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职场启示录,韩信被灭族,萧何和张良为何能完美收官?

智慧史海寻岸 2024-07-21 13:27:43

萧何、张良和韩信为大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老板刘邦评价他们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皆人杰。”后世称此三人为“汉初三杰”。

同样是为汉朝出力流汗,但三人因为以不同的为人处世方式处理与高祖的关系,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归宿。韩信被杀并且被灭三族,张良和萧何虽有波折,但终究还是完美收官。这是天注定的还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呢?

三个人加入刘邦团队的时间顺序和缘由。

与刘邦相识最早的是萧何。在刘邦起事前,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就是县令的属吏,县府一把手身边人,是县里面有权势的豪吏。

当时的刘邦还是一个小亭长,萧何没少帮刘邦,刘邦带队去咸阳服徭役,其他的县吏将俸禄的十分之三给刘邦,唯独萧何将俸禄的一半给了刘邦。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萧何和负责管理监狱的曹参也想造反,俩人一掂量自己的半斤八两,觉得造反这么伟大的事业得需要一个伟大的人牵头才行,自己不够伟大,就把已经在芒砀山落草的刘邦请了回来,正式组建了刘邦团队,开始造反这一充满挑战、风险极大的事业。也就是说,汉朝打基础时,萧何就是主要成员。

张良的祖父和他父亲都是战国时韩国的宰相,张良是高干子弟。韩国被秦灭亡后,张良一心想替韩王报仇,以光复韩国为己任。他曾和一名力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亡命天涯。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掀开了反抗秦朝的序幕,很快扩展到全国。张良借机也组织起一百多人的队伍,他考虑到势单力孤,就去投奔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在路上遇到了刘邦率领起义军在下邳招兵买马,俩人一见如故,张良决定跟随刘邦打天下。

韩信刚开始投奔的老板是项梁项羽爷俩,项羽没看起韩信,更不可能听从韩信的意见。韩信觉得跟随项羽没前途,就投奔了刘邦。

已经被项羽封为汉王的刘邦同样也没看起韩信,只是让他做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心情很不美丽的韩信不小心犯了法,按律当斩,监斩官是夏侯婴。

前面砍了十三个人了,第十四个就是韩信。韩信叹了一口气,抬起头准备最后看一眼蓝天,结果一抬头看到了夏侯婴,就对夏侯婴说:“汉王不是总想着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勇士呢?”

夏侯婴很奇怪,别的死囚在临刑前不是吓得腿软站不起来,就是漫无目的的磕头求饶。这个韩信毫无惧色,向他发问时也是一脸坦然。夏侯婴就把韩信带了回来,俩人一交谈,发现韩信才华远非一般人能比,赶紧把他推荐给汉王。

汉王倒没觉得韩信有什么优势,但既然夏侯婴推荐的,就让韩信做了治粟都尉,管理粮饷的官职,和萧何上下级关系。在工作中,萧何发现韩信果然不一般,在上演了萧何月下追韩信后,也向汉王推荐了韩信。

刘邦看到夏侯婴和萧何先后都向他推荐韩信,不能不重视了。他不了解韩信,但他了解和相信这两个啊。和韩信长谈后,知道韩信正是自己日思夜想招到麾下良才。于是,登台拜将,韩信正式加入刘邦团队。

战争期间三个人的工作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刘邦更信任谁呢?

在整个楚汉大战期间,萧何负责后勤和兵员补充工作;张良为他出主意,谋划布局;韩信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克。三人分工明确各尽其责。

从刘邦的角度对这三人谁最放心?

从古至今,就没有哪个领导对属下完全放心的。刘邦也是一样,他靠造反起家,带着一帮兄弟打下天下,他当然从心里得防着这些兄弟造他的反,夺他的江山。

按理说,高祖应该最信任萧何,萧何最早加入他的团队,而且是萧何把他从芒砀山中请回来从事造反这项危险大收益高的事业的。否则,他刘邦就是一个山贼草寇而已,靠打家劫舍拦路抢劫勉强度日,更甭想君临天下了。

可是从刘邦的一些做法,却并不是完全相信萧何的。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对峙期间,汉王多次派使者去慰问在关中主持政务,为前线准备粮食物资和后备士兵的萧何。萧何非常感动:汉王在前线打仗,风餐露宿的,这么忙,那么辛苦,还不忘了慰问我。

这时萧何身边有个谋士说:“您想多了,汉王在前方打仗,您在关中主持后勤补给工作,一旦您有不臣之心,把关中几个重要关隘一关闭,自立为王,汉王前有项羽,后无退路,那不是死路一条吗?”

萧何自己一吧嗒嘴明白了:原来那慰问我的使者是回来调查我来了,看看我有没有二心、是不是努力干活呀!我得如何表示我是终于汉王的的呢?

谋士说:“您想明白了?您把您的兄弟子侄中能上战场打仗的派到汉王身边去随同汉王作战。他能随时看到您的家人,他就信任您了。否则,祸不远矣!”

