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心理学知识是心灵鸡汤,没有什么用?

虫虫情情 2024-02-27 15:24:42

今天有人私信问我,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心理学知识是心灵鸡汤,没有什么用?即便心平气和跟他们讲道理,也无济于事。我想从认知心理学的合理化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

合理化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上的解释比较复杂。它不是指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合理程度,存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指认知的过程中存在非合理性的信念。为了减轻内在的心理防御,人们会采取一定的防御行为来保护自身的内在感受,这个过程就是“合理化”。

例如有个人喜欢抽烟,抽了几十年了。朋友看到他吞云吐雾的过程,比较担心他的身体,于是会劝诫他,跟他说:“你不要再抽了!抽烟容易导致肺癌,对身体不好,健康会出问题。”

从合理的思维进行理解,其实大部分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的过程,然而烟瘾来了,人又控制不住,又不得不抽,朋友这么说我我该怎么回应呢?

有的人就会开始辩驳,通过合理化来否定别人的想法。他可能会这么回复:“哎呀,我都抽了几十年了,戒也戒不掉了,就让我抽嘛!隔壁家老张爷爷,今年都88岁了,烟龄也有几十年。人家都活这么长,我抽几口没事的。”

明知道抽烟不好,可是内心存在强烈的防御情绪,于是就通过合理化的认识来进行反抗。要么以偏概全,或者幸存者偏差,总会找点理由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不仅抽烟,减肥、健身等事情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很多,很多人都会利用合理化的行为来减轻自身痛苦。

而在心理学知识上面,也是会存在类似的认识过程。看到别人说的话,还有故事,有的人内心就会有抵触情绪。由于某些话过于“忠言逆耳”,讲的道理比较深入骨髓,能直击人的痛点,好多看到的人内心都会很不舒服。

这种下意识存在的抵触情绪,就会让他们无条件地产生合理化的认识行为,会用大量的信息去覆盖文字所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比如有一篇文章,上面会写“人要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保持持之以恒的态度,脚踏实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有的人看到了,情绪就来了,因为现实中他们很懒,也不努力,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一看到这样的结论,就会产生否定的态度,会觉得这样的话有什么用呢?我都这么懒了,你告诉我这些有何意义,说来说去现实中我也还不是继续这样?并不会有好的转变。邻居小王就这样,还不是失败了?

从本意来说,话是没错的,但是对于个体来讲,恐怕就会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他觉得无用,就不会认真去思考接纳,到最后也会否定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成分。合理化的防御过后,也就失去了继续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所以这也是网络经常会有一个争议,就是很多人会质疑心理学科普的原因,觉得他们灌输的内容都是鸡汤,毫无价值。甚至有的人写的话过于真实,下的药太猛,以至于有的人不喜欢喝,从而引起抵触情绪。

要想避免这种情况,每个人就需要打破这层“合理化”的内心防御。需要意识到一件事情的背后,必然有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困境,得去接纳和面对之后才能够得到成长。

当然,这里面也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人的教育知识能力需达到一定程度。认知合理化的背后,也会反映个体心智化能力的状态。有的人受教育程度低,理解力较差,逻辑思维存在不足,那么他们也会很难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认知的提升,也需要建立在个人学习能力的成长之上,否则光是调整认知,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0 阅读:11

虫虫情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