵以公子郚为质于秦,而请内焦、黎、牛狐之城,以易蔺、离石、祁于赵。赵背秦,不予焦、黎、牛狐。……秦王大怒,令卫胡易伐赵,攻阏与。赵奢将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锐师居安邑,以挟秦。秦败于阏与,反攻魏几,廉颇救几,大败秦师。
【3】《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