果然,汉王看到萧何的家人,非常高兴,消除疑虑,更加信任萧何了。

汉王对韩信肯定是从交给他军权那天起就不放心的。能把举国之军交给一个人全权指挥还不干预的,中国五千年历史除了秦王嬴政敢于这么干,好像没有别人了。但五千年就出一个秦始皇啊!

汉王二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赵也背叛刘邦与项羽联合,魏王豹借口回家探亲,一到家马上封锁黄河渡口和临晋关,反叛汉王。

众叛亲离的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出兵讨伐魏王豹。韩信以疑兵渡过黄河,俘虏魏王豹,平定魏地,设为河东郡。随后韩信和张耳一起打败赵国和代国后,汉王马上派人来把韩信的精锐部队悉数调走,留下老弱之军归韩信指挥。

成皋战败后,刘邦冒充汉王使者,趁着张耳和韩信还没起床,夺走了他们的调兵符印,调走了他们的军队。

在垓下决战取得胜利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齐王韩信不备夺取了他的军队。然后把韩信由齐王改封为楚王,调回楚地。

拙作《五百壮士,生死不弃;一曲悲歌,怎为封侯?》中曽分析过齐地的地理位置的独特和重要性,所以刘邦不可能让韩信在那为王。楚地在中央,四面都可进攻,所以把韩信调到楚地封为楚王。

从这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刘邦从来就没放心过韩信,处处提防,只不过还得依靠韩信打天下,才只好顺着他来,封官进爵的。

在汉初三杰中,他比较放心张良的。这主要是张良本身一介书生,又是贵族出身,生逢乱世,过着颠沛流离、提心吊胆的日子,导致他身体不好。就留在刘邦身边帮助刘邦出谋划策、谋划全局。张良没有率军打仗冲锋陷阵的本领,和军队的联系少,又没在地方主政过,不能与地方官员百姓打成一片。

所以,张良虽然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 “运筹”完了,没有人把他的想法计划去实施。他无法获得军队和地方上的支持,没有人脉的他,无法对刘邦造成伤害,无法威胁到刘邦的统治地位,也就可以“相信”张良不会造他的反了。

三人最终归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与刘邦的关系。

作为皇帝的刘邦,对谁都不会放心,因为这事关帝国命运和个人生死荣辱。张良、萧何、韩信在如何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上的表现,导致了他们人生结局的不同。

张良是高祖最放心的一个人,当然是相对的,是和别的大臣相比较而言,在建立汉朝后,张良被封为留侯。

当别的大臣都在争论功劳孰高孰低、所得官职爵位是否与功劳匹配时,留侯向高祖请假,理由是体弱多病,开始学习导引术强身健体,并且跟着修仙的赤松子闲游三山闷踏五岳,寻仙访友,不上班了。

高祖立即准假,同时还是派人了解张良的行踪。没多久,消息传回来,张良除了游山玩水之外,还练习辟谷了,就是不吃粮食了,只吃一些水果喝山泉水为生。刘邦告诉那些跟踪的人:你们都回来吧。

实际上,留侯这招在历史上并不少见,陶朱公范蠡,在帮助勾践成功报仇复国后,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买卖赚了大钱,成为中国商人的老祖宗,被供奉为“文财神”。

张良就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老板刘邦:我连人间的粮食都不吃了,我还能和你争什么?刘邦也看明白了,那就不用看着了。

那张良为什么不去找座山隐居呢?隐居有在山林有在市井有在庙堂,张良是六根不净还得管俗事,就是他的人生使命没完,还得干。

吕后来找张良,刘邦想把她的已经立为太子的儿子刘盈换掉,请张良帮她出主意。

张良就让刘盈卑辞厚礼,请出来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贤人,每天在一起。刘邦看到刘盈和这四个贤人交游,一方面认为刘盈有能力办正事,另一方面一想有这四个贤人辅佐,刘盈的羽翼也已丰满,就不再另立太子了。这就是著名的“留侯策”。

“留侯策”最高明的地方是张良并没有出面去为刘盈说情,这时候刘邦已经下决心更换太子了,张良自己或再找一帮元老去劝刘邦不要换太子,根本没用不说,等于自己站到了刘邦的对立面。而请出四贤人,让刘邦发自内心地感觉太子可以继承自己的事业,不显山不露水地阻止了高祖更换太子。

吕后娘俩当然感谢张良。刘盈即位后,吕后针对张良辟谷一事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何必自找苦吃呢?”

吕后的意思是:你不用再用辟谷来隐藏什么了,我们娘俩怎么能怀疑你不信任你呢?张良就不再辟谷,重新开始吃饭。又活了八年才去世,谥号“文成侯”,他的儿子张不疑继承了侯爵。

萧何在楚汉相争时就知道刘邦不放心他,他把子弟都送到刘邦那里,明说是跟着汉王建功立业,实际就是人质,让汉王放心。

汉朝建立后,萧何被封为酂侯,任职丞相,为百官之首。萧何伺候高祖更加谨慎加小心。

汉高祖七年春二月,刘邦到长安看到萧何主持修建的未央宫豪华壮丽,顿时怒不可遏:“如今天下纷乱,连年战事,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成败未知,你怎么能耗费大量钱财修建这么奢华的宫殿呢?”

萧何赶紧辩解:“正因为天下未定,才趁势营造宫殿,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不能显示出帝王威严。另外,后世再建宫殿以它为标准都不能超过它。”

高祖怒气未消:“那下不为例吧。”

历史记载刘邦有雄才伟略一面,也有贪财好色一面。当年到咸阳进到秦宫就不想出来了,是樊哙和张良晓之以理给劝出来的,这点萧何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才投其所好修建了豪华的未央宫。

关于这事,司马光有个很客观的评价:王者以仁义为丽,道德为威,未闻其以宫室填服天下也。天下未定,当克己节用以趋民之急,而已宫室为先,岂可谓之所务哉!

刘邦虽然表面很愤怒,但心里咋想的,那就他自己知道了,反正他是住进来了。

用修建豪华宫殿镇服天下,这不是等着眼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吗?亏萧何想的出来。这说明一个道理:臣子做事的评判标准是符不符合皇帝的心思,其他的,你都想多了。

后来萧何做事,充分反映了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高祖去平定陈豨叛乱,萧何帮助吕后杀了韩信之后,高祖加封萧何五千户,并专门派一个五百人的卫队保护他。别人都暗地里羡慕嫉妒恨,表面祝贺。谋士召平劝他:“淮阴侯谋反被诛,皇上对您也起了疑心,这些赏赐赶紧辞了,并且把家产捐出,帮助皇上平叛,消除皇上戒心才是正道。”萧何听人劝吃饱饭,赶紧依计行事,高祖才放松了一下心情。

萧何在关中执政十多年,很得民心,但为了声望不超过皇上故意买地,并且低价赊购、通过借贷来玷污自己。

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皇帝放心,我没有那么高的民意基础,没有造反的资本。

他去世后,传至四嗣,因犯罪失去爵位。后来,天子又找到他萧何的后代,重新封为酂侯,这点,别的大臣没有能和他比的。

韩信手握重兵,自己又擅长打仗,是高祖最不放心的。

韩信打下了齐国,就来信请求高祖封他作假齐王,就是代理齐王。被围在荥阳的高祖心急如焚,看到韩信书信破口大骂:“我在这被围,你还想当假齐王?”

张良和陈平在汉王身边一人踩了他一脚,汉王猛然醒悟,赶紧接着大骂:“大丈夫为人在世,平定诸侯,做什么假齐王?要做就做个真的嘛!”韩信获封齐王后,出兵协助刘邦打败项羽。

这齐王等于是韩信威胁来的,从刘邦角度,我用齐王换你帮我打败项羽,是不得不为之,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领导的记忆力都比较好,尤其是你有让他不满意的地方,更不用说得罪他的地方了。

韩信作为一名将军专注于打败敌人,就没有萧何的敏感度,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影响有多深远,更不会如何去改善与老板的关系。

有一次闲谈,高祖问韩信:“像我这样水平的能统帅多少兵马?”

“您这样的不超过十万人。”韩信老实的回答。

“那你呢?”

韩信回答了一句最没有情商的话:“多多益善。”

你统帅兵马能力比我强,我知道,但我是你的君主,你这样直白的说话让我很没面子。

韩信的情商低还表现在与同僚相处上。被高祖削去王位改为淮阴侯后,时常感到与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处于同等爵位而羞耻。

韩信也知道高祖妒忌而且害怕自己的才能,就称病不去上朝和跟随出行,两人的积怨日益加深。

又一次路过将军樊哙的府门,樊哙是个实在人,一听说老领导从自己家门口过,就带领家人在门口以跪拜的方式请韩信进府叙叙旧。等出来后,韩信笑着说:“我竟然同樊哙这样人处于同等地位。”这话够伤人的吧?

高祖想处死韩信也不是脑袋一热就把他杀死,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替他在皇上面前沟通讲情,而且他也不知道如何去找高祖化解矛盾,最终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高祖想除掉他,他想造反推翻高祖,结果是韩信被杀,同时被灭了三族。

韩信的死,死于对人性缺乏根本的认识。这可能和他是将军出身有关,带兵打仗考虑的就是如何想办法打败敌人保全自己,往往忽略了考虑人情人性。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很少有死在战场上的,绝大多数是被自己人弄死的。

而萧何张良二人,一个知道如何投其所好、不停地修正自己的做法,保持与老板刘邦合拍,一个以退出政治舞台向刘邦表明自己清心寡欲,无意于争权夺势,来保全自己,这二人最终获得完美的人生结局。

随着韩信被杀,一个被认为心狠手辣的女人登上了汉初的政治舞台,她表演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不妨碍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

下一篇,将讲述这名伟大女性的故事,是故事,也是历史。

参考书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0 阅读:4

智慧史海寻